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通问题与教育发展

交通问题与教育发展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交通方面南靖县塔下、曲江、书洋等地,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随着华侨对交通事业的支持,塔下村到镇上,到周边邻近地区,交通均十分便利,也为村民到乡镇医院看病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已有多个国家的研究证明,无论研究对象是微观个体还是整体人群,教育与健康水平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教育对健康具有稳健的正向作用。

交通问题与教育发展

(一)交通方面

南靖县塔下、曲江、书洋等地,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人们外出,总得翻山越岭,从塔下到县里要两天一夜,翻山越岭,一旦有发生紧急疾病,很难得到及时的救治。塔下华侨出国之前,身尝其苦,对捐资砌石路、筑凉亭,造福行人,很是踊跃。

1912年,旅泰先侨张秋光捐建塔下至曲江长达四华里的石路,并在途中坪溪处筑有凉亭,名“清风亭”。1956年,旅新侨胞张顺畴汇回人民币一万三千多元,在塔下牛鼻空新建一亭曰“嘉昌亭”,并重修村内两旁石路直至踏石岭脚,新修桥头至湖洋坑石路一条长约四华里。旅泰侨胞张荣选、张吉昌、张万纵、张寿其祖孙四代人,从清朝光绪年间至1980年在塔下村下桥头包建包修一座较大木桥,前后历时八十余载,建修二十余座次,群众称它为“四代桥”。1920年,张万纵曾捐资修筑大坝湖洋坑石路。1949年,塔下村内石跳头石路被洪水冲毁,他捐谷十石重砌。1950年后,塔下村先侨张荣汀嘱托其在家亲属,创建“大坝标宸公学教育基金委员会”拨款修筑从大坝到湖洋坑石路一条,长约三华里。1969年,侨胞张承尧回国到达南靖时,慷慨捐献四万元人民币做公益事业,郑本道县长将该款拨付书曲公路作为筑路费用。1980年,张德朗乐捐三万元人民币在家乡兴建“德远桥”、“积兴桥”、“标宸桥”。同年,张世贤及江庆昌昆仲在塔下村内捐建一座石拱桥,命名为“雪英桥”。1986年,张庆重捐助人民币三万元,在塔下村内修筑一条长约二公里,有三座钢筋水泥桥的公路(张尧耕,2006)。

随着华侨对交通事业的支持,塔下村到镇上,到周边邻近地区,交通均十分便利,也为村民到乡镇医院看病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二)教育方面

塔下村张姓家族历来重视教育,鼓励耕读上进。《张氏德远堂族谱》记载,塔下张氏从九世开始就创书租儒租,以后各房都有儒租田产。清雍正年间,族中九代裔孙张廷玉首创塔下儒租书租田产合计25石9斗种,作为族中晚辈入学读书费用,并立族规,凡族中子弟参加科举考中秀才、举人、进士,则给儒租谷数石或十余石作为奖励。之后,塔下张姓各房都相继设有儒租田产。第十三代张钦春创立“文昌会”,筹集粮款作为奖学金,给家族中读书优秀者以奖励。清嘉庆、道光年间,塔下村第十五代张金拔在中举人、进士之前后组织“曲江文会”,每几年集族中学子进行几次作文交流活动。(www.xing528.com)

塔下张氏族中还规定,凡科举中举人、进士或秀才者,给予资助在祖庙“德远堂”前立石龙旗杆,以耀祖扬宗。塔下村的石龙旗杆有14支竖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分别为获得举人、进士学衔的张氏族人所树。

至清朝光绪初期,塔下村先后创办了培英小学、聚英小学、群英小学(后改为新民小学),一千余人的山村上学学生就多达300多人。1928年侨办培英、聚英两小学合并,改设区立大坝小学。新民小学于1936年停办后,改设公立塔下小学,校址在塔下水尾宫。1957年,塔下华侨又出资建设曲江中学。1958年,旅新侨胞张顺畴在捐建曲江中学校舍之后,再次献金人民币五万五千元,在家乡建一座占地面积三千八百平方米的塔下小学校舍。该校舍在塔下,大坝两村之间,两村三百多个儿童都在这所学校读书,结束了多年来两地分散办学的局面。

自从塔下开基以来,村里出了几十名进士、举人,以及多名大学生研究生,培养了优秀的工程师、教授和爱国华侨。20世纪70年代后,塔下人为造福桑梓的海外赤子、百岁寿星在宗族祠堂“德远堂”前竖立石笔杆纪念,表彰努力向上、报效家族和福寿绵长的族人。

一旦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起码的需求,有条件决定生活资料的使用方式,文化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了。已有多个国家的研究证明,无论研究对象是微观个体还是整体人群,教育与健康水平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教育对健康具有稳健的正向作用(程令国等,2006)。在塔下村,教育资源的完善,传统乡间的民规教化,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村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