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并未到过圆明园,他对圆明园的描述是一种“幻想的艺术”。幻想来自伏尔泰,而源头在法国传教士王致诚。
清乾隆三年(1738年),王致诚来到中国,受召供奉内廷,曾参与圆明园的设计、建造。1743年11月1日,王致诚在给达索的信中,描述了他看到的圆明园。六年后此信在法国发表,清朝皇帝的“夏宫”令人艳羡。当时欧洲正盛行“中国风”,从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均以中国风格为尚。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1755年在巴黎各剧院上演。在中国的王致诚,参酌中西画法,别立中西折中之新体,曲尽帝意,同时还致力于将欧洲建筑移植进中国园林,即所谓西洋楼。
西洋楼,即圆明园之长春园内欧式风格的建筑群,由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欧洲传教士设计、监造,中国工匠施工营建,自清乾隆十二年至四十六年(1747—1781年)历时三十余年方大功告成。从建筑外观考量,西洋楼结构比例略显失调,较之欧式古典的高大上之美总有差强人意的感觉,但将西式宫殿建筑于中国园林之中,此为创举。
西洋楼以中国传统园林布局楼台殿宇、水榭花园的概念,构成一个巴洛克式整体景观,强调华丽繁复的装饰和雕刻,建筑外观追求不同风格自由组合的动感,因而在西洋楼见到中国古典庑殿顶丝毫不觉突兀,反而这种混搭更显出中西合璧、和谐有奇趣的意味。“谐奇趣”(图2-3,彩图2、图2-4),为西洋楼最早建成之景观。而在体现奢华豪放和享乐的层面,中西建筑殊途同归,因为这就是帝王的品味,不分古今中外。
图2-3 谐奇趣
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
图2-4 圆明园谐奇趣残迹
恩斯特·奥尔末摄于1873年
西洋楼的内部装陈,并未迎合乾隆皇帝的日常习惯,而是装置了新奇、进口的洋货。如乾隆十五年(1750年)五月传旨命造办处将装修、家具、陈设等所需西洋物件开列清单,拨银两万两交皇商赴西洋传办。两年后,皇商共计交奉九批西洋物件于“谐奇趣”陈列,包括玻璃灯、显微镜、挂镜、幔帐、天球仪等,可见尽心搜罗,用思良苦。依中国习惯,皇家建筑皆题字挂匾,西洋楼亦不能免俗。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月,乾隆传旨新制水法殿西洋花边玻璃心匾,皇帝御笔“远瀛观”,此为西洋楼最后建成之景观。
纵观西洋楼与中国传统园林之最大不同,在于“水法”,即喷泉。“谐奇趣”“海晏堂”均置喷泉,而“大水法”(图2-5、图2-6),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曾到此处游赏。“大水法”左右各有一座十三级水塔,中间水池内有猎狗逐鹿喷泉。喷泉对面专门建造“观水法”,专设宝座和屏风,以便乾隆帝游赏(图2-7)。
图2-5 大水法
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
图2-6 大水法正面图
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
图2-7 圆明园大水法残迹
西德尼·甘博摄于1908年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一月,乾隆传旨,着郎世宁仿西洋铜版手卷款式,画“谐奇趣”大殿、游廊、亭子内之通景画。
此或为西洋楼铜版画创意之发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四月初一日,乾隆下旨将刻得西洋楼水法殿铜版二十块,并印得图纸一百份安设斋宫呈览。该图系由伊兰泰起稿,绘西洋楼十景:谐奇趣、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竹亭、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最初之铜版,据传每块铜版用红铜约合60斤,这些珍品至今下落不明。当年所印铜版画收藏于紫禁城、沈阳故宫、避暑山庄,还分赐王公重臣。
1786年10月,法国传教士赵进修曾自北京致函巴黎图书馆印刷部主任德拉图,言及绘成圆明园图二十幅并刻铜版。另外,1794至1795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员来华,其中有A.E.范·布拉姆·霍克格斯特,称搜集中国各种图样甚众,包括圆明园欧式宫殿图二十页。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两册(40幅),或恐与之有关。
乾隆帝最爱各处题诗,但数万言诗词中,竟然未见为西洋楼留下只言片语,可见他自觉无趣。中国园林之泉水,取法自然,自在天成,而西洋之喷泉则借助机械,受制于人工操作。据说“大水法”泉水喷射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这可能是因为难以控制喷泉装置导致水势暴烈反复。乾隆帝于是下令关闭机械给水系统,而改为人工提水,理由是机械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依靠。海晏堂的喷水装置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这或许为后来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喷头遭劫埋下了伏笔(图2-8,彩图3)。
图2-8 观水法
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www.xing528.com)
郎世宁、王致诚等人是传教士,他们极力想讨好、影响、打动、感化乾隆帝,无非为了传教的本职工作,或者说为了理想,但乾隆帝并不以为然,传教士的苦心孤诣化作春梦一场。实际上,英法两国对清朝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诉求之一就是传教。这是后话不表。
建筑也是有生命的,有与生俱来的玲珑心,是容貌的老去或美颜,是瞬间定格的破碎感,建筑的生命,在于变迁中无法掩饰的痕迹。中西建筑之美,各有千秋。西洋楼与中国园林宫室相比,缺少的是文化内涵。圆明园堪称中国建筑集大成者,种种奇观妙景、闲情逸致,不一而足,汇集天下名苑美景于一体,浑然自在天成,意在营造一个经典荟萃、万国宾服的神圣之地(图2-9)。
图2-9 观水法
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
王致诚写实圆明园的殿宇楼阁、小桥流水、舞榭歌台,却未必清楚那景致的典故出处。例如,“圆明园四十景”中,世外桃源一景,取意为东晋陶渊明的“武陵春色”;“北远山村”,取意唐代诗人王维田家诗;“坐石临流”,溯源兰亭雅集,曲水流觞,足以畅叙幽情;“月地云居”,宛然清净佛土,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
圆明园还是一座博物馆,如王致诚所描绘:“殿内之陈设,若桌椅,若装修,若字画,以至贵重木器、中日漆器、古瓷瓶盎、绣缎织锦诸品,可云无美不备,盖天产之富,与人工之巧,并萃于是矣。”
雨果写道:“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外国人看到的,主要还是那些缺少文化价值的金银珠宝,但他们破坏、毁灭的,却往往是文化。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圆明园文源阁入藏《四库全书》一套。《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编纂完成,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近8亿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依春、夏、秋、冬四色装订为36300册、6752函。文源阁最终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现可查得,日本东洋文库存《钦定四库全书南巡盛典 卷二〇至二二》写本一册,内钤乾隆玺印“天子古希”“文源阁宝”“信天主人”“圆明园宝”,应是早年散出圆明园文源阁的遗本,幸免于火(图2-10)。
图2-10 圆明园文源阁本《钦定四库全书》
现存于日本东洋文库
在《四库全书》编纂之初,乾隆帝命撷其精华,以最快速度编纂一部《四库全书荟要》,共收书463种、20828卷、11178册。正如乾隆有诗云:“道资鉴古,搜玉圃以罗珍;理取研精,披金沙而聚粹。文河藻润,兼收众派之流;册府菁华,别挹群言之液。六年详辑,将渐蒇夫全编;两部先成,已统苞其要义。撷词条而擢秀,摛藻如春;咀义府以含英,味腴在道。”
《四库全书荟要》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完成一部,保存在紫禁城坤宁宫御花园“摛藻堂”,今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次年誊缮一部,藏于圆明园“味腴书屋”,仅供皇帝一人御览。“味腴书屋”在圆明园内长春园含经堂,乾隆御题《味腴书屋口号》一首,诗云:“味腴书室以何名,荟要钞成取最精。即荟要犹艰遍阅,更奚望此亹公行。”
含经堂为圆明园之长春园的主体建筑,建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自言:“若纪元得至六十,则寿登八十五,彼时当归政居此。”每年上元节后乾隆到此堂一游几成惯例,多有题诗咏志抒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于堂后改置淳化轩。“淳化”一词取自《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即把书法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元代赵孟《松雪斋文集·阁帖跋》记:“淳化中(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赐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
《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誉为“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宋仁宗庆历年间,拓印《淳化阁帖》的原版全数毁于火灾,因而初期拓本尤其珍贵。
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曾收藏宋代拓本《淳化阁帖》四卷,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购得。仅就成交价做一对比,2002年12月7日,自海外回流的北宋米芾《研山铭》手卷,通过定向拍卖的方式以2999万人民币一口价落槌,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拍得,后转故宫博物院收藏,此价格为当时中国书画拍卖的全球最高价。
另外,上海博物馆还收藏有南宋内府翻刻本《淳化阁帖》第九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1980年曾购入此版本《淳化阁帖》第一至八卷、第十卷,二者正好完璧成一套(图2-11,彩图4)。
图2-11 南宋内府翻刻本《淳化阁帖》
第一至八卷、第十卷首页。现藏于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
乾隆摹刻《淳化阁帖》所根据的“初赐拓本”,乃宋太宗淳化年间翰林学士毕士安所藏原本,收藏在淳化轩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根据此本摹刻成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回廊之中,历时三年完成。乾隆诗云:“后廊改置轩,缘藏摹帖版”“宁惟展古帖,借以缮今情”。乾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共10卷,刻成后又拓400部,分赐皇室宗亲、大臣以及直隶、山东、浙江各行宫。
王致诚感叹:“无怪其园之名圆明园,盖言万园之园、无上之园也。”
然而,“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