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进化学派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的理论来源于18世纪启蒙运动家的进步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进步、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观等。他们发现现存的土著人可以展示远古人的生活样态,因此用非西方社会,原始民族文化来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在19世纪末以前文化进化论占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有泰勒和摩尔根等。他们从进化论的观点研究社会文化现象,认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亦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文明的进化轨迹。
代表作有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关于婚礼中抢劫仪式的起源的研究》,巴霍芬的《母权论》,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拉伯克的《史前时代》,梅恩的《古代法》,泰勒的《原始文化》等。他们用进化论的观点对宗教、婚姻、法律、氏族抑或社会的全方位探讨他们的发展规律。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化现象的对比发现,很多民族中有相似的文化现象,以此来证明人类有相同的心理,对相同的刺激有相同的反应,从而产生相似的文化,而各种文化都有其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不会倒过来,是从低级到高级,从蒙昧到野蛮到文明的阶段式发展规律。如婚姻是由群婚到一夫一妻制,人类智力发展经过巫术、宗教、科学三个阶段,宗教信仰则从无神—拜物—自然或图腾崇拜—萨满—神崇拜—道德和宗教联合为一的发展规律。摩尔根(1977)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类是同源,而在同一个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着同样的需求,并可看出在相似的社会发展中人类会产生同样的心理作用。”他们在各个地方上的发展状况虽然不同,但都会经过这三个阶段,而进入同一个阶段发展的民族,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就很相似。
(二)文化传播理论
文化传播论者主张人类文化只有一个或多个文化区域,从这个区域逐渐向世界各地进行传播。文化有一个共同起源的学说,更侧重于文化的横向传播,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迁。他们通过分析民族迁徙和人群的接触来解释文化的互相传播与借用导致的文化变迁,由此追寻文化的起源。文化之间的相同是因为相互的采借而非发明,不同文化圈的相交产生了相同性。由此,文化之间的相似性越多,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接触和交融的就会越多,即,从文化上的相似性来推测他们历史上的联系,文化特质伴随人类迁徙而扩散。代表性研究主要有里弗斯的《美拉尼西亚社会史》,他认为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是各人群之间的联系和文化交融。史密斯的《人类史》和威廉·詹姆斯·佩里《太阳之子》,认为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是由埃及传播而来。这一观点最大的缺点显然是未能将文化现象与其创造者作区分,并未认识到人类的创造能力和社会作用。威斯勒的《人与文化》认为一切文化由发源地而逐渐向外退散。罗维的《原始宗教》认为不同文化中有连带关系。(www.xing528.com)
(三)功能—结构论
功能学派侧重于文化在社会中的功能、结构的研究。文化变迁是因为社会功能的变迁。认为社会中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在本社会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功能。而研究社会文化变迁应更多地重视共时性研究。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有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文化论》、《蛮族之性生活》、《文化变迁的动力》;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达曼岛上的居民》等。
(四)历史特殊论
历史特殊论者反对人类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反对单线进化论。主张人类社会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博厄斯认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这种历史一部分取决于该社会群体特殊的内部发展,一部分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黄淑娉、龚佩华,2004)。他的理论同时考虑到了人的创造文化的能力和文化的接触与传播。代表作有博厄斯的《海水颜色的研究》、《爱斯基摩人》、《夸库特尔民族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