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想吃透一本书,就必须做到精细阅读,也就是我们说的“精读”。
关于精读,我们古人总结出了一些很受用的方法,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种。
1.“四到”“五用”
宋代罗大经所撰《鹤林玉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这个故事引申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而故事的主角赵普也被奉为“精读”的典范。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到了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在“三到”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手到”,成为“四到”,于是形成“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读书方法。鲁迅又在“四到”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脑到”,总结为“五用”。
古人认为一切从“心”,心是控制思想的器官,因此朱熹认为读书时重点是“心到”,也就是集中注意力,然后自然能做到“眼到”“口到”。胡适添加“手到”,强调了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重要性。鲁迅早年学医,有感于时人麻木与蒙昧,提出“脑到”正是为了强调用“脑”思索,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以此区别于“心到”强调的专注。“五用”的提法虽然仍有不严谨、不科学之处,却道出了精读的基本方法:集中注意力(心到),认真看(眼到),认真背诵(口到),认真做笔记(手到),认真思考(脑到)。
2.提要钩玄
这一阅读方法是唐代散文家韩愈提出的,他在《进学解》中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大意就是:对于记事性质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提其要”,可以使阅读者对书中事件的全过程一目了然,然后进一步了解事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钩其玄”,可以使阅读者看清作者的观点,把握重点,然后可以从作者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中得到启示,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按照“提要钩玄”的方法,读书时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其实,“提要”和“钩玄”可以同时运用在一本书的阅读中,“提要”对应前文“读书四问”中的第一问,要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钩玄”对应第二问,即知道作者的观点。“提要钩玄”重在强调知识的获取,在此之后提出并回答后两个问题,才能学以致用,得到提高。可以认为,“提要钩玄”是精读一本书最基本也最通用的方法。(www.xing528.com)
3.八面受敌
这个方法出自苏轼。宋代沈作喆《寓简》中记载了“八面受敌”读书法的由来:
一个名叫王庠的读书人在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时,向苏轼请教读书方法。苏轼写信回复他,给了他一些应试的建议,并提醒他读书并无捷径,要靠平时努力积累,同时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凡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轼认为,书本纷繁复杂,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是浩瀚如海,但我们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次吃透一本书或者达成众多阅读目标。为此,我们阅读时最好将一本书分而化之,每次只关注一个主题,“一意求之”,将一个主题研究透彻之后,再次阅读时关注另一个主题,这样阅读多遍,“八面受敌”,虽然看起来迂回费时一些,但阅读的效果是略读一遍无法比拟的。
苏轼自己读《汉书》时就用到了这一方法:“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清末学者李慈铭称赞这种读书法“诚读书之良法也”。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提到将这种“八面受敌”的思想用于研究中国革命。
可以看出,苏轼的读书法是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因此对于我们前面所说的“零食”“快餐”读物来说并不适合,但却适用于那些思想深奥、内容复杂、需要不断“啃”的书籍,不可一味地追求速读,而应该要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实,这一精读方法也蕴含了多个阅读层次。例如,在确定一本书包含多方面内容时,需要进行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深入研究一个主题时,则类似主题阅读。受时代所限,苏轼提出这种读书法时,书籍的类型、数量不多,许多读书人皓首穷经只为一部书,所以“八面受敌”读书法也是针对阅读单部作品提出的,与主题阅读的实际操作有很大区别。说到底,“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将阅读的“专”与“博”结合起来,划分主题时“博”,深入阅读时“专”;而主题阅读是选择主题时“专”,选择书籍时“博”。不过,“八面受敌”读书法本质上仍是“主动阅读”,与主题阅读的主动性一致。
我们可以将这种读书方法用于主题阅读,取“一意求之”的本意,即确定一个主题,精研深究,再把“八面受敌”的广泛阅读思想扩展到多本书籍中去。这样进行主题阅读,已非“八面受敌”读书法的本意。用“八面受敌”“一意求之”来阐释主题阅读,是为了使读者对“主题阅读”产生明确清晰的印象,以利于主题阅读的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