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颐和园历史遭劫:日军、俄军、英军的抢劫与纵火

颐和园历史遭劫:日军、俄军、英军的抢劫与纵火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0年8月17日晚,日军骑兵第五联队占领了颐和园,在锁闭宫门、悬挂旗帜后于次日撤出。随后俄军进驻,进行了有组织的抢劫。随即英军接管颐和园,一片散乱。1860年10月,英军也曾进入颐和园抢劫、纵火。甲午战争中清军完败于日本,北洋水师覆灭,被归咎于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1860年,英法联军劫焚三山五园,宝云阁首遭劫难。巴黎某古玩店致函故宫博物院,称有颐和园铜窗出售。

颐和园历史遭劫:日军、俄军、英军的抢劫与纵火

1900年8月17日晚,日军骑兵第五联队占领了颐和园,在锁闭宫门、悬挂旗帜后于次日撤出。随后俄军进驻,进行了有组织的抢劫。8月下旬,俄军撤出颐和园——俄军自8月31日起撤出北京城,因为沙俄的重点是侵略中国东北。随即英军接管颐和园,一片散乱。

1860年10月,英军也曾进入颐和园抢劫、纵火。当时,颐和园叫清漪园。当时,英法联军劫掠、烧毁的,不止圆明园,而是三山五园,即北京西北郊清朝康乾时代陆续修建的皇家行宫苑囿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依三山而建的静宜园、清漪园、静明园以及相邻的畅春园和圆明园。暴源清《卜竹斋文集》记:“(咸丰十年)九月初(1860年10月),夷人烦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微烬矣。”

清漪园最初为乾隆帝为生母崇德皇太后六十大寿而建,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仿建江南园林山水。清朝道光年后,清漪园逐渐荒废。

清廷内务府有《陈设清册》对清漪园陈设归档管理,咸丰五年(1855年)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残破不整,而且园内多处建筑被烧毁。例如,万寿山自山底依山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仅有智慧海(无量殿)是砖石结构无梁建筑而免于火,其余皆毁(图3-2,彩图9)。

图3-2 菩萨头像

清代,18世纪中期。琉璃,29.50cm×8cm×15cm,出自北京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清漪园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称颐和园。因为清漪之名,暗含清朝波动之意,不妥。颐者,养也,颐和之名取义颐养冲和,修身养性,内外兼修,和合诸夷,平和安乐,大吉。这一年是鼠年,而慈禧属羊,所谓鼠羊一旦休,这并不是好兆头。光绪帝即将18岁,按照慈禧划定的时间表,这是光绪帝亲政的年纪,虽说亲政从来只是名义上的。次年正月(1889年2月)光绪大婚,皇后是慈禧的内侄女,年长光绪帝三岁,即后来终结清朝的隆裕太后,但她并不得宠。慈禧没有打破幼帝一经大婚便要亲理朝政的祖宗之法,于二月初三归政,搬出紫禁城到颐和园去“颐养天年”。

甲午战争清军完败于日本北洋水师覆灭,被归咎于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有人讽刺说:昆明湖可以操练水师——最初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清漪园湖面定名为昆明湖。梁启超为了反慈禧,硬说修园挪用了3000万两白银。其实不然。

据考证,挪用军费应在500万至600万两白银之间;另一说法是,一共挪用了7年,每年30万两,占全部修复费用的1/3以上。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廷开始设置海军衙门,任命奕总理,节制各地水师。据说奕曾以海军军费为由向沿江、沿海省份总督、巡抚筹集白银260万两,一部分用于修建清漪园(颐和园),剩下的建设铁路。与之对应的说法是,慈禧从私房钱里拿出了300万两贴补海军。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六十大寿,颐和园重修工程宣告完工。这一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接踵而来的是,列强各国援引对清朝既往不平等条约中“利益均沾”的原则,依照《马关条约》肆意妄为,有恃无恐,这直接导致了中外矛盾在1900年升级为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是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的主因。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有宝云阁,又称铜殿,通高7.55米,重207吨,是中国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古代铜铸建筑,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匾额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

宝云阁仿中国传统木构,通体使用高丽国王进献的上好铜材,当时造价折银65000余两,几乎是乾隆朝国库储备银的千分之一。阁内东、西坎墙上刻有监造官员和工匠姓名,其中有拔蜡匠、铸匠、凿匠、镟匠、锉匠、木匠40人,由此可知宝云阁各部件使用中国传统失蜡法(熔模法)铸造。铸成的部件为榫接构造,精工细作,严丝合缝,装卸两便,较之木构更为细密、壮观,远看宛若仙山琼阁,斗拱翘檐风姿俊秀,韵致玲珑,仪态万方,即所谓金阙是也。宝云阁建成后,逢初一、十五日,喇嘛在此念经为帝后祈福求寿(图3-3)。

图3-3 宝云阁

约翰·汤姆森摄于1874年

然风雨沧桑,世道多舛,宝云阁曾屡遭劫难,阁上铜门窗更是经历了失而复得的悲喜剧。

1860年,英法联军劫焚三山五园,宝云阁首遭劫难。因宝云阁是铜铸而逃过火劫,但阁内供奉的佛像、七层雕漆佛塔和掐丝珐琅供器等陈设全被掠去,仅剩一张铜桌。此铜桌于1945年被日军盗运到天津,抗战胜利后才运返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再遭兵灾,宝云阁上门窗在此之后忽然失踪。铜窗每扇重约二百来斤,门窗总重量超过一吨,如此体量,运走并非易事。这些门窗又是如何流失海外,几十年间音讯全无的呢?至今也无人说得清。因缺门少窗,宝云阁远看如亭,俗称“铜亭子”(图3-4)。

图3-4 宝云阁(门窗已失)

唐纳德·曼尼摄于1910年代,《北京美观》1920年上海出版

无独有偶。遭遇类似的,还有泰山“铜亭子”。此铜亭造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原在泰山岱顶碧霞祠内,清代初年移于山下泰安城内西南灵应宫(碧霞元君下庙),1972年移入岱庙。此“铜亭子”原本是阁式造型,门窗被日本侵略者抢走,乍看也会误以为是亭。可谓两处金阙,同样悲伤,伏笔皆是虔诚心愿背后的一段凄凉。

1975年,从法国传来宝云阁门窗的消息。巴黎某古玩店致函故宫博物院,称有颐和园铜窗出售。若此事属实,在当时状况下也难以促成。事情真正出现转机,是在1983年冬,法国驻中国大使夫人,受一个朋友之托去颐和园测量了宝云阁门框、窗框尺寸。经与她这位朋友收藏的铜门窗比对,规格尺寸与实测数据完全吻合。之后不久,巴黎的这位收藏者通过中间人传来消息,说铜门窗是花巨资购得,希望中国有关部门能把它们买回去。好事多磨,这一等又是十年。(www.xing528.com)

1992年,美国人鲍威廉在新加坡听说了宝云阁铜门窗的事,遂动员格林伯格出资购买。格林伯格当时是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董事长,他以斯塔基金会名义出资51.5万美元购得宝云阁铜门窗,并决定无偿捐回颐和园。

1993年7月2日,在法国巴黎巴雷尔艺廊,中国驻法国使馆文化参赞张文民接收了宝云阁铜门窗。1993年12月2日,捐赠仪式在颐和园举行。铜门窗完璧归回原位,宝云阁终又恢复原貌。

庚子国难中,自颐和园流失的文物难以统计,不过名气最大者,莫过于《女史箴图》,它是现存最早的绢本绘画。

《女史箴图》是《女史箴》的图解,宣讲道德伦常。据《晋书·张华传》记载,晋惠帝司马衷昏弱,皇后贾南风暴虐、擅权,委任张华总摄朝政。张华尽忠匡辅,海内晏然,他担心皇后一族势大酿祸,于是在元康二年(292年)“作《女史箴》以为讽”。讽,是劝诫之意,以贤淑女史为范例,谏言女子尚德守贞、规矩人伦。后来,顾恺之根据《女史箴》作长卷,绘成与箴言相对应的场景来作形象诠释。后世称此长卷为《女史箴图》,画风动静相宜、神态自然、细密洒脱、姿容富丽、色泽鲜艳、神气完足(图3-5,彩图10)。

图3-5 女史箴图(片段)

东晋,公元5世纪,顾恺之绘。绢本设色,手卷,纵24.37cm,横343.75cm,清宫旧藏。1903年入藏大英博物馆

《女史箴图》之上钤印众多,可以据此来追溯历代收藏者。就年代而言,最早的鉴藏印是唐代弘文馆“弘文之印”(存疑),然后是“睿思东阁”印。睿思宫是宋神宗的宫殿,收藏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石刻。之后,根据米芾的记录,同时期的太监刘有方曾收藏过此图。很快,经米芾之手,此图成为宋徽宗赵佶的收藏品,钤盖“政”“宣”“御书”印,《宣和画谱》著录此图,这在此图的收藏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女史箴图》卷后有一段瘦金体书写的《女史箴》,虽然瘦金体是赵佶所创,但这段文字是极其崇拜赵佶的金章宗完颜璟所书,而且应该是在明代晚期才跟画心装裱在一起的,包括他的钤印。《女史箴图》并未在金人占领汴梁后被掠去,但其下落一度成谜,直到被南宋晚期权臣贾似道收藏。

宋亡后,王恽整理南宋宫廷收藏,没有提及《女史箴图》,但从图上一个八思巴文“阿里”鉴藏章可知,此图在元代是一个蒙古官员的收藏品。

《女史箴图》在明朝中期由王鏊、严嵩相继收藏。严嵩被查办后,此图在抄家时没收,但旋即流入私人手中,经何良俊、顾从义后,被项元汴收藏。项元汴在《女史箴图》上盖了50个印章,并题跋:“宋秘府所藏,晋顾恺之小楷书女史箴图神品真迹,明墨林山人项元汴家藏秘珍”。

明末清初,《女史箴图》经董其昌、张丑、张孝思、笪重光、梁清标、安岐递藏后,在乾隆时纳入内府。最晚在此时,《女史箴图》已经有缺损,画上题写的《女史箴》文字缺少了四段,对应的画面缺少了三个场景,只剩下九个场景。

乾隆帝在香山静宜园来青轩首次见到《女史箴图》,欣赏之余画了一枝兰花,并题“长夏几余,偶阅顾恺之女史图,因写幽兰一枝,取其窈窕相同之意云尔。来青轩御识”。

在清宫,《女史箴图》先是存放在御书房,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把《女史箴图》和宋代李公麟绘《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并称四美,专门存放在紫禁城建福宫静怡轩,并作文曰:“晋顾恺之善丹青,自言传神正在阿堵间,是知非深入三昧者不能到。此卷女史箴图流传千数百余年而神采焕发,意态欲生,非后人窥测所可涯涘。董香光跋李伯时潇湘图云,顾中舍所藏名卷有四,以此为第一,信哉。是图向贮御书房,继得李画蜀江、九歌、潇湘诸卷,适符董跋中名卷之数,为移置建福宫之静怡轩,颜曰四美具,以志秘赏。千古法宝,不期而会,正复不可思议,率记数言,亦为是卷庆剑合也。乾隆丙寅夏至前五日,静怡轩御笔。”

移置静怡轩后,乾隆帝命人重新装裱《女史箴图》,御题:“顾恺之画女史箴并书真迹 内府珍玩神品”“彤管芳”——彤管者,古时女史记事用笔也,笔杆漆朱。另外,拖尾有乾隆帝绘兰花、跋文,不知为何还接了一张太常寺少卿邹一桂绘绢本水墨《松竹石泉图》。乾隆帝前后在《女史箴图》上共盖了37个戳子。

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移驾颐和园,带去《女史箴图》。1900年8月,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进驻颐和园,上尉克劳伦斯·K.约翰逊得到了《女史箴图》。不过,他并不知道那究竟是何物。据称此图是一位贵妇赠送,感谢他出手相助。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

1903年,大英博物馆花费25英镑(当时约合150两白银,约合现今3000英镑),从约翰逊手中买下《女史箴图》。当时,约翰逊把《女史箴图》拿到大英博物馆,给画轴上的玉扣估价,绘画部管理员西德尼·科尔文和助手劳伦斯·比尼恩鉴定后认为画的价值更高,遂买下。

为避免长卷褶皱和断裂,在1914至1918年间,大英博物馆修画师斯坦利·李特约翰将《女史箴图》分成三个独立的部分:原画、历代题跋、邹一桂画作,分别装裱在镶板上,但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保护和展示中国古画的方式。因而在此后一百年间,《女史箴图》极少展出,而且开裂和掉粉情况日渐严重。从2013年开始,来自上海博物馆、自1987年即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邱锦仙对《女史箴图》进行了修复。2016年2月,“新颜旧貌”的《女史箴图》被平放在特制的展柜中展出,此后每年限定展出六个星期。

1900年冬,狄葆贤由日本经朝鲜、辽沈到北京,看到八国联军在北京大肆杀伐掳掠后的景象,写有《平等阁笔记》,他叙述道:

颐和园内各处,皆一空如洗。佛香阁下排云殿内什锦橱数十座,高接栋宇,均存空格,可想见当时。其中陈列之品,盖不知凡几。各国游客,皆争取一二物,谓留为纪念品,遂至壁间所糊之字画,窗间雕刻之花板,亦瓜剖豆解矣!惟余后(慈禧)常临幸之一院,为某国统兵者所居,游人不得入内,其中陈设,尚留存未携去也。前明所遗之重器宝物,本全储大内,高宗时常幸三海,乃择所喜之各物移列三海各处。凡本朝所收聚之物,大都在是。其中美术书画、碑册、金石不可以数计。颐和园中,则碧犀、宝石、翡翠、珠宝等件居多。近数十年,各督抚臣工,搜剔民间宝物,悉入此中矣。圆明之劫,继以颐和,是何异欤!全国之精粹,聚而歼之,较之杀人盈野者,其惨益剧,其痛弥久矣。

又有东风拂耳过,任他飞絮自蹉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