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中的寒食节及饮食习俗

中国文化中的寒食节及饮食习俗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中国文化中的寒食节及饮食习俗

(一)传统节日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古人用桃木画两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

2.上元

农历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3.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便放火烧山,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5.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祭祖和扫墓。

6.上巳

原定于农历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早先,人们到水边去采兰、沐浴,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7.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等,“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相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所以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

8.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9.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

10.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11.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23日。中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12.除夕

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二)天文历法

1.四象

古代人把东、西、南、北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分别为东宫青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后人也通俗地称四象为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2.五更

古代汉族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又称“五鼓”“五夜”。一更:19~21点,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称“日夕”“日暮”“日晚”等;二更:21~23点,二更在亥时,称“人定”,又名“定昏”等;三更:23~次日凌晨1点,三更在子时,称“夜半”,又称“子夜”“中夜”等;四更:1~3点,四更在丑时,称“鸡鸣”,又称“荒鸡”;五更:3~5点,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

3.二十四节气

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4.干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

5.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德祐二年”。

(3)干支纪年法:如“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淳熙丙申”。

(三)合称名词

1.岁寒三友

松、竹、梅。

2.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3.三皇五帝

中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具体历史人物有多种说法。

4.三言二拍

“三言”指冯梦龙所编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二拍”指凌濛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5.四书五经

泛指儒家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6.四库全书

简称“四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完成。共收书3 460余种、79 300余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7.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

8.文人四友

琴、棋、书、画。

9.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10.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11.四大名著

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

12.四大文化遗产

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www.xing528.com)

13.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

14.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15.五金

上古指金、银、铜、铅、锡五色金属。今常用为金属制品的统称。

16.五彩

指青、黄、赤、白、黑五色。古代以此五色为正色。

17.五味

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亦泛指各种味道。

18.五行

一般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19.五声

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20.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1.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22.八荒

八方荒远之地。

23.永字八法

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钩、提、撇、短撇、捺八种笔画。

24.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5.九宫

戏曲音乐名词。南北曲常用的曲牌,大多属于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九个宫调。

26.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致远的《汉宫秋》、高则诚的《琵琶记》、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冯梦龙的《精忠旗》、孟称舜的《娇红记》、李玉的《精忠谱》、方成培的《雷峰塔》。

27.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比较著名的有:京剧、越剧、评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河北梆子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等。

28.阳文阴文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29.诸子百家

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比较著名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

30.连中三元

在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和殿试(第一名为状元)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四)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0.庙堂:朝廷

21.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22.伯(孟):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老四

23.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海内:中国的古称

(五)古代诗词

1.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305篇,古称“诗”或“诗三百”。其中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诗歌形式,赋、比、兴是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2.楚辞

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辞赋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和七个字一句),与《诗经》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其中以《离骚》影响最大。

3.乐府诗

汉代出现的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体裁上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主要作品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短歌行》和《蒿里行》等。

4.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5.唐诗

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诗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近体诗不像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近体诗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八句、十句以上的称作“排律”或“长律”。

6.宋词

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而来,所以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辛弃疾、苏轼、柳永陆游李清照等。

7.元曲

元明两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