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7日,德皇威廉二世任命瓦德西为德国赴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威廉二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外孙,与欧洲多国皇室和贵族有亲缘关系,比如他的二舅妈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小姑。威廉二世首先与尼古拉二世达成一致,后与侵华各国斡旋,瓦德西遂成为侵华联军的总司令,同时威廉二世还下令德国海军也归瓦德西指挥。此时,联军已经攻占北京,德国方面只有不到三百名水兵侵入京城,而瓦德西尚远在德国。
瓦德西于1900年10月17日抵达北京,这时联军在京城内的烧杀掳掠已渐渐平息。作为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对此前联军的“战果”进行了调查。据《陆军元帅瓦德西回忆录》,亦有译本译作《瓦德西拳乱笔记》所记:
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8月16日至18日,德国军队则系8月18日及21日始到北京,瓦德西当时尚在德国,甚至尚未落实联军总司令一职——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属目,亦复不易调查。
在英国方面,关于此类行为,却曾采用一种特别方式,即所抢之物均须缴出,一起堆在使馆大屋之内,加以正式拍卖。如是者累日。由此所得之款,按照官级高低加以分派,其性质略如战时掠获金。因此之故,无一英人对于抢劫之事视为非法行动。而且英国军官曾为瓦德西言曰:印度军队——英军士兵几乎全系印度人——对于战胜之后而不继以抢劫一事,实绝对不能了解。所有此地各国军队无不一致公推印度士兵最善于寻出各处密藏之金银宝物。
在日本方面,则对于掠夺之物照例归于国家。由此所得之款,其数至为不少。据日本某将军之报告,只天津一处抢劫所得者,即有二百万两之多。
至于美国方面,对于抢劫之事,本来禁止。但美国军队颇具精明巧识,能破此种禁令为其所欲。
俄国军队抢劫之方法,似乎颇称粗野,而且同时尽将各物毫无计划地打成粉碎。
此外,法国军队对于各国军队之抢劫行为,亦复绝对不曾落居人后。
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紫禁城虽被列入“保护区”,但也不可避免有“观光者”进入,顺手牵羊者不在少数。狄葆贤《平等阁笔记》记:
庚子之役,京师千百年所聚,尽为外人所得。大内为日兵所守,其中列代重器,尚得无恙,其小件易携之物,各国人之入内游览者,往往窃之出,计所失过半矣。
三海子为各国分据,北海子仙人掌下之北圆廊一带,为法兵据守;其东北各处则为英据;中海子玉虹桥西南一带,如紫光阁等处,皆为德据,仪銮殿为日据。三海物荡然无存矣!
三海子即紫禁城西面的北海、中海、南海,统称西苑,建筑有仪鸾殿、紫光阁、瀛台等。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慈禧命人修缮西苑三海,在中海西岸建殿作为她“撤帘归政”后的颐养之所。施工时该殿称为两卷殿——殿顶为两搭式卷棚,接近完工时改称仪鸾殿,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初八挂匾额。此时颐和园的重建也接近完工。慈禧计划夏季住颐和园,冬季居仪鸾殿。可能是这个缘故,洋人一般把颐和园称为夏宫,把西苑称为冬宫,圆明园则成了旧夏宫。
早年乾隆帝常游幸西苑,很多明朝遗留的宝物和清代皇家收藏被分置于此,另外以慈禧的性情做派,西苑尤其是仪鸾殿内的陈设想必极尽豪华。据记载,仪鸾殿内有铜器、玉器、瓷器、琉璃器、漆器等近千件,还有各式珠宝和珍玩,很多来自大臣的进贡,如袁世凯曾献给慈禧一件“四季花镜”,上面镶有墨玉、蓝宝石和54颗珍珠,可能取意54颗佛珠代表菩萨修行的五十四阶位。
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仪鸾殿。俄军在进入北京后首先占据这里。从8月31日起,俄军陆续撤离北京,日军随即将这里接管。瓦德西在进驻仪鸾殿之前,那里一片狼藉,显见遭受了掠夺和破坏,这主要应归咎于俄军,不过在这里依然清理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瓦德西亲见的摆钟就有几十个。
1901年4月17日夜,距瓦德西到北京正好六个月,仪鸾殿及其配殿被火烧毁,起因是食堂着火。有观点认为这场火灾是为了毁灭掠夺证据,食堂的中国仆役成了替罪羊。狄葆贤《平等阁笔记》记录:“辛丑夏六月,某帅请于日人,借此殿避暑,日人难于却之,其月即被焚。当时杀华人之为仆役者多人,谓其盗物纵火。据日人告余云,其中重物,早为人移去。移物者纵火灭迹。然则被杀之华人,可谓冤矣!”
这里的“此殿”就是仪鸾殿,没有指明某帅是何人,是为了避嫌,实际就是瓦德西。狄葆贤还有意把火灾时间写在夏六月,当时瓦德西已离开北京——他于1901年6月3日离开北京去天津,次日经大沽口离开中国前往日本。
瓦德西的日记显示,焚毁仪鸾殿是早有预谋,只是其动机匪夷所思。瓦德西在1900年11月12日曾记:“只有余之驻所,尚藏许多实物,一切犹系无恙。倘若我们一日撤出,则势将落于中国之手,最后当然加以焚毁。1860年之夏宫(圆明园)其情形正复如此。所有当时英法军队之未曾携去损毁者,一自彼等撤出之后,旋被本地居民焚毁。”
瓦德西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可能在于英法联军回国后散布谣言,称当地居民在英法联军撤出圆明园后进园抢劫,并纵火毁灭证据。显然,这是种行凶灭迹后甩锅的做法,也被八国联军效仿。
烧毁作为政权象征的仪鸾殿,或许有着更深层面的指向和诉求:当时各国正就签署“和约”与清廷谈判,核心是各国提出的要求清廷赔款的数目。借口失火导致仪鸾殿焚毁是个不能过分指责的意外,但这种意外视清廷的态度也将可能发生在别的地方,比如紫禁城或颐和园。这与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安定门城墙上架起大炮对向城里来要挟清廷签署不平等条约,并无本质的区别。
仪鸾殿附近的紫光阁,也曾被德军占据。狄葆贤《平等阁笔记》描述道:“紫光阁内,书籍狼藉遍地,壁间尚张挂左文襄(左宗棠)平回、李文忠(李鸿章)平捻等图。至楼上之列代功臣像则不知尚存否。因梯已毁,无从登视。”(www.xing528.com)
紫光阁曾是清朝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较射之所,内有乾隆帝为嘉奖功臣所绘图像。据考证,二楼的绢本功臣像为“平定西域准、回部”前后功臣各五十(图3-6,彩图11)、“平定大、小金川”前后功臣各五十、“平定台湾”五十功臣、“平定廓尔喀”三十功臣,总计二百八十幅,由宫廷画师金廷标、传教士艾启蒙、潘廷章等绘制。目前可知存世不到30幅,散入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例如天津历史博物馆藏二幅;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藏二幅;德国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三幅;德国汉堡民族学博物馆藏二幅;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一幅;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一幅;捷克兹布拉斯拉夫城堡博物馆藏一幅;美国黄蕙英藏四幅;香港私人藏二幅等等,近年也有散见于拍卖会者。
图3-6 平定西域紫光阁次五十功臣像赞
头等侍卫固勇巴图鲁伊萨穆诗堂字:“头等侍卫固勇巴图鲁伊萨穆,援兵虽来,画堑相望。执骑而呼,为告无恙。维巴图鲁,偕往趣师。其冲贼队,如分水犀。乾隆御览之宝印,乾隆庚辰春(1760年)。臣刘统勋、臣刘纶、臣于敏中奉敕恭赞。”绢本设色,立轴,纵151.5cm,横95cm。原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1902年某德国军士在北京购买,其后代继承,收藏于德国海德堡。2007年10月9日,香港苏富比拍卖,拍品号1314,成交价12647500港币(含买家佣金)
瀛台为南海中之一岛,明代时称“南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在岛上修筑殿阁,取“人间仙境”之意改称瀛台。乾隆帝作皇子时曾在此读书。乾隆六年(1741年),瀛台主体建筑香扆殿改称涵元殿,殿外大门称涵元门。据狄葆贤《平等阁笔记》记载,“瀛台在南海子东南角,池水环绕,堤边有大柳数株,有平桥可通。时驻守之某国兵撤移他所,偕日友得入内拜观。正屋两进有楼,四面环廊房围抱,满地皆西兵残毁之迹。欲认德宗燕寝之屋(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于此),无从知之,惟见纸壁间有‘万念俱寂,惟闻鸟声’八字。此时西兵移出未久,相非游人所书也”。
2005年11月8日,“涵元门”匾额(图3-7)在伦敦佳士得上拍。拍卖资料显示:该“涵元门”匾额原本悬于涵元门上,由汉、满两种文字书写,乾隆六年(1741年)御笔题写。1901年,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从涵元殿取下该匾额,并将它运往欧洲。对此,笔者坚决反对拍卖“涵元门”匾额,因为它是在战争中被掠夺的不可移动文物。拍卖当天,媒体报道了笔者的观点: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国家可以讨还,包括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以及不可移动文物,如雕刻、壁画、建筑构件等。由于在抢掠、盗凿过程中,文物造成了破坏,并脱离了原有的环境,最终导致了文物所代表的特有的历史延续性和文化艺术完整性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害。此次英国的拍卖会中,应该有部分是属于外销瓷器,也有部分是从国内卖出去的文物。但拍品中的中南海牌匾,一旦属于真品,则属于建筑构件,是不可移动文物,应该要求当地政府归还。
图3-7 涵元门匾额
乾隆御笔篆书款,金漆铸铜。高132cm,宽127cm。侵华联军总司令瓦德西旧藏
佳士得公共关系办公室伦敦区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涵元门”匾额的背面有四个环,可以从建筑物上取下来。她认为这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不可移动文物,她强调说,这块匾“从中国出口是非常正当的”。这简直是无理狡辩。最终,“涵元门”匾额流拍。另外,2006年7月12日伦敦苏富比拍卖一对“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注明是瓦德西旧藏,成交价702400英镑。
日军司令部设在北海北岸的万佛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庆祝孝圣宪皇后八十寿辰而建万佛楼,楼面七间,楼高三层,楼前左面树宝幡,右面立石幢,幢北面镌刻乾隆“御制庚寅万佛楼瞻礼诗”,当时他六十岁。诗云:“六旬庆诞沐慈恩,发帑范成两足尊。数计万因资众举,层看三此建楼。香花卜日瞻礼始,福德被民愿力存。设日遐龄祈寿算,肫诚还以祝徽萱。”
万佛楼内壁上密布佛龛,每龛内有鎏金佛像一尊,为王公大臣百官献寿供奉。据说大者重588.8两,小者重58两,号称万尊,故名“万佛楼”。底层楼联曰:“十住引千光,佛力不可思议;一成该万有,我闻如是吉祥”。
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京城印书局印行适园主人《三海见闻志》记载:
前万佛楼佛座尚在,佛则于庚子年遗失。守者云,日本军运回本国,无一余者。今楼下之大佛,只余佛首卧在地上,不知由何处迁来,非本来面目也。
适园主人张石铭是清末民初藏书家,西泠印社发起人。张家乃浙江湖州南浔巨富,张石铭有个堂弟,正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清末在法国巴黎开办通运公司,经营古玩。公司里有个伙计叫卢芹斋,后来成为走私贩卖中国文物的大鳄。
万佛楼东有阐福寺,为喇嘛庙,建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内有《乾隆御制阐福寺碑》,文曰:“宝坊杰竖,香刹双标,用如幻金刚三昧造大法像,高丈者三倍之而赢,具慈愍性,有大神威,构层檐以覆之。珠网璇题,金碧照耀,冠于禁城诸刹。上为慈圣祝釐,下为海宇苍生祈佑。”
碑文所述大佛殿内大法像,如《三海见闻志》载:“相传该佛有千手千眼,其高大于旑檀佛相同,人立升机上,高于佛肩齐,其佛已毁。”
据说大法像佛身所饰珍宝,在庚子年时被盗抢一空。1919年,由袁世凯卫队改编的消防队在大佛殿内做饭时引起火灾,将阐福寺烧毁。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列强签署了《十一国与中国关于解决1900年动乱的最终协定》,即《辛丑条约》。这是根据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原则与各国达成的一致,丧权辱国换来一时安定,以便重拾旧日虚荣。
1902年1月8日,“西狩”已久的慈禧回到阔别近17个月的北京。她首先在仪鸾殿旧址新建西式洋楼,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竣工,慈禧为之定名“海晏堂”,堂前依旧如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一般设水池和十二生肖兽首人身像。此楼用于接待、宴请外国公使夫人,以示与列强自始至终并无敌意。辛亥革命后,备受慈禧提携的袁世凯成为民国首任大总统,他以海晏堂为办公会客之所,更名居仁堂。时光流逝,居仁堂渐成危房,在1964年被拆除。
在修建海晏堂的同时,慈禧还在海晏堂西北重修仪鸾殿,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二十六日再次移驾于此,恰逢她七十寿辰。辛亥革命后,此新建仪鸾殿被袁世凯改名为怀仁堂,在此接见外宾,接受元旦朝贺。怀仁堂至今犹存,见证了近现代众多大事件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