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馆藏利用管理概述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快速发展、数字馆藏资源的急剧增加,数字馆藏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数字馆藏的使用状况、利用效果等问题已经成为各图书馆采购数字资源和数字馆藏建设的重要依据,而数字馆藏的利用情况不仅取决于资源本身的质量,还取决于数字馆藏的推介和利用管理等因素。
数字馆藏不同于传统的纸质馆藏,由于存放载体形式和服务要求的不同,管理方式有很大区别。比如,以光盘和磁带为载体的电子资源具有一定的物理形状,它们通常类似于图书的管理,可以进行分类、加工,并存放在特制的书架上或光盘柜内。但它们又与纸质文献不同,可以通过特定的软件系统(光盘管理系统、光盘库、磁带库等)支持在线使用。此类数字馆藏只是图书馆数字馆藏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数字馆藏是以数据库形式存储在本地镜像或远程访问的虚拟馆藏。这部分数字馆藏不占用本馆的物理空间,但却是数字馆藏的主体,是用户访问、利用最多的部分。其利用的效果往往会因各馆的设备、软件系统以及网络环境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此类馆藏的利用管理尤为重要。
在泛在信息社会,数字馆藏将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主体,数字馆藏的利用情况将是衡量馆藏建设的重要指标。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对数字馆藏的利用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管理,尤其是如何对利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监测,及时调整数字馆藏的建设和服务内容、方式,是泛在信息环境下需要探索的问题。
(二)数字馆藏利用管理的现状
1.国外现状
国外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比国内早近十年,其研究也更加深入具体。比如关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大英图书馆在“生命周期馆藏管理”一文中提出了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包括选择、获取过程,编目著录、预保存、存贮、检索等过程[1]。美国信息学家霍顿基于信息交流将信息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造、交流、利用、维护、恢复、再利用、再包装、再交流、降低使用等级、处置各阶段[2]。世界著名的存储供应商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搜集和组织、保护恢复、复制监控、访问共享、迁移归档、删除销毁等阶段。由此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出发点来看,信息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关于数字馆藏价值的研究,他们认为信息价值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不同用户或者同一用户的不同需求,都会导致数字馆藏价值的不同发挥;信息的价值与用户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场景”特点,通过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可以确定其利用效能和对图书馆的价值。此外,国外学者还对数字资源进行了详细分类,力求实现分级管理,并根据分级情况开展分级存储管理等。总之,国外的数字馆藏管理发展较早,成果较多,但目前仍缺乏相应的成熟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并指导具体实践。然而,信息环境的改变、泛在社会的新需求以及对象、方式手段的变化,也对数字馆藏的利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能否作为对数字资源科学有效管理的理论基础,也尚待实践的检验。
2.国内现状
数字馆藏的建设同传统馆藏一样,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对其发挥作用,既有政策、信息技术和经济等客观因素,也有认识和管理等主观因素[3]。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数字馆藏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大量的数字资源仍在不断涌入国内市场,图书馆资源选择的余地较以往也更加宽松。在技术方面,绝大多数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都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在数字馆藏服务方面,参考咨询、用户教育等传统服务内容得以更大范围使用和发展,移动、智能等新的服务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高校图书馆还开展了面向院系的学科馆员服务,力求使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数字馆藏的管理方面,不但有针对各类型数字馆藏建设的元数据标准和规范,还有专门负责数字馆藏采购、维护的部门或岗位,并有学科馆员、参考咨询员等进行数字馆藏的推介和服务;但是对数字馆藏具体的利用效果和产出效能的研究,尤其是实践操作还有很多可提高的空间。在数字馆藏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用户的信息意识不断提高,对数字馆藏的接纳度和使用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使用数字馆藏,在数字馆藏与纸质馆藏同等条件下,选择使用数字馆藏。
但是深入考察数字馆藏的具体实践发现,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系统的数字馆藏采访、发展政策问题,数字馆藏建设的标准规范问题等。就数字馆藏的利用管理而言,则有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利用过程中的“痕迹”管理问题、服务绩效问题等。
(三)面向泛在信息社会的数字馆藏利用管理探析
数字馆藏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合理配置资源,即如何能够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包括数字资源种类的全面化、数字资源配置的效用化,以及培训、引导读者最大化利用数字馆藏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数字馆藏又分为采购数据库、自建数字馆藏、开发虚拟馆藏,每种馆藏资源在内容、方向、限定、技术维护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如何采用最新最适用的技术手段,将多种类型的数字馆藏进行适用性整合、分布和提交,以期实现资源使用上具有统一的终端接口,方便终端用户检索,减少信息冗余,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将成为泛在信息环境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适用性决定了数字馆藏的价值和利用情况,没有需求的数字馆藏是没有价值的,自然没有人去利用。数字馆藏的利用管理首先需要明确服务的终端是谁,谁是潜在的服务对象,需求空间和容量如何,用户需要什么形式、什么制式的载体文件或服务,由此确立的数字馆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这种定位的提升空间有多大,由此产生的后续服务保障性如何,综合性价比如何,这些问题在泛在信息社会将更加明显。信息的泛在以及获取的便捷使用户充斥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了解、跟踪用户的需求和资源使用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馆藏建设和管理,提高馆藏利用率,如何利用各类信息技术手段保证数字馆藏利用的安全性,这些都使数字馆藏的利用管理在新的泛在环境下更加重要,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使得数字馆藏的利用管理操作难度逐渐加大。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
1.数字馆藏的安全管理
随着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和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日益增加。从总体上说,支撑数字信息资源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和信息传输。而这种由新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网络传输、资源共享也为各种不安全因素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网络的数据安全面临威胁。如何保证数字馆藏的安全高效运行,成为泛在信息社会数字馆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馆藏利用的基本保障。首先,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安全管理。根据数字馆藏的安全要求,制定机房、服务器与磁盘阵列等设备以及网络安全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管理。最后,还要加强安全技术手段,保证数字馆藏利用的安全和高效。
2.数字馆藏的版权管理
数字馆藏以其易检索、易复制等特性受到广大用户的普遍欢迎,但不法分子也有了可乘之机。数字馆藏的版权问题较传统纸质馆藏要更加突出。一些图书馆由于缺乏有关版权方面的知识,在购买数字资源时对版权问题不够重视,资源供应商的侵权给图书馆带来了连带责任,数字馆藏建设中的版权问题是目前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数字馆藏不同于传统纸质文献的存储、处理和传递方式,对以纸质文献为基础建立的版权制度形成了强大冲击。数字版权问题已成为世界图书馆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问题主要集中在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建设以及用户服务等方面,数字馆藏利用管理层面主要涉及数字馆藏的复制、传播、使用等版权问题。(www.xing528.com)
数字馆藏的复制、传播、使用问题,可视具体的内容、形式、目的、功用而定。一般而言,图书馆如果是为了保存古籍、特藏而将本馆中一些特色资源经过扫描、加工成数字化形式加以保存,并不以此提供传播或营销获利,也就不存在侵权问题。如果图书馆为了解决印刷本图书共享性低的问题,经著作权人同意,利用数字化加工工具将印刷版文献数字化后,在局域网上发布,供读者使用,也不属于侵权问题。一些图书馆为了提高馆藏文献信息的利用率,自主开发建设二次文献数据库,如书目数据库、题名摘要数据库等。由于被加工对象大部分享有著作权保护,尤其是期刊论文享有双重著作权保护,在将其收入数据库时就更容易涉及著作权问题。一些馆员往往认为,开发建设题名摘要数据库不存在侵权问题,实际上不是这样。二次文献的目录、题录、文摘等也涉及著作权中的演绎权,因此在建立文摘索引库及编制检索工具时应了解有关版权法规定,以避免侵权。对于购买的数字资源而言,一些数据库不同程度地存在侵权问题。这方面的侵权问题反映在数据供应商和图书馆两个方面,以市场上销售的一些中文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为例,一方面,数据库中的许多图书未经所有权人授权,不时有著作权人将有关公司告上法庭;另一方面,图书馆在服务中没有科学的访问管理控制制度,使得图书被任意下载和复制[4]。
3.数字馆藏的访问管理
访问管理也叫访问控制,一些人称之为访问条款和访问条件,出版业通常称之为“权利管理”,都是指如何对数字馆藏合理使用加以管理,既保证版权所有人的利益,又使公众能够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对数字馆藏进行访问管理,一方面是遵守版权法,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图书馆读者的利益。我们要优先保护合法读者对这些数字资源的阅览权,限制其他未经授权的非法读者的访问,经济因素也是对数字馆藏进行访问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5]。泛在信息环境下,数字馆藏的访问管理越发困难。用户采用的途径和设备越发多样,不再仅满足于特别空间限制内的访问,而是希望访问无处无时不在。这就对访问的认证、技术、政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现在高校图书馆对于本馆的数字馆藏多限于本校校园网络内访问,任何校外的访问或IP范围内的访问都将被限制,受到严重的空间或IP制约。即使在校园内、IP范围内,对于一些数据库如新东方网络课程,在访问过程中,如果使用“搜狗”等加速浏览器,或者使用移动、联通等账号登录网络访问,都将被默认为IP范围之外。这些访问管理方面技术的革新进步、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数字馆藏的利用。
4.数字馆藏的技术管理
数字馆藏的内容是用户利用的重点,是数字馆藏最大的价值,但数字馆藏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软硬件设备的支持和传播。首先,存档问题就直接影响着数字馆藏的访问速度和稳定性。数字化存档对应的技术是刷新保持精确位串和移植保持语义层的内容,而不是位串,并需要定期进行刷新。其次,数字馆藏的访问和阅读设备影响访问的途径和速度,也是现行环境下冲击最大的环节。泛在信息社会,用户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图书馆主页访问数字馆藏,而是希望通过手机、移动终端设备或电视就可以访问图书馆的数字馆藏,这也对数字馆藏的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环节问题的解决,也必将带来利用率的增加。
5.数字馆藏的推介问题
数字馆藏的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对数字馆藏的利用有着很大的影响,数字馆藏的推介也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目前,我们的大部分图书馆拥有相对丰富的数字馆藏,尤其是“高校教学评估”之后,全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尤其是数字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资源本身并不意味着资源服务,拥有资源只是开展资源服务的基础,这其间的关键环节就是图书馆数字馆藏的推介。如何开展资源营销、资源服务,在资源推介过程中提高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检索和分析利用的方法,对用户利用数字馆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图书馆馆员也在积极开展数字资源推介,使读者了解图书馆丰富的数字馆藏,提高数字馆藏的利用率,并认识到图书馆资源的巨大利用价值,增强对图书馆工作的认可度,但往往收获甚微,改善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不是读者不需要资源,而是图书馆的数字馆藏推介确实存在读者用户群定位不够准确,推介方式手段过于单一,推介理念不够新颖等问题。考虑周全、行之有效的资源推介可以恰当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获得用户的认可,提高数字馆藏的利用率。各种通信设备、终端设备、访问方式的发展,以及微博、微信、QQ等新的传播交流方式的发展,为泛在信息环境下数字馆藏的推介提供了更多的推介途径和平台。
6.利用过程中的“痕迹”管理
数字馆藏的利用管理中最难操作的环节和现阶段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就是数字馆藏利用过程中的“痕迹”管理。在当前阅读环境中,阅读、学习、工作都会或多或少地记录下使用的痕迹,阅读电子书时会留下痕迹。痕迹可以反映用户的阅读倾向、阅读习惯、阅读过程等,对图书馆而言,痕迹可以反映数字馆藏的利用状况和利用价值。此外,对于广大科研工作者而言,需要关注领域内最新的动态、成果,书籍、论文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科研工作者最需要的往往是尚未发表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而这些信息是可以通过阅读痕迹、学习痕迹、科研痕迹来获取的。未来图书馆不但要提供数字馆藏服务,而且要记录数字馆藏的利用所反映的阅读、学习、科研的需求和动向;要帮助学习者说出学习过程。与此同时,这种“痕迹”的捕捉和管理又必须在合法、合理的条件下进行,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隐私和用户的知识产权。
7.数字馆藏服务的绩效管理
随着图书馆数字馆藏的大量增长,数字馆藏的利用与图书馆服务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数据库服务商的选择、数字平台的检索性能、资源的维护与运行及相关用户培训、参考咨询服务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都影响着读者对数字馆藏的利用效果,不同用户对数字馆藏的满意度也逐渐成为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字馆藏的服务绩效评估正逐渐成为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我们应该承认,我国图书馆的数字馆藏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管理和模糊管理的状态,导致数字馆藏服务效能发挥不足。实际上,数字馆藏的绩效除与数字资源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程度息息相关外,还与很多其他因素和环节有很大关系,比如资源的推介、成本的投入、用户的利用效果等。用户的使用量和投入成本、文献的下载量和单篇文献的下载成本对绩效的测评结果也会有很大影响。目前许多图书馆投入了大量资金采购数据库,如果访问的用户寥寥无几,势必影响数字馆藏的服务绩效,利用效果自然也无从谈起。图书馆管理者要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使具体的评估有据可依。
数字馆藏的绩效管理除了有评估指标体系外,在实施中还要有一套具体的方法与过程,如评估计划、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报表生成等。其中评估部分要充分采用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等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法是长期以来图书馆最常使用的分析研究方法,其中用户满意度评价法是较常用又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一般通过电子邮件、Web调查表或者与用户面谈交流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一些比较简单的评价指标,由用户对电子资源质量的高低和服务的好坏等满意程度进行定性评价,汇总分析得到不同用户群体的满意程度情况的评判结论和分析结果报告。通过分析数字馆藏自身的服务质量、不同用户群体的满意度及图书馆为数字馆藏所支付成本的指标值等之间的关系,对数字馆藏的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估。定量分析法是目前图书馆绩效评估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对若干项覆盖电子资源各个领域的标志性指标进行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分析法的可操作性更强,可以排除定性描述研究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感觉带来的偏差,结果也更加直观、精确,对图书馆数字馆藏的利用管理具有更强的现实指导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往往采用多种不同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数字馆藏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法,对服务水平满意度进行分析可以采用定性分析法。
此外,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还应考虑评估的对象特征、影响因素、评估指标、评估模型和机制等问题。数字馆藏的服务绩效评估可以更科学地反映数字馆藏的利用情况,进而考察数字馆藏的利用效果、效能,从而更好地指导数字馆藏建设,完善数字馆藏的管理工作。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是图书馆绩效管理的一部分,是对数字馆藏利用状况进行标准化、定量化管理的工具,有助于管理者在特定环境中做出适应性决策。
数字馆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字馆藏的利用状况直接反映了图书馆数字馆藏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数字馆藏的利用管理将直接影响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管理的整体布局和实施。首先,要制定适合本馆的数字馆藏利用管理策略,对数字馆藏的利用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既要全面了解国内外同行通用的管理惯例,还要结合本馆的实际,以拟订的数字馆藏内容、特色和级别为前提,制定适用本馆的利用管理政策。其次,在具体落实环节,要按标准、按流程进行规范操作,采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保证数据和结果的准确、科学。最后,要以数字馆藏的利用管理为基础,进行图书馆数字馆藏建设、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适应性调整,从而更好地指导图书馆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