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塔下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塔下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塔下村下设塔下和大坝两个自然村。比起过去,村里的树少了,蓄水量小了,河水的水位也低了,但是就其整体情况来看,塔下村还是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二)人文环境塔下村居民属客家民系,纯张氏单姓村。1958年,曲江和书洋乡合并,成立书洋人民公社,塔下村编为塔下大队,1984年,改为塔下村委会。塔下村素以自然优美的居住环境,蕴含深厚人文气象,英才辈出,闻名海内外。

塔下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人口

塔下村坐落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博平岭南段山腹,北纬117°06′78″,东经24°37′06″,海拔565米,距县城56公里,总面积8平方公里,东与南欧村相邻,西与永定县相接,南与平和县毗邻。塔下村下设塔下和大坝两个自然村。这里年平均气温18度左右,无霜期有300~320天,降雨量为1800~2000毫米。

塔下村素有长寿村之美名。据张氏族谱记载,十二世胜卿公,约生于清朝康熙二十年(1682年),卒于乾隆三十四年(1778年),享寿96岁。按民间习俗,人活到九十六,便是一百岁。因为闰月闰年加算在一起,便足百岁。张胜卿公是两百三十多年前张氏衍派难得的寿星,亦是当时世上难逢的百岁老人,为此皇上特意恩赐他黄袍一套,以示敬老。1940—1949年,全村总人口900人,其中80岁以上有7人。自1949年以来,塔下村人口增加不到一倍,而80岁以上老人却增加了四倍(张尧耕,2006)。

根据农业人口户口簿,2009年,塔下全村有1683人,389户,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村子60岁以上的老人33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10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40多位,其中三分之一为男性,三分之二为女性,90岁以上的有9位,均为女性,100岁以上有2位,也是女性。在2006年时,村里的百岁老人曾达到7位。现在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孕妇和小孩,年轻人多到外地打工,主要流入城市有厦门、晋江、梅州、广州、深圳等地。

塔下村位于南靖县、永定县与平和县的交界处,九龙江船场溪上游支流的一个狭长溪谷里,塔下两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揽住一道生机勃勃的峡谷,山中树木碧绿,竹林茂密,一条弯弯曲曲的山溪从峡谷中穿过。

在1987年,塔下村共有森林面积8683亩,其中林地面积6864亩,非林地总面积1819亩,包括农地959亩,水域102亩,其他758亩。2003年,村里森林地面积9167亩,其中林地面积7112亩,非林地面积2055亩,其中用材林共有126亩,均为阔叶林木,杉树居多,还有一部分毛竹(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森林资源统计表,1987,2003)。

据村民讲,村里以前山上松树居多,密密麻麻,很高很粗,有的要三四个人才能抱过来,树叶太茂密,以至于有种阴森森的感觉,村民晚上都不敢一个人在外面走。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村里修通了到镇上的公路,很多树材被砍伐,运出去卖了。村里掀起盖新房风,新建筑基本上都是用山上的木材所建。此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村里的茶叶非常畅销,甚至远销海外,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所以村民更是广种茶园。制作茶叶必须经过摇青、晒青、杀青、压制、打散等程序,在这过程中需要用火的木材也多从山上砍伐。这些社会经济因素不可避免地导致林木资源的流失。(www.xing528.com)

目前山上主要为茶园,离土楼近的山坡上,村民会适当地种一些蔬菜红薯。村民们讲:“我们以前很少用化肥,土楼外面就是厕所,虽然很臭,但是可以掏人粪上地,没污染。现在不行了,家家户户在楼里设置卫生间,干净是干净,不过污水都直接排到河里了,也没有可以浇地的粪了……”村里的文书说:“政府已经下通知了,要‘三线下地’——电话线、电缆线和排污管道都要埋在地下。到时候,不干净的水就直接顺着管道流出去,不会污染到河里的水了。”比起过去,村里的树少了,蓄水量小了,河水的水位也低了,但是就其整体情况来看,塔下村还是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

(二)人文环境

塔下村居民属客家民系,纯张氏单姓村。张氏于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肇基于塔下,迄今二十五代,已近600年的历史。《张氏族谱》序有云:“溯自黄帝轩辕氏之孙子挥公真四子张文光,至一百二十代闽粤开基始祖化孙公,一百三十一代塔下开基祖张小一郎公,妣华氏始创塔下。由华氏及其次子昭公从永定金沙蕉坑里初迁至长教,移至靖邑边地马头背,又移至平和小溪,再于明宣统元年七月十四日肇基塔下。”据载:

华一娘带着次子返回到马头背居住。后来有一位风水先生路过此地,但天色已晚,便借宿在华一娘家。华一娘为这位先生杀了家里仅有的一只鸡,但吃饭的时候,风水先生却一块鸡肉也没有看到,心想这位妇人真是小气。第二天一早便要下山,这时华一娘把一盒便当带给他。风水师中午路过塔下时,看到此地是块风水宝地,便坐下吃饭休息,打开饭盒一看,满满一盒都是鸡肉!这位风水先生顿时非常感动,立马返回马头背,告诉她以后不要住在马头背了,没有什么发展,搬到塔下去,会人丁兴旺,所以华一娘便带着次子迁至塔下。用客家话讲,当时是踏下山来,所以取名为“踏下”,但是“踏下”不好听,也无文雅之意,便取“踏”的谐音,称之为“塔下”了。

《张氏族谱》又云:“闽粤客族,追溯原委,多由华北华中而来,张姓郡望向称清河;清河汉郡名,辖今山东、河北两者间清河、武城临清等数县。”明清时期,塔下村隶属南靖县居仁里梅垅总塔下村,民国初期属南靖县三团区。民国十五年(1926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军阀张毅在塔下打、砸、抢、烧,制造了震惊全县的“七二四”惨案,几乎使全村毁于一旦,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后,划归梅江乡塔下保。1949年后,属第五区曲江乡。1958年,曲江和书洋乡合并,成立书洋人民公社,塔下村编为塔下大队,1984年,改为塔下村委会(含塔下、大坝两个自然村)。1989年,书洋公社改为书洋乡,后又改为镇,塔下村隶属书洋镇。

塔下村素以自然优美的居住环境,蕴含深厚人文气象,英才辈出,闻名海内外。当时闽西南一带山高林密,盗匪猛兽时有出没,民系之间和村落之间的争斗也时有发生,于是,张姓族人沿着沟谷两旁,建造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土楼民居。清末后,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塔下人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吊脚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迂回曲折,被几百年先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闪出光泽。塔下村这条奔流不息的溪流,旧时从村头到村尾只有三座木桥,若遇山洪暴发,木桥被冲毁,只相隔30多米宽的两岸村人便中断过往,后来在热爱家乡的侨胞资助下,建造了11座风格各异的石拱桥、钢筋水泥桥,有的桥上还建有小亭,古朴悠闲。小桥流水、土楼人家,把塔下村装点得分外妖娆。清乾隆年间,塔下张氏子孙逐渐向外迁徙,主要迁居地有泰国、新加坡、缅甸、荷属印尼。后多数迁往台湾。现塔下村张氏旅居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国家有数万余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