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示诲墨,开益良多。感佩!感佩!中有与拙见互异处,不敢强为苟同,谨就一得之愚,质诸左右。其言之质直,恃惠子之知我也。
《后汉书·翟酺传》孝文帝始置五经博士,前据家藏北宋重刊景祐本改作“一经”,引浚义之说以证之。○王伯厚曰:“孝文时五经列于学官者惟《诗》而已。”今读手书,并寻绎注,意自合以五经为是。惟孝文置五经博士,别无明文可证。章怀注云:“不知何据。”盖亦阙疑之意。○惠氏补注曰:“何氏云:刘歆移书太常博士云,汉兴,至孝文皇帝,天下众书往往颇出,广立学官,为置博士。”子超之言,即以子骏为据可也。案何氏于“天下众书往往颇出”下删去“皆诸子传说”五字,指为孝文置五经博士之据,岂其然?窃意文帝时止名博士,本无“五经”之称。翟酺云云,盖从后追称耳,不必曲为之说也。又案刘歆移书太常博士曰:“至孝文皇帝,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若然,则孝文时止有传记博士,无五经博士也明甚。吕氏之说○吕祖谦曰:“孝文尚置传记博士,安有独遗五经之理?毋乃似是而非欤?又曰:“至孝武皇帝,颇有《诗》《礼》《春秋》先师,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夫孝武时,尚一人不能独尽其经,而谓孝文时已立学官,是又必不然矣。此则绎君说而悟及之者也。浚仪谓齐鲁韩诗立于文、景,盖以申公、韩婴为文帝博士,辕固为景帝博士,故为此说。君以为别无明文可证,良是。君又谓三家诗武帝时立,其说固确。然亦无明证,阙之可也。又案刘歆移书太常博士曰:“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若然,则施、孟两家,似非宣帝所立。然施雠、孟喜俱事孝宣,又断非武帝所立。意者施、孟即杨氏,施、孟立而杨氏废。故西汉诸儒自太史公外无习杨氏《易》者。从武帝时言之则曰杨氏,从宣帝以后言之则曰施、孟。子骏《易》则施、孟云云,盖亦从后追称耳。拙见如此,敢以质博学者。两汉博士,冠以某经与否,虽无明文,然自李封外,如《公羊》博士严彭祖,○《汉书·儒林传》。鲁恭拜鲁诗博士,○《后汉书》本传。欧阳《尚书》博士阙,○《东观汉纪》。颜氏博士阙,○《后汉书·儒林传》。中兴,有大小戴博士。○同上。不皆足为博士冠以某经之证欤?见于史者章章如此,谓之未见,窃疑过矣。中平中,征荀爽等十四人十四博士,断无一时并阙之理。盖《汉官仪》所谓待诏博士耳。博士十四员,适征十四人,则各习一经,各当一阙可知,又可为博士有某经之证。拙著前以建元以前博士置篇首,建元以后则标某经博士之目,今思某经之称,自前所称外,书阙有间,即或师承可考,而强为附丽,终嫌臆断。爰拟重为更定,首之以博士仆射、博士祭酒领纲纪也,次之以建元以前博士溯旧制也,又次之以五经博士以所习之经为次,不标某经博士之目,存疑也。终之以诸侯博士,不敢与王官并列也。如此庶不没官制之实,亦不失阙疑之意。俟缮写毕,续当就正。
两汉之制,立于学官者置博士。未立学官者,西汉曰议郎,亦曰待诏,《儒林传》所谓“《谷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是也。东汉曰讲郎,《儒林传》所谓“擢高第为讲郎”是也。若未立学官而置博士,史无可据,未敢以君言为是也。(www.xing528.com)
学问一道,不废诘难。古人意见不合,往往反覆辨论,非逞辞也,求归于是而已。惟君直谅多闻,幸不置金吾于不屑教诲之列,用敢直陈拙见,尚希一一教正,则拜赐无既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