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姑田民间信仰的演变与变迁

姑田民间信仰的演变与变迁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研究民间信仰时,学者们都很关注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产结构发生转变的背景下,民间信仰的变迁问题。姑田的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里呈现衰落和兴盛两种趋势。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姑田民间信仰中神的位置也发生了倾斜:妈祖信仰超出了原有的地域而成为姑田一带行商之人的保护神,佛教一跃成为当地最吸引人的信仰方式,公王信仰已渐衰落,仅限于地域性的信仰。

姑田民间信仰的演变与变迁

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以现代化为目标并急剧变动的社会里,它所处的角色和地位有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程度如何?在研究民间信仰时,学者们都很关注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产结构发生转变的背景下,民间信仰的变迁问题。

姑田的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里呈现衰落和兴盛两种趋势。有一次我在上堡调查宗族问题时,正好赶上公王庙上殿的观音殿的法会,受访者主人的妻子正准备香火要去观音殿,主人很反感地说:“现在信佛教的人很多。以前公王庙的香火十分旺,当时大家都是先到公王庙,现在却反过来了……公王庙也搞得不成体统。”又说:“信佛教的人一年到头要被刮去很多钱。”

1949年以前,姑田的佛教寺庙有祟福庵、西城庵、东山寺等几座。这些寺庙在当时都曾兴旺过一时,经过“文革”等政治运动之后都人走庙空,只剩残垣断壁,有的则是荡然无存。

1978年落实宗教政策后,修复及兴建了许多小庵小庙。以前很不起眼的东出寺摇身一变成为最热闹的佛教寺庙之一。西城庵残破的殿房里现在也供奉着菩萨。西山之上的朱子祠改头换面成为佛教寺庙,被称为“静观寺”。原本清净的读书之地变成香火旺盛、香客络绎的念经理佛之所。这里原是姑田有名的“紫阳书院”旧址,坐落在中堡西山,占地十一亩,距村子约三里路。清代不少学子在这里就读考取了秀才、举人,是整个姑田东片最好的读书处。1958年大炼钢铁时,西山做了七个炭窑,树木被砍去烧炭,紫阳书院也大劫难逃,被中堡大队拆去做养猪场,私人也趁火打劫,西山只幸存一个残破的朱子祠。1982年,佛教开始在姑田得到复兴,姑田佛教徒因无念经理佛场所,他们利用朱子祠这间破房,将“朱子”神位牌端到侧旁,稍做修缮后,安祀观音菩萨。西山自安上观音后,又开始有人走动,经多方筹措,1984年盖起了宏伟壮观的殿宇,取名“静观寺”。不久又塑了三尊大佛及购置了钟鼓等法器,从此西山紫阳书院成为佛教活动场所,游人和香客络绎不绝。笔者一次偶尔路过一家打磨石碑的作坊看到一块正在打磨的修寺捐款人的石碑,还有一块已打磨好的不日之内,要在寺庙开光时拿去用的捐款石碑。佛教在当地之盛可见一斑了。

现在姑田一带吃斋的人很多,大多是妇女。但她们不是天天吃,有的只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吃。举办法会所需要的钱都是由信徒自愿交的,组织者会发给每位信徒一份表格,以人为单位,每个人一块钱,家里无论男女老幼有几人就出几块钱。还有像姑田造纸厂这样的单位也出钱。

公王庙后的观音殿也是今非昔比,本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生日,这里会有法会,但到时主持法会的僧人要去大的寺庙做主持,所以这里就提前到九月十六日做了。一年中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是三次比较大的法会,到时候来的人有很多。我调查时赶上了九月的这一次。小小的观音殿挤得满满的,人们跟着三两个和尚诵经、跪拜,样子很虔诚。其中大都是上了年纪的妇女,还有一两个男性,也是上了年纪的人。法会从早上开始,中午在公王庙摆上桌凳吃午饭,饭菜是信徒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都是素菜,吃完后下午接着上午的法会继续进行,直到晚上才结束。每年这三次大的法会,上、中、下三堡均有很多人来。以前人们来庙里先敬公王,现在则先敬观音,他们说因为观音比公王大,公王是只管地方的神。观音殿目前虽寄居于公王庙却没有搬出去的打算,他们说一直就是这样,不想变动。(www.xing528.com)

与公王庙“门前冷落车马稀”相对照,天后宫虽不见佛教的兴盛之势,却也能够“独善其乐”。每月的初一、十五日依然有很多前来烧香的人随着商品观念的引入,天后宫的妈祖被贴上了新的标签,认为妈祖是财神,是保佑做生意的人财源广进的神。因此附近做生意的人来进香、许愿的非常多。由于妈祖的故乡——莆田地处闽南金三角一带,经济发展快,收入大幅度提高。经济落后的姑田人将此归结为是闽南人信仰妈祖,妈祖给闽南人以好处的互惠关系,使闽南一带的人发了财。

民间信仰“唯灵是从”的功利性使得不同信仰符号之间即神与神之间,没有水火不容的冲突,因此当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时民间信仰中信仰边界的不确定性,导致它易于发生变迁。从功能论的角度来说,民间信仰在传统社会中所承担的各种功能的变化或消失也自然会引起民间信仰本身的变迁。

虽然旧时佛教也曾兴盛一时,但在当时的民间信仰体系中佛教的地位并不及公王信仰。公王庙所在的上堡村,是连城、龙岩、永安、清流的必经之路,牛栏桥更是商贾云集、贸易繁荣之地,据说上堡有三大酒家、四大纸庄、四大客栈以及大大小小十几家店铺。往来的商旅难免不去公王庙休息、进香。因此公王庙的地位在信仰体系中尤为突出,它的信众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地缘关系,与之相比妈祖的信众带有更为明显的地域特征。

1949年之后,由于镇政府设在中堡,新修的国道也从中堡、下堡穿过,经济中心也从上堡转移到中堡、下堡一带。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姑田民间信仰中神的位置也发生了倾斜:妈祖信仰超出了原有的地域而成为姑田一带行商之人的保护神,佛教一跃成为当地最吸引人的信仰方式,公王信仰已渐衰落,仅限于地域性的信仰。

如今的乡村社会交通的便利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工具使人们更快地知道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和空间距离很遥远的社会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当地人不仅知道闽南人生活得十分“现代化”,也知道妈祖、佛教信仰在此地非常兴盛。抱着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向往,当地人在潜意识里便迅速地接受了闽南地区所流行的信仰。并将两者功利的联系起来,抛弃了原有的带地方色彩的公王信仰。妈祖崇拜和佛教信仰都是由超越地缘、血缘的信众所组成,而像佛教丰富的宗教内容也是公王信仰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妈祖崇拜和佛教信仰可以带给人超越地缘和血缘的认同感。在当前地缘和血缘的边界正逐渐淡化以及向现代化转型的农村社会中,这种认同感能够带给人心理上更多的充实和满足感。这也许是姑田公王庙和佛教寺庙兴衰的强烈对比的另一层原因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