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与态度

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与态度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的人生哲学,不仅是士大夫恪守的准则,而且也渗透到广大平民百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中,最能代表古代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坦荡荡”迎接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是儒家所提倡的人生态度。“乐天知命”便是这种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儒家的乐天知命是提倡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潇洒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它力图创造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与态度

入世的儒家人生。儒家的人生哲学,不仅是士大夫恪守的准则,而且也渗透到广大平民百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中,最能代表古代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在建构他的人生理论大厦时,曾把“仁”当作奠基之石。仁是众德之首,是儒家人生哲学这棵大树的根。按照《论语》的基本精神,“仁”的核心含义乃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它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而且是处理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荡荡”迎接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是儒家所提倡的人生态度。“乐天知命”便是这种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儒家的乐天知命是提倡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潇洒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它力图创造真善美为一体的人生境界。儒家赋予乐天知命以丰富的意蕴,一方面是不忧不惧,能知天命,可以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另一方面是乐以忘忧,即“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

儒家不仅喜欢讲“乐”,也重视“忧”。把“忧患意识”与“乐天知命”连为一体,是儒家人生哲学显著特色。孔子对当时时代风气的衰变非常忧虑,他忧天下,忧国家,忧民族,忧文化衰退。范仲淹把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成为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弘毅进取是儒家人生哲学的真谛所在。“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孔子看来,可不可是客观问题,为不为是主观态度问题。有志者,事竟成,努力了,即使没能达到目的,乐亦在其中。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追求精神也是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的写照。(www.xing528.com)

尽管儒家人生哲学中也有“存天理,灭人欲”等消极内容,但它更多的是崇尚仁爱,乐天知命,心忧天下,自强不息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能够指引人们去创造一个美好的、卓越的、多彩的人生。

出世的佛家人生。佛家认为,人生存于现实世界,必定会遇到种种艰难困苦,产生不绝的烦恼,可谓“苦海无边”。要挣脱苦海,首先得明白苦从何来,苦的原因与根源是什么。找到了人生苦恼的原因、根源,就有可能去灭绝苦源,跳出生死轮回,进入解脱之境。这是一种永恒寂灭的境界,佛教称为“涅槃”。小乘教强调出家出世,修戒苦行,求的是个人的生死苦恼解脱。然而这种尽可能逃避俗世的纷扰,严格规戒自身的禁欲苦行,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被动消极的,甚至有违人性。后起的大乘教尽管不排斥一定的戒律、修行和禅定方法,但十分强调心的觉悟,即自心上的戒、定、慧。应该说,佛学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帮助人们体悟真理,净化自心,消除世间的种种痛苦、烦恼,满足了无数人的精神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避世的道家人生。这种人生态度为道家和一些古代隐士者所主张。其要义是告诉人们“人生无常”(陶渊明),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庄子)人生在世,不要去为世俗的名利、官禄而纷争,它只能给人生带来痛苦、烦恼。惟求精神自由才是正道。于是,避开现实社会,到大自然中去领略“与自然为一体之放达”(陶渊明)的人生最高境界,方是最好的生活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