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仁高娃[1]
1998年,永定县委、县政府将土楼申报“世遗”工作列为三大重点工程之一。2006年8月,确定将下洋初溪土楼群、湖坑洪坑土楼群、高头高北土楼群这“三群”和衍香楼、振福楼“两楼”作为永定土楼申报“世遗”的范围。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获全票通过。历时10年的永定客家土楼申报“世遗”工作终于画上圆满句号,永定举县欢腾!永定客家土楼,以豪迈的步伐走出国门,走进世界。
本研究以“三群两楼”中的初溪土楼群为个案,通过世遗—冲突—村落(村民)变迁的脉络表述,初溪在10年的“申遗”过程中,无论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受到明显影响,正处于传统农耕文化向旅游开发的转型阶段,这个阶段代表了转型期的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类型。同时反映出“遗产运动”对地方社会的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村落社会文化变迁。(www.xing528.com)
本章共有六个部分。第一节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资料来源。第二节介绍和描述了田野点概况,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经济特征和历史记忆等方面。第三节通过政府提供的申遗文本材料,简要介绍初溪的世界遗产申报历程及笔者对初溪旅游发展的现状描述。在旅游发展现状描述中笔者有意阐述一些村民对世界遗产、对旅游开发的看法与意见,为展开论述村民、地方政府与旅游公司三者之间的互动埋下伏笔。第四节讨论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语权威以及国家所行使的权力太大,导致文化遗产的“他者化”伴随遗产地社会的“失语”现象。即这类现象导致初溪民众做出的反抗,通过叙述“认领事件”、“60人进村打砸事件”、“挣楼事件”等来表达利益群体(地方政府、旅游公司、当地居民三方)之间紧张关系以及矛盾激化程度。这些被政府方视为“刁民”的初溪村民正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政府和遗产管理方,希望得到他们应得的利益。第五节主要集中阐释村落内部政治关系,就初溪申报世界遗产以来所遭受的村落社会政治变迁,包括村民选举、村主任书记两派现象、村两委与村民和政府间的互动,试图分析初溪经过10年的申遗规划至今却未能得到显著发展的原因。结论部分呼吁代表着国家利益的地方政府与旅游公司应重视地方民众这一“草根力量”的利益诉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遗产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