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有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当它正确的时候,会让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异常简洁的力量。比如,我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警察就是打击违法犯罪”的印象,一旦遭逢歹徒威胁,就会不假思索地拨打“110”、向公安求助,大量节省思考与选择的成本。
但当刻板印象原本就是错误的时候,它的消极一面亦显露无遗。比如,当我们形成“世上贪官很多”的印象后,见到公务员,马上与贪官画起等号。事实上,一国公务员整体上贪污是不可想象的,历史上往往只在极端环境下产生。这个例子恰恰向我们展示了刻板印象可能的两个错误方向:一是以整体印象代替对个体的判断,如“贪官都是公务员”和“公务员都是贪官”原本就是不搭边的两个判断,但是当整体与个体混淆后,二者即被画上等号;二是原本立意就错的刻板印象天生地排斥掉了正确方向的思考——至少,它轻易地让我们犯下了拒绝深入思考的错误。
刻板印象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根深蒂固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推导和产生的逻辑起点有可能是正确的,即错误的刻板印象可能起始于正确的立论。这是刻板印象最有迷惑性与最可怕的地方。举个例子,过去几年,无论从市盈率、市净率还是股息率方面看,银行股的估值都非常低,但是人们依然认为银行股是不值得投资的。我们且从源头算起,看看这种印象是怎样形成的。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推出了世所瞩目的“四万亿”刺激计划。计划一出,即有经济学家指出,这四万亿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后遗症。受到刺激,楼市会满血复活,各地“铁公鸡”项目会纷纷上马,原本就高企的楼价、物价火上浇油。争论中,经济学家推导的现象果然出现了:各地重大工程纷纷上马,全国上下一片热火朝天,楼价果然暴涨。于是人们的头脑中就有了第一个印象:“四万亿是不好的,会留下巨大的后遗症”。接下来,专家们继续为我们推导,而事实也一再遵从着他们的推导。先是钢铁、水泥、煤炭等落后产能满血复活,甚至在强大的刺激效应下,已经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后来过剩症状继续向其他上下游产业全面蔓延,造成工业产能的整体过剩。还不算完,专家们又告诉我们:后遗症最终的传导结果是,产能过剩的工厂最终将无利可盈,经济陷入困境,经济增速显著下滑,而银行的坏账将大量增加——增加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出乎你想象的程度。因为推导的过程与现实观察到的现象存在高度的重合性,于是由“银行也是落后产能”,再到“坏账将大幅增加”,再到“最终将利润下降”,甚至是亏损、倒闭,最后很容易得出“银行股是不能投资的”的刻板印象。这个推导过程持续了近十年,在刻板印象的支配下,抛弃银行股的投资者越来越多,适度的担忧渐渐地成了不顾一切的担忧。最终人们头脑里只有坏账、破产、倒闭这些印象,而罔顾这么多年银行的业绩一直在稳定增长、从来没有发生过利润下降这类推测的事实,更不用说亏损了。最终形成低估。一旦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刻板印象就会给我们传来声音:银行现在的确还在挣钱,但这种挣钱是不可持续的,它早晚会坏账爆发、早晚会利润下降、早晚会亏损、早晚会破产清算。
不可否认,“四万亿会有后遗症”的推论起点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特征。但是一路推导下来,我们不知不觉地越过“适度”的中点,滑向另外一个极端。正如钟摆理论所揭示的情景,股市的钟摆从不会在轨迹的中点停下脚步,它总会遵循一种趋势的力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均衡走向失衡,再从失衡回归均衡,而后再走向另一个方向的失衡——投资界的钟摆理论,实际上就是一个对失衡规律的完美阐释。(www.xing528.com)
再回到银行股的争论上来。市场中的人,终于渐渐形成了“银行股没有投资价值”的印象,于是它的推论对市场中所有的银行都起到了“盖棺论定”的魔力,好像所有的银行股都没有投资价值了一样。实际上这些年招商、浦发、民生、兴业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是非常强劲的,长期追踪和投资它们的投资者至少到目前为止都还获利丰厚,少则几倍,多则十几倍。即使经历2015年的股灾冲击,他们的投资业绩依然可以笑傲江湖。再进一步地说,这些年投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投资者,小日子也过得不错。股价甚至在股灾中还一度创出近年新高。股灾之后的今天,单纯股价就比2014年行情启动前要高出不少。而这么多年来,这些银行一直维持着稳定、较高的分红率和股息率,仅红利再投资一项,收益就相当可观。最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哪怕是包含坏账率大幅上升、盈利下降、亏损等极端预期,我认为这个行业,都还是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的。但是现在市场上关于银行股的刻板印象已经发展到了“银行必将整体倒闭”的地步了。这是多么可笑、可怕的推论!大家可以翻翻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国的金融业整体上出现倒闭的问题,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恶果?在这些人心中,“中国崩溃论”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了。适度的警惕甚至悲观,可能是一种积极的预防。但当警惕和悲观过度时,我认为八成会犯大错。
无独有偶,美国在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始终伴随着这种悲观的预期。所以才会成就巴菲特如下一句名言:200多年来,还没有一个人是可以通过卖空美国而获得成功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借用一下,套用到中国,然后送给所有判断自己国家的经济行将崩溃的“高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