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行为
1.成立申报工作机构
1998年5月,永定客家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成立(简称“申遗办”),由县委书记杜乔元任顾问,县长温锡浩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并抽调有关职能部门如:文物局等部门人员,设立专门办公室,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紧锣密鼓地开展土楼申报“世遗”工作。[3]
2.舆论宣传营造氛围
(1)营造土楼申报“世遗”氛围
200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申报成功,宣传舆论先行”、“举全县之力,确保永定客家土楼申报‘世遗’成功”的口号。2001年2月4日,永定县召开有1000多名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的永定客家土楼申报“世遗”动员大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申报工作进行动员,土楼申报“世遗”工作正式全面启动。会后,机构、人员、经费迅速到位,县委书记杜乔元、县长温锡浩亲自挂帅,除原来设立的办公室外,还成立拆迁安置、筹资、宣传、督查等12个工作组,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纷纷投入申报工作中去。县城中山公园入口处,竖起一幅大型宣传画,画面以永定客家土楼为背景,上方写着“举全县之力,做好永定客家土楼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工作”的醒目大字。为了让群众了解客家土楼申报“世遗”的标准、目的、意义、优势和存在的差距,申报“世遗”办公室还编印分发《永定客家土楼走向世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知识集锦》和《致村民的一封信》;湖坑、下洋、高头等3个乡(镇)分别召开誓师大会,营造土楼申报“世遗”的氛围。申报地所在乡镇的领导干部走村进户,面对面地向土楼居民宣传土楼申报“世遗”的重要意义。
(2)扩大对外宣传
1995年11月,永定县举办首届“中国福建永定土楼文化观光节”之际,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云集永定,就如何深入挖掘土楼文化内涵,弘扬客家文化,创新传播载体,发展土楼旅游等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
此后,为了充分展示永定客家土楼的神奇魅力和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以“楼”为媒,加强对外联谊,扩大对外开放,把土楼推向世界,把永定推向世界。永定县政府于2001年10月、2004年12月,先后成功承办福建省第二届永定客家土楼文化旅游节、龙岩市第二届旅游节暨福建土楼文化旅游。由上海青年歌剧院青年作曲家刘湲作曲、由原籍永定的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执棒指挥、厦门爱乐乐团演奏的大型交响乐《土楼回响》先后两次在土楼之乡——永定响起。此后,《土楼回响》先后在全国包括香港、台北等40多个大中城市及日本、美国、新加坡等16个国家演出195场次。每次演出都是群情激奋、高潮迭起,反响强烈。《土楼回响》不仅为闽西客家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挖掘、开发与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也奏响了中国区域文化与中华民族艺术在21世纪全面繁荣的先声。2008年7月,永定县政府又成功协办中国福建(永定)土楼客家文化节暨龙岩市第六届旅游节。这些大型活动,对于进一步推出客家土楼品牌,让世界更加关注土楼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省、市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量宣传报道永定土楼,先后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福建日报社、韩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到永定采访、拍摄土楼,有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旅行商前往永定客家土楼参观。2004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洪坑村被宣布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200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到永定土楼旅游的总人数和收益超过以往任何一个黄金周。其中,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2%,门票收入首次突破30万元;初溪土楼景区门票收入达10.5万元。2006年,在由福建省旅游局、福建日报社和海峡导报社主办的“福建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评选活动中,永定土楼榜上有名。2008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持续开展永定客家土楼系列宣传活动:7月1日起,央视五套奥运频道《你好2008》栏目播出永定土楼画面;7月11日,央视一、四、七套将播出《请您欣赏:永定土楼风光》;7月30日,央视三套在《激情广场》栏目中播出“激情广场·情动永定土楼大型客家歌会”;9—10月,央视一套《天气预报》播出永定土楼景观;12月,央视十套播出《神奇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永定客家土楼已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
(3)加强对内宣传
以宣传车、小册子、简报、标语、条幅、公开信、专栏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土楼申报“世遗”的目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其中2007年,编印福建(永定)土楼宣传手册、法律法规汇编、致全县人民的一封信、福建(永定)土楼乡土教材等共计3.5万份(册);编写土楼申报“世遗”《工作简报》33期;摄制《福建(永定)土楼“申遗”》宣传电视片一盒、《土楼人家话土楼》专题片13期;举办各类土楼知识讲座、培训班26期,举办群众文艺演出、出动宣传车下乡宣传、公映电影、出宣传栏共130场(次);发出“为保护福建(永定)土楼作贡献”捐款倡议书5000份。永定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今日永定》网站分别开设“申报‘世遗’利国利民”、“我为土楼申报‘世遗’作贡献”、“关注‘申遗’”、“土楼人家话土楼”专栏,播出有关土楼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宣传“申遗”工作开展情况。湖坑、下洋、高头等申报点所在乡镇分别召开誓师大会和申报区所在村全体村民参加的“申遗”工作座谈会,对申报工作进行再宣传、再发动、再部署。县人大、政协、团委、妇联等组织也分别召开座谈会,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土楼申报“世遗”工作。2007年4月1日起,县委、县政府全面开展以“扬客家文明、迎土楼申遗、美客家故里”为主题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县申遗办与县委办、县府办联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我为土楼保护管理献计献策”、“特色土楼再次普查”、“土楼历史资料征集”、“我为保护福建(永定)土楼作贡献”等四项活动;县纪委、宣传部联合举行倾情奉献福建(永定)土楼“申遗”大型签名活动;县宣传部、文体局组织文艺宣传队,深入申报区乡镇、村开展有关土楼“申遗”的文艺宣传活动;电信、移动、联通公司为全县广大用户开通含有土楼文化内涵的彩铃、彩信和短信,并印制5万张有土楼宣传文字、画面的电话充值卡;县教育局一方面组织人员编写福建(永定)土楼乡土教材,对中小学生进行乡土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在全县中小学校举行知识竞赛、书法竞赛、征文活动等,提升中小学生爱护土楼、保护土楼的思想意识;申报区所在学校通过每周升旗仪式、班会课等平台,开展“我是‘申遗’宣传员”活动,发动中小学生回家回楼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争做“文明土楼小主人”;申报区群众自发开展楼庆等活动,大大激发群众支持土楼“申遗”的热情。县申遗办组织有关专家深入申报区举办土楼保护管理知识培训班,对乡镇包村领导干部、乡镇土楼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各村村主任、各楼楼长、安全员、卫生员等进行培训,帮助干部群众了解有关土楼的基本情况和掌握土楼保护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五套班子挂钩领导深入申报区乡镇,与广大提名土楼楼主进行座谈;各申报区乡镇主要领导逐楼召开群众座谈会;申报区乡镇、村干部进村入户与申报区群众进行面对面宣传。
3.资金筹措
(1)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共争取到中央、省、市下拨资金2000万元,其中2007年争取到800多万元。2006年8月18—24日,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副局长郑有扬、永定县政府副县长伊向荣率文化、申遗办有关人员专程赴北京国家文物局汇报永定县客家土楼申报“世遗”、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土楼保护规划编制及国保级土楼维修方案的编制情况,以争取国家文物局对永定国保级土楼维修资金的支持。此外,采取“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改造资金由各部门、各行业自行负责,共争取线网、路网、电网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同时邀请各家银行行长参加专题会,商请各家银行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老区人民为由,向上级争取贷款,为解决申报资金出一份力。其中2001年向世界银行贷款600万元。在资金筹集方面真正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至2007年,共投入申报工作资金上亿元。
(2)县财政加大投入
县政府集中财力,确保重点办大事,根据申报各阶段工作的需要,县财政想方设法挤出资金保证申报工作顺利进行。2001年,以县财政作担保向全县干部职工借款,共筹资450多万元。2000—2007年,县财政累计投入近8000万元。其中2007年投入2000多万元。对土楼景区的门票收入实行专户集中统一管理,将其作为“福建(永定)土楼”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经费的补充。
(3)向当地社会广泛募捐
2001年,开展“为土楼申报‘世遗’作贡献”捐款活动,收到全县干部职工捐款30多万元,全县广大学生捐款2万多元。下洋镇初溪村91岁高龄的失散老红军徐初放老人,得知村里搞环境整治缺少资金,主动将平时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捐献出去。
(4)争取海外华侨捐资
发挥永定县侨、台、客家优势,由县侨联会及永定客家联谊会分别向旅外会馆、客属社团发募捐函,争取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海内外客属乡亲的捐资。同时,开展“为永定土楼申报‘世遗’作贡献”捐款活动。至2001年底,向社会、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募集资金200万元。
4.申报文本编撰
1999年开始着手申报文本撰写,县政府从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保证,在省文化厅文物局的具体指导下,四易其稿,完成申报文本撰写任务,如期报送省文物局。2002年2月,申报文本由国家文物局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ww.xing528.com)
5.基础设施建设
整修到土楼景区的道路。1999年下半年开始,县财政投入2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下洋至湖山、湖坑至实佳的道路黑色化建设和岐岭至洪坑水泥路面的铺设,完成湖坑至洪坑公路石灰坑路段改造,完成初溪旅游公路柏油路面改造。修建高北、实佳、初溪等6个观景台。2007年,对樟(柴树)下(洋)线、抚适线和湖坑至衍香楼、湖坑至高头、湖坑至隘背(与南靖交界处),下洋至初溪等公路进行整修,完成砼路面挖补7300平方米,重铺21公里、计1.24万平方米;柏油路面修补21公里、计3.3万平方米;修复挡墙砌体8处、1200米,砼路缘29.5公里,整修路面坑槽16.5公里。
2001—2005年,县财政共投入300多万元,以土楼为馆舍,建立土楼博物馆(室)。2001年,在湖坑镇新南村衍香楼开设楼史展陈室。同年12月,在洪坑村庆成楼创办永定客家土楼民俗博物馆。2004年12月,湖坑镇西片村振福楼内的永定客家土楼博物馆和下洋镇初溪村的土楼文化博物馆均开馆投入使用。以上馆舍共布设展线1300米,展陈文物2000多件,全方位、真实地展示客家土楼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宣传客家土楼的价值,增强民众对客家土楼的保护意识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中洪坑土楼群内的庆成楼客家民俗博物馆馆舍,投入100多万元进行维修,收集近700件文物布展。展线分为“前言”、“闽粤客家的璀璨明珠”、“古老神奇的东方城堡”、“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走向世界的客家土楼”等五大部分,比较全面地反映客家文化、客家土楼和客家民俗方面的内容。2001年10月永定县第二届土楼文化旅游节期间,该馆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5月,完成洪坑庆成楼永定客家土楼民俗博物馆、初溪集庆楼客家土楼文化博物馆及衍香楼史展陈室的整顿、补充、完善、调整、更新工作;在高北侨福楼和湖坑振福楼举办土楼书画展和土楼风光摄影展,展线382米,展出作品242张(幅)。
6.环境整治及重点土楼维修
土楼申报“世遗”的范围是整治的重点。2001年1月,成立县、乡两级永定土楼申报“世遗”环境整治指挥部,制定整治工作方案和拆迁安置计划、管理办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2001年,全县土楼环境整治过程中,拆迁安置325户1145人,拆除不协调建筑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洪坑村的拆迁安置、外墙改造、“三线”(电灯、电话、电视线路)入地全面完成,对村内不协调建筑进行全面改造,完成新村建设、环境美化工作。高北土楼群周边的拆迁安置、外墙改造、“三线”入地、新村建设、环境美化工作已完成。初溪土楼群周边环境的整治,衍香楼、振福楼、永康楼的环境整治工作在2002年5月全面结束。
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11座土楼进行局部维修,对3座损坏较严重的土楼进行全面的保护性维修。2001年12月至2002年4月,对奎聚楼、承启楼进行全面维修。
2002年3月,根据专家要求,再次对申报区环境进行整治。至2002年5月,初溪土楼群周边环境的整治,衍香楼、振福楼、永康楼的环境整治工作全面结束。
2007年3月,按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和《福建土楼》申报文本的承诺要求,进行土楼周边环境整治和土楼维修,共拆除与土楼风貌不协调物、构筑物1.98万平方米;改造房屋13.45万平方米;改造安装自来水88户;改造桥梁9座。完成申报区及公路沿线绿化美化面积97.3万平方米,植树造林10.6万株,种植草皮8.8万平方米,种植花木16500丛。拆除申报区和公路沿线有碍观瞻的广告宣传牌177块,新立大幅土楼“申遗”广告牌6块。完成保护区楼外“三线”入地31.7公里,楼内“三线”整改172.4公里,新安装变压器1台、安装分电箱21个、集表箱257只,更换电表1025个,更换电信、电视中枢器22个。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对申报区内44座重点土楼进行全面彻底的卫生整治,清除建筑垃圾、生活垃圾200多立方米,清理河道水沟9条、共12公里,并在申报区建立卫生长效监管机制。原来土楼居民房内没有卫生间,过道上放着敞开的尿桶;楼内院子中间养着牛羊猪狗,甚至鸡鸭成群,加上厨房和洗涤的污水,卫生环境状况比较差。通过整治,使楼内的环境彻底改观。对申报区大气、水质进行监控,对申报区周边的养猪场进行全面整顿,对专家考察沿途的3家水泥厂进行粉尘排放技改;清除不符合要求的养猪场6家,责令关闭了3家无证机砖厂、9家采石场;对县城6家大酒店、宾馆进行油烟治理。确保专家考察沿途和申报区排污达标、周边空气质量达标。按“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申报区内23座本体土楼进行全面检查,对集庆楼、五云楼、衍香楼、初溪造纸作坊等进行了大面积维修,对余庆楼、绳庆楼、共庆楼、庆丰楼、庆洋楼等重点土楼的梁柱、瓦面、门窗等进行保护性维修和局部维修,确保土楼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在申报区“三群二楼”新建游客服务中心3个、停车场5个、公厕6座。上述工作于当年5月底全面完成。
在整治过程中,涉及的群众都识大体顾大局,为了“世遗”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初溪村村民徐九光的店门必须封住,由此他每年将会失去上万元的收入。对此,他不但没有怨言,反而主动提供修葺材料。远在石狮经商的衍香楼居民苏野接到要整治的电话后,当日赶了回来,主动带着家人将家里的烤房、大理石灶等不协调的建筑物拆除。洪坑民俗文化村的林日耕,常年为土楼旅游作导游,还经营土楼酒家,年收入几万元。可他却带头与镇政府签订拆迁合同。他说,客家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我们永定就有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这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大好事,自己这代人吃点亏值得。这也是土楼拆迁户的共同心声。
1990年10月,应福建人民出版社特约,永定县委宣传部主持编写图文并茂的《永定土楼》,由该出版社出版。该书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永定土楼的历史和现状。
1991年3月,土楼研究和土楼旅游开发引起福建省政协的关注,省政协赴龙岩考察组特地把永定土楼列为考察重点。考察后,对土楼研究和土楼旅游事业提出许多精辟的意见,龙岩地区和永定县领导都非常重视。
同年5月,在龙岩市委宣传部主持下,省内第一个在本土上研究土楼的专门机构——闽西土楼文化研究会在振成楼成立,开始土楼研究工作。
同年4月、7月,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先后两次组队考察永定土楼,发现一批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无石基土楼,为土楼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1994年4月,在县委宣传部主持下,永定土楼文化研究会成立,进一步开展对土楼文化的研究。
同年10月,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组队到宁化石壁考察客家祖地,把永定土楼演变与发展放到客家源流的历史大背景下考察,对永定土楼的渊源及成因做进一步探索。
1995年3月,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又组队考察闽南土楼。通过几番考察研究,并对闽南土楼与永定土楼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形成《永定客家土楼的渊源和发展过程》一文(张弘昌执笔)。此文从永定客家的形成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层面来探讨永定土楼的产生与发展,材料比较丰富,论述比较客观,得出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同年11月,永定成功举办第一届永定土楼文化观光节。观光节期间,华侨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土楼研究专家方拥应永定县委宣传部征稿,寄来《永定土楼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一文,对永定土楼的类型、特性与价值,作了较准确的阐述,并对永定土楼产生、发展的具体历史背景,亦即学术界尚在饶有兴味地企图破译的永定土楼产生之谜,作了较有深度的探索,提供一个有独到见解和启发性的解答。永定亦编辑出版一套《永定土楼文化丛书》,共4册。其中《土楼楹联》、《土楼故事》、《土楼风情》由永定土楼文化研究会编辑,谢小建主编;《土楼探秘》由胡大新主编。这套丛书为认识土楼、研究土楼提供比较丰富的资料。
2000年,县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组成课题组,对振成楼和附近现代方形砖混结构的楼进行对比观测,形成研究报告《振成楼小气候特色与成因》(张兴兰执笔)。该文对一年中春夏秋冬代表月的现场实测,基本上摸清振成楼小气候变化的规律,并对振成楼“冬暖夏凉”的成因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土楼建筑设计深得环境卫生科学三昧的结论。
同年10月,永定土楼文化研究会召开第二届理事会,决定改名为永定县客家土楼文化研究会,并组成新的理事会。不久,编辑《永定客家土楼研究》一书,胡大新主编,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02年,永定县地方志委开始着手编写《永定客家土楼志》,此书共45万字,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共设土楼起源与发展,土楼类型、分布与传播,土楼建造,土楼特色,土楼的价值,土楼文化,土楼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人物,土楼管理与保护,土楼申报“世遗”,土楼旅游等十二章。该志的编纂历时八载,一直伴随着土楼“申遗”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