(一)基本概念
1.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具体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提供最新的有社会需求的劳动产品、服务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幸福生活目标追求的需要的能力。人类所拥有的各种能力中,创新能力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并不只是单纯地开发新事物的能力,它是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环境和创新意志五部分组成。创新意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没有意识层面的活跃就不能带动人主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意识是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最根本的内驱力。
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思维是头脑感性认识的抽象表达,它会在人做某事之前形成思维框架,从而支配着人的整个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思维通常会告诉人们做某事的目的、方法、意义等。所以,人的各种实践活动离不开思维并且受其控制。创新思维是超越现有旧思维或思想惯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在创新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创新方法是创新能力的核心部分,是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步骤。创新方法是创新能力高低的决定因素,直接影响着创新活动的结果,创新方法是否得当与奏效从创新成果角度观察便一目了然。创新意志是创新活动中解决问题、克服难题、跨越障碍过程的心理活动。创新意志影响着创新活动的进程,创新能力的产生不可能一劳永逸,创新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问题和困难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创新意志的重要性就会得以显现。顽强的创新意志会在此时发挥其正能量的作用,帮助创新主体克服困难,完成创新活动;反之,则会使创新活动功亏一篑。创新环境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外在因素,创新能力的形成除了由创新主体的主观因素影响,也受外部客观因素中环境因素影响。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创新氛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也会有增益的作用,但运用不善也会产生安逸心理影响创新;恶劣的环境氛围对创新活动的影响,也在于个体的应对方式,应该引导中学生正确把握创新环境因素。
2.中学生创新能力
(1)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
中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在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学生专业知识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力求以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引导中学生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没有尝试做过的创举,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后,满足实现成为发达国家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对人才的需求,争取在高校受教育可塑阶段提升中学生创造性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使其能够在未来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具有为社会提供有需求的创新物质和精神成果,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新境界发展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中学生科学世界观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其学会以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出发点,健康消化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认识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的存在状态与方式,从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的生存发展的联系和矛盾关系出发,认识和借鉴前人创造的优秀知识成果,能够迅速认识矛盾症结,找到现实问题的解决钥匙。同时,传承人类文明所特有的再创造和再生产的品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作为中学生实现自我中国梦的指南,并以此为创新过程的精神动力源泉。
(2)提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①民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要想强于其他国家,我们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要双管齐下发展。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带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这二者又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培养中学生的能力迫在眉睫。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提高一国国际地位的可靠保证因素之一。国与国的竞争,从表象上看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实则是人才科技的比拼。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古至今都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因循守旧者、墨守成规者、必定成为落后者,而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点从我国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便可以得到印证,当时因为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发展,最终导致我国和世界发展节奏慢慢脱轨。世界各国间的竞争与其说是产品竞争,实则更像是一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赛,拥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越多的国家,其竞争优势越明显,越能掌握管理国际事务的话语权。为了应对21 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在科技上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最佳的方法。
②教育与时俱进培养人才的需要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竭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栋梁,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青年生力军,他们是否具备高水平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事关我国未来社会的兴旺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将头脑中的关于创新的意识活动从感性表达提升到理性探索上,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并落于实践。所以,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顺其自然,放任创新潜力的自动出现,需要在学校通过系统的创新教育才得以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和自身素质一经形成,就会自动步入不断建构和更新的轨道,并且成为推动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力量。一方面,强化高等教育质量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高校专业合理设置和结构应该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出口。另一方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着眼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国内各个高校应该把提高教学质量与适应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推进新时期的教育改革,积极落实并推进素质教育,制订新的衡量人才的标准,以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通过综合素质的评判中侧重创新能力为核心,发挥评判的导向功能,可以把从提升教学质量、改变教育方式等方面来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建设更符合时代发展的全新教育机制。所以,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中学生创新能力既是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其必然的选择。
③“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创新的驱动(www.xing528.com)
中国梦是国人充满自信自由追求理想,全面实现个人价值的时代理念的体现。在市场配置供求的前提下,个体劳动价值需要转化为社会需求而被肯定,这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的发展性和创新性。创新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提出新的要求。这最终要由个体的创新能力来回应和满足。人们是在追逐梦想、实现目标中逐渐成熟与发展的,这同时也是国家的强大与进步的同一过程。“中国梦”的提出既向我们描绘了一张祖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同时又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实现本国生产力的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是强调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也是对创新人才培养方向的肯定。要想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实现“中国梦”,那么走创新发展之路,培养创新型人才便是最明智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开放初期的经验积累和基础建设是今天创新认识的量变基础上的质变的体现,也是深入改革出现的新胜利。竞争领域的深入和产业科技层次的提升都需要创新型人才来参与完成。通过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带动科技创新,进而催生出一些新的产业,这本身就是对就业和产品提供的双向提升。同时,以科技创新可以加快升级我国清洁能源的研发速度和水平为例,创新可以在各领域实现技术的领先。加强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国民经济,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二)创新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对创新能力的内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有以下观点:观点一是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创新能力是自己利用资料库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每种观点尽管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能将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清楚。创新能力的构成既有认知因素,即想象力和思维力,发散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的协调活动,又有动力因素,即热情、坚韧、勤奋、专注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支持,还受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能力不是发明家、艺术家和各类伟大人物独有的,而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看有没有被挖掘出来,挖掘出多少而已;创造力不仅表现在科学、艺术等特殊领域,而且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有参与创造性活动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进行创造的潜能。而中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教育者要抓住这个时期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中学生来说,你教他去搞创造发明、创造前人所没有的,这有点强人所难;再让他去发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笔者所理解的创新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不人云亦云,能有点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他们的创新火苗。而教师要做的就是使这点小火苗不熄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三)创新能力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孩子是国家的顶梁柱,国家要繁荣富强,就要看顶梁柱的承载能力。而顶梁柱的承载能力与他们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创新能力强,承载能力强,创新能力弱,承载能力弱。中国不缺人才,缺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教育者的新使命。科技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创造型人才的多少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民族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却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这与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相背离。因此,我们应站在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时代赋予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学习能力等各种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最高目标,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发和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因为每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关键期”,只要在这一特定阶段充分发展某一方面的特征,那么这种特定特征在生命的较后的各个阶段常常得不到发展,而中学阶段就是培养孩子创造思维的最佳时期。
计算机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都含有大量的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利的积极因素,我们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并配合科学合理的训练。长此以往,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实践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因此,计算机学科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学阶段既是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