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省言行、反思超越,是教师专业素养获得提升的内在保证。教师在言语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和批判中成长。
想成为名师,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做到学、问、思、辨、行五者相结合。在刚踏上教学岗位时,我很想把课上好,可又不知如何上,于是经常看一些教学杂志,发现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就把它记下来,模仿着去上。慢慢地,我也能设计教学了,领导听过我几次课,评价还不错。我仿佛领悟了教学的“真谛”:要上好语文课,一是要有扎实的功底,二是要有精彩的设计,三是要有真挚的情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些走形式,缺乏实效性。经过一番痛苦思索,我发现原来我追求的是教师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心中究竟有什么疑问我不去问,却把精力用在如何设计高明的问题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我不去研究,却去琢磨如何形成“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不去考虑,却热衷于所谓的巧妙教法……看来我是走入了只研究教师、只研究教材,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误区。我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
2003年我从一年级实验班带起,一直把学生带到六年级,也伴随新课改一起走过了六年的历程。在这六年中,我越来越觉得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教语文,而是要以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语言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层次,因为教学是一个互动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习一篇文章时首先吸引学生的是文字中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所以语文教学应从内容着手,以内容带动对表达形式的领悟,引领学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个来回,而最终落脚在情感的深化和思想的升华上。(www.xing528.com)
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框架是: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挖掘创新—链接生活—升华自我。我上课追求的不再是“生动”,而是努力让学生“心动”,唤起那种内在的、心灵深处的涌动,甚至是心灵的震撼。让学生心中充满美好的向往,对语文充满无尽的热爱。记得斯霞老师说过,教学是最富创造性的劳动,适合自己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靠“自力更生”才能获得。所以想飞得更高,必须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学会独立思考,实实在在地搞些实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