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路途中,选择是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传说古代西方有一个勇士在三岔路口的石头上看到这样的警告:“向右走掉脑袋,向左走运气来”,并要他做出自己的选择。传说并非事实,但却反映了实际生活中,处于人生十字路口需要人们做出选择的一种特殊情境。人生道路上充满了歧途、暗礁,也充满了机遇。面对扑朔迷离的人生之途,人们随时随地都面临着选择。因此,《第四代人》的作者张永杰说道:“人生是一条选择的链。”
选择,其字面上的含义是“挑选”、“挑拣”,意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中做出取舍。现代选择理论中一般把选择概念界定为“选择是价值引导合乎规律性、合乎目的性的行为过程。”
选择是必然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处于选择之中。事事要选择,时时要选择。有人提出疑问:“我是否可以不选择呢?”事实上,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那么,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说,与其不选择,任青春逝去,岁月蹉跎,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合理选择,为自己规划出一条最优的人生道路。
当今社会纷繁的事物,多元的价值取向,青少年学生被推到了呈放射状的米字路口,面对人生的米字路口,青少年学生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所说:“每个人只能走一条路,这条路怎么走,你要作一个决定。对一个人来说,要走这条路或走那条路,你应该作出一个抉择。”
人生选择是必要的,但是,有没有可能呢?换一个说法,就是一个人有没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过两种极端的看法。
一种是宿命论的观点,它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不可抗拒的命运事先安排好的。人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和行为。宿命论主要表现为宗教预定论和机械的环境决定论两种形态。宗教预定论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及其一生的苦乐、祸福、吉凶都是由神的意志预先决定的。佛教中的“轮回报应说”即是一例。机械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和人生道路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人只是环境的傀儡,只能屈从于环境。一位学者对此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环境比作一架巨大而转动的水泥搅拌器,每个人只是搅拌器中的一颗小石子或沙粒,它身不由己,只能随着搅拌器的转动而转动。这就是说,人只能听命于环境,无法自主地进行选择。
另一种是绝对自由论。它认为人的行为选择仅仅受个人意志的支配,选择是绝对自由的。存在主义者萨特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曾经有一学生问萨特:我是去上前线杀敌,抵抗法西斯入侵,抑或在家侍候老母,以尽孝心?萨特答:你任意选择吧!选择是绝对自由的。萨特无限夸大人的意志独立性,主张人可以自我设计,任意设计,致使不少青少年学生走入选择的误区。(www.xing528.com)
毫无疑问,宿命论的观点因其神秘性与机械性,显然是荒谬的。而绝对自由论忽视了限制人生选择的客观因素,将人生选择视为随心所欲,因而不可避免地在人生选择问题上陷入另一窠臼。事实上,无论是宿命论还是绝对自由论,它们在人生选择问题上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即形而上学地割裂了人的活动中自由与必然,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方面,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也就是说人有选择人生和自己行为的自由。另一方面,人的选择又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选择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那么,该如何进行选择呢?对青少年学生而言,选择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性思考基础之上。即依据社会需求状况以及个体自身能力情形进行选择。认识社会需求状况,包括认识社会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水平等。革命导师列宁的中学老师认为,列宁应该学习语言专业;喀山大学的一位讲师教过列宁,他认为列宁应该选学数学,而列宁自己却选择了法律。列宁认为,“现在这样的时代,必须研究法学和政治学。如果在别的时代,我也许就选择别的学科了。”列宁是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目标建立在了对时代需要的自觉基础之上。
理性思考的选择也包含了对个体自身能力状况的深刻了解。虽然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人人皆可成尧舜”的美好憧憬并不现实。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我们不能期望每棵小草都能长成大树。大树小草都有自己的价值所在,都可以无愧于春天,关键在于它们生长的支点选择得是否合适。古代的格言给人深刻启示:“象饮数石,鼠饮一勺,名充其量也;驼负百钧,蚁负一粒,各尽其力也。”人的能力差异并不可怕,不能正确分析估计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支点,才是可悲的。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一句气魄非凡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每个人只有实实在在地根据自身能力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获得那真正属于自己的丰收果实。
选择人生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要受诸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中,总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挫折、坎坷和艰辛。因此,自觉地审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的每一个脚印,及时更正自己人生选择上出现的任何失误,是取得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
诗人纪伯伦说过:“如果春天失落了花朵,朋友,你也不必悲伤,因为秋天会还给你沉甸甸的果实。”纪伯伦的这句包含哲理的话语,恰是针对我们重新选择人生的喻世明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