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洲的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欧洲的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课时)设计思路从14世纪以来,欧洲出现了三场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通过达·芬奇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引导学生品鉴这幅油画,结合其他相关素材,深刻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内涵,思考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原因及其意义。彼特拉克被称为欧洲“人文主义之父”。

欧洲的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2课时)

设计思路

从14世纪以来,欧洲出现了三场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场思想运动发生的背景不尽相同,斗争目标、斗争形式、思想内涵和历史地位也不完全相同,但都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的教学容量很大,在旧教材体系下,至少需要四课时才能完成。本课教学,计划用两课时。

由于课时所限,在教学中,一定要围绕本课主题——思想解放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聚焦三场思想运动的核心内容,即三场思想运动的主要斗争目标、思想内涵,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对于世界史,尤其是思想史学习,高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从微观角度入手,重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场思想运动的内涵和影响。

据此,将本课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一幅油画的寓意。

通过达·芬奇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引导学生品鉴这幅油画,结合其他相关素材,深刻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内涵,思考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原因及其意义。

环节二:一只天鹅的鸣唱。

以马丁·路德的斗争历程为抓手,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环节三:一位勇者的结局。

布鲁诺的故事为抓手,讲授欧洲近代科学兴起的情况,使学生感悟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体会科学家的伟大精神。

环节四:一群巨人的呐喊

展示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理解思想家政治主张及其意义,进一步认识思想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环节一:一幅油画的寓意。

展示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讲授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人物的表情。

问题:《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宗教故事,但里面的人物表情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同学们再看下面的几幅作品。

中世纪的圣母子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子

问题:可以看出,欧洲文艺复兴前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有着很大的差异?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其中的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14世纪,意大利的艺术作品中,越来越具有“人”的因素。即使宗教题材的作品,宗教人物也被赋予人的表情,从这些宗教人物的面部表情,可以“窥测”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宗教人物,都是人的表情,透过这些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当时对人性的关注,对人性的肯定,对人性的赞美,已经看不到神的影子了。我们可以说,人性复苏了。

而在此之前中世纪,天主教会宣扬“原罪”,认为人是有罪的,是卑微的,每个人只有不断地赎罪,才能得到灵魂的解脱。教会倡导禁欲主义,在禁欲主义下,人是自卑的,是没有价值、没有地位,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存在。

但是,通过刚才所看到的这些作品,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欧洲的变化,即人性开始复苏。

同学们再看一段材料:

如果命中注定我俩不能结合,

我的生命仍将依恋在你的身边,

直到夕阳垂暮,天色向晚,

当你的眼睛已失去光泽。

垂覆额际的发丝也已褪色,

金光灿灿变成银光闪闪,

而现在装饰它的花冠

经过漫长的岁月也早已失落。

那时我才敢在你耳边低语,

吐露长久以前囚禁的情谊,

说明爱的生命超越坍塌的年月。

问题:上述材料是彼特拉克《歌集》中的一段文字。彼特拉克被称为欧洲“人文主义之父”。《歌集》是他写给自己已故未婚妻的一部诗集。同学们读了《歌集》,有什么体会?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从《歌集》中,我们能感受到人世间美的感情,这种感情属于人类,而且是被赞美的。

从艺术作品,到文学作品,这个时代到处都是对“人”的呼唤与赞美,就像《哈姆雷特》中的一段文字所说的那样:“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问题:根据刚才的学习和体验,哪位同学可以谈一下这个时期的思想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14世纪,出现了肯定人、肯定人性的思潮,后世称之为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内涵就是肯定人、肯定人性、肯定人们对现实幸福生活的追求。与中世纪肯定神、否定人的思想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展示材料,学生阅读,进一步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意〕彼特拉克《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结合两个时期的圣母像以及彼特拉克《歌集》,使学生理解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教师:人文主义思潮首先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为什么14世纪的意大利会出现这样一股思潮呢?

学生讨论。

展示材料:

意大利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传统的精神统治和陈腐的世界观……主张建立世俗性质的资产阶级文化

——摘编自刘明翰等《世界通史》

教师:这段话说明了人文主义思潮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即14世纪,随着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意大利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意大利位于地中海中部,一直以来是欧洲商业中心,也是欧洲与亚洲贸易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促使了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追求现实生活的享受。在这种背景下,一场反映资产阶级需要的人文主义思潮出现了。

展示一组关于黑死病的图片。

黑死病背景:14世纪,在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黑死病蔓延。在这场瘟疫中,欧洲有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4。在意大利和英国,死者甚至达其人口的一半。据记载,伦敦的人行道上到处是腐烂发臭的死猫死狗,人们把它们当作传播瘟疫的罪魁祸首。没有了猫,鼠疫的真正传染源——老鼠,就越发横行无忌。

黑死病蔓延

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引发了社会危机和内心反省(尤其是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反思现实生活和来世幸福问题)。这种深刻的反思,也成为人文主义思潮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设计意图:以材料为抓手,讲述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黑死病的流行,使学生认识到人文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

教师:当时的人们把这股思潮称为文艺复兴。同学们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对此有所了解。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为什么将这场运动称为文艺复兴?

学生回答。

教师:意大利保留着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遗迹。古希腊、罗马文化肯定人,是人文主义文化。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表达自己的诉求。因此,后来的人们称这场运动为文艺复兴。但从实质上讲,这场运动不是古典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我们可以用“旧瓶子装新酒”来形容。

这场运动从14世纪意大利兴起,后来扩展到西欧各国,影响深远。请同学们看下面材料:

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

——恩格斯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问题:这两个人是怎样看待文艺复兴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14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名,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歌颂人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击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把欧洲人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欧洲开始以人的眼光、人的需要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理解生活,推动了欧洲历史的进步。但是,对这样一场运动,也有不同的历史声音。

展示材料:

到16世纪末,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已经衰落,审美感堕落为色情刺激,追求外表美的本性转化为轻薄与媚俗。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忽视了伦理道德对自己应有的约束。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问题: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小结文艺复兴运动。

【设计意图:展示两种不同的声音,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文艺复兴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环节二:一只天鹅的鸣唱。

展示材料:布拉格广场上胡斯的塑像,讲述胡斯的思想主张。

1415年,胡斯因反对天主教会对捷克的控制,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反对教皇的权威,被投进监狱,并被处以火刑,骨灰也被扔到莱茵河

胡斯在狱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今天,你们烧死了一只鹅(捷克语中‘胡斯’的发音),但是一百年后,你们将会听到一只天鹅的鸣唱,这是你们无法烧毁的,而且到那时你们将不得不聆听它的歌声。”

一百年后,马丁·路德说:

“约翰·胡斯在波希米亚牢房中预言的那只天鹅就是我,当时他说:他们今天会烧死一只鹅,但一百年后他们将听见一只天鹅的鸣唱,而且不得不听。是的,若上帝喜悦,这只天鹅将会持续不断地歌唱下去。”

【设计意图:从胡斯之死和胡斯的预言导入,使学生初步了解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思想解放的艰巨性。】

(1)一鸣惊人——挑战教皇的权威

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展示材料:

兜售赎罪券神父的宣传:赎罪券是上帝赐给我们的高尚礼物,凡买赎罪券的人,不仅以前的罪得赦免,就是将来要犯的罪也可得赦免……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死者的灵魂马上就能从炼狱升入天堂。

赎罪券价钱表

问题:根据这些神父的说法,赎罪券有什么功能?同学们对赎罪券有何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大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公开要求辩论赎罪券的功效。

展示材料:《九十五条论纲》的部分内容。

第20条:因此教皇所谓全部免除一切惩罚,意思并不是指免除一切惩罚,而只是指免除他自己所科处的惩罚。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问题: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的主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马丁·路德在他的《九十五条论纲》中,否定了教皇在人的灵魂得救中的地位和作用,否定了赎罪券的功效,并且揭露了赎罪券是骗局,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初步理解《九十五条论纲》的主张,认识《九十五条论纲》否定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大幕。】

(2)一名战士——蔑视教皇的权威

教师:在这场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表现了一个战士勇敢无畏的精神。

1520年,教皇命令他在60天内悔过,否则革除教籍(这是最严厉的处罚)。结果马丁·路德把教皇谕令投在烈焰中,边烧边说:“正像你一心折磨上帝一样,让永恒之火也折磨你。”

1520年4月,德国议会在沃姆斯集会。德意志皇帝命令马丁·路德去沃姆斯为自己的观点辩论。很多人劝说他不要去,担心他被教皇诱捕。马丁·路德说:“即使鬼魔像屋顶上的瓦那样多,为了神的真理,我也必须去!”

展示材料:马丁·路德在沃姆斯的陈述。

我不能屈从于教皇和教廷而放弃我的信仰,理由是他们错误百出,自相矛盾,犹如昭昭天日般明显。如果找不出圣经中的道理或无可辩驳的理由使我折服,如果不能用我引述的圣经经文令我满意信服,如果无法用圣经改变我的判断,那么,我不能够,也不愿意收回我说过的任何一句话,因为基督徒是不能说违心之言的。这就是我的立场,我没有别的话可说了。

问题:马丁·路德焚烧教皇谕令和在沃姆斯的陈述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述、设问以及学生的思考,展现出马丁·路德作为一名战士勇敢的一面,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

(3)一个教义——“因行称义”的魔力

教师:马丁·路德,原本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受过严格的宗教教育。在父亲的安排下,马丁·路德进入大学学习法律。但大学毕业后,马丁·路德断然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做了一名修道士。

对于马丁·路德为什么会放弃法律学业,进入修道院,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有人认为与他的一次经历有关:1505年夏季,马丁·路德在返乡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落在他的脚前。他自念死期临到,扑倒在地,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

有人认为,这个事件对他影响很大,马丁·路德认为自己必须守此誓约。因此,马丁·路德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进入奥古斯丁修会,专心侍奉上帝。

问题:马丁·路德进入修道院是偶然的吗?同学们怎么看?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马丁·路德生活在一个天主教社会,宗教影响人的一切。

天主教主张“原罪说”,即人是有罪的。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上帝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罚其终身劳苦。人只有抑制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获得永恒的幸福。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天堂。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于来世。

在“原罪说”的影响下,人们对地狱充满了恐惧。有人说:在基督教历史上,人们对地狱的恐惧常常比对天堂的渴望更加清晰。人们时时刻刻在思考灵魂得救。

在“原罪说”的基础上,天主教会提出“因行称义”的主张。

展示材料:“因行称义”的主张。

“因行称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定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

灵魂得救的途径: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进入修道院是最佳途径。

问题:“因行称义”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进入修道院后,马丁·路德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关大门,敲钟扫地,清理房间,甚至在街上逐门逐户乞食,严格按照天主教宣扬的信条潜心修道,尝试禁食、自笞等各种苦行进行修炼,以求灵魂得救。

所以,对灵魂得救的渴望,是包括马丁·路德在内的很多欧洲人的渴望。马丁·路德进入修道院绝非偶然。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马丁·路德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转变为反对天主教教义的过程,深刻理解“因行称义”对西欧人的精神禁锢。】(www.xing528.com)

(4)一个主张——“因信称义”的力量

教师:修道院的生活让马丁·路德感到困惑。因为通过几年苦修,他对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的主张产生了怀疑。

特别是马丁·路德在1510年和1511年两次访问罗马之后,目睹了罗马教廷的腐败:罗马教皇出则有车,入则高宅,花天酒地、聚财、赌博等。

这是一个强大的反差:一方面,教会让人们安贫,自我反省、节制;而另一方面,高级教会人员却过着与其教义严重不符的生活。他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更加怀疑,提出了“因信称义”的观点。

展示材料:“因信称义”的观点。

“因信称义”的基本含义:人要释罪而得到灵魂的拯救,其前提条件就是对上帝的笃诚信仰……这样上帝……就因为人对他的信仰而尊敬人,施荣耀于人,称人为“义人”,灵魂得到拯救。

问题:马丁·路德认为人的灵魂怎样才能得救?

学生讨论。

问题:在人的灵魂得救这一问题上,“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主张每一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信仰自由,实质就是思想自由。思想自由,人不会被教会等外在的力量控制,教皇的权威也被打翻在地。教皇克莱芒八世说过这样一句话:“它极为可憎,它给予每一个人信仰自由,而这是世间最厉害的事情。”

信仰自由了,人才被真正解放。只有人被真正解放后,人的创造力才会迸发出来。当人的创造力迸发出来后,社会发展也是必然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因信称义”的含义和影响。】

(5)一个时代

教师:德意志宗教改革掀起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大幕。在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英国、法国、瑞士等国都发生了宗教改革。在英国,英国国王宣布断绝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政治、经济联系,英国教会的主教由英国国王担任,王权摆脱了与天主教会的关系,王权进一步加强。在瑞士,加尔文创立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加尔文教,更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展示材料: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却是将救恩赐予某些人,而对另一些人则加拒绝……上帝借着他的预定拣选了一些人,叫他们有生命的盼望,对另一些人,则判定归于永远的死亡,这预定事实上包括着整个宇宙,和一切被造之物。

——摘编自〔法〕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第二十一章)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摘编自杨真《基督教史纲》

问题:哪位同学可以概括一下加尔文的思想主张?

学生讨论。

问题:有人说加尔文的“先定论”符合正在兴起的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同学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学生思考、议论。

教师:与一些宗教出世厌世的观念相反,加尔文教并不把信仰生活与现实生活分隔开。加尔文说过:“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加尔文教将“世俗工作”看作“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神圣的天职。加尔文教把挣钱、追求财富也看作是一种修行,是为上帝服务的。

追求财富与信仰建立了直接的联系,物质追求被赋予了精神的意义,必然会成为一种强大力量,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可以这样说:“先定论”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加尔文的主张对资本主义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宗教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了,天主教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垄断地位也被削弱了,欧洲国家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大大加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欧洲社会大踏步向近代迈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加尔文的“先定论”,深刻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环节三:一位勇者的结局。

教师:1600年2月17日凌晨,罗马塔楼上的悲壮钟声划破夜空,传进千家万户。这是施行火刑的信号。通往鲜花广场的街道上站满了群众。一个人被绑在广场中央的火刑柱上,他向围观的人们庄严地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最后,他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刽子手用木塞堵上了他的嘴,然后点燃了烈火。其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

这个人就是布鲁诺,意大利著名思想家。

问题:教会为什么非要烧死他?

学生思考。

教师:布鲁诺拥护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支持“日心说”,并进一步提出宇宙没有中心,极大触动了天主教会的统治权威。1592年,被骗到威尼斯并遭逮捕。教会用尽种种刑罚仍无法令布鲁诺屈服。他说:“高加索的冰川,也不会冷却我心头的火焰,即使像塞尔维特那样被烧死也不反悔。”经过8年的残酷折磨后,布鲁诺被处以火刑,于1600年2月17日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但科学、真理是不可能被宗教迷信摧毁和消灭的,科学一定是在与宗教、迷信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15、16世纪,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思想的解放,欧洲近代科学兴起。欧洲近代科学首先是从天文学领域开始的。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实地观测,提出了“日心说”,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个行星而已,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而在此之前,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地心说”反映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学观,得到教会的支持。

问题:“地心说”为什么会得到教会的支持?

学生思考。

教师:哥白尼的“日心说”客观地揭示了地球、行星和太阳的关系,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也开始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哥白尼的“日心说”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遭到教会的强烈反对。为了避免教会的迫害,哥白尼临死前才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天体运行论》公诸于众。

展示材料: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试验。

问题:从“比萨斜塔试验”中,同学们能看到伽利略怎样的科学思想和精神。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伽利略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条,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这为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因此他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制作天文望远镜,对天象进行观测,用实验证明了“日心说”的正确性。当然,教会也不会放过他,伽利略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

但科学进步的脚步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17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他通过长期艰辛的努力,完成了不朽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问题:学习了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之后,同学们对科学和思想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认识?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以教师讲授为主,使学生认识欧洲近代科学是在与宗教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环节四:一群巨人的呐喊。

教师: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有一座先贤祠(万神殿),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大仲马、居里夫人、巴尔扎克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在先贤祠墓道的顶端,有两个对称独立的棺木。分属于伏尔泰和卢梭,他们是大革命的精神导师,地位崇高,因此享受到独立安放的特殊待遇。虽然二人曾经是激烈争论的“冤家”,死后倒也安静地在此相对凝望。

问题:他们二人争论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伏尔泰的棺木上写着“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卢梭的棺木镌刻着“自然与真理之人”。从棺木中伸出一只手,举着一把火炬,照亮社会。一生的呐喊简单而响亮:人生而平等!他们两位一个说自由,一个说平等,构成了资产阶级理想的两大基石。

伏尔泰和卢梭生活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巨人,他们抨击专制制度,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设计意图:以先贤祠为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那个时期思想家们思想的学习探究欲望。】

教师:17、18世纪,是欧洲思想家辈出的时代,涌现出很多光耀千古的思想。同学们看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所有的公民不能同样地有势力,却能同样地自由,这便是英国人由于法律而获得的结果。

享有自由,那就是只受法律支配。所以英国人爱护法律,有如父亲爱护小孩。因为法律是他们制定的,或者他们相信是他们制定的。

……

下列种种才叫作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这是很大、很幸福、超乎许多国家的权利;你又获得保证,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楼,或驱入沙漠:这也是权利;你又获得保证,当你一梦初醒,你有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这是权利;你又获得保证,当你被人控告了,或者做了坏事,或者讲了鬼话,或者写了闯祸的文章,你将被依法裁判:这是权利。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

——摘编自〔法〕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三: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的东西的所有权。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至于平等,这个名词绝不是指权力与财富的程度应当绝对相等;而是说:就权力而言,则它应该不能成为任何暴力并且只有凭职位与法律才能加以行使;就财富而言,则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这就要求大人物这一方必须节制财富与权势,而小人物这一方必须节制贪得与婪求。

——摘编自〔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问题: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家们都提出了哪些主张?

学生讨论。

问题:这些思想家们的主张有哪些共同点?

学生讨论、总结。

(1)都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2)都主张“主权在民”“天赋人权”;都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都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3)都主张实行法治,为未来的资产阶级政权设计了蓝图。

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思想相比,这个时期思想家们的思想有什么显著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这个时期思想家们的思想,不仅有对旧思想、旧传统、旧制度的批判,更有对新制度的设想。思想家们对未来新社会的描绘,展现了这个时期思想家们极其理性的一面。因此,人们把这个时期的思想称为理性思想,称这个时期的运动为启蒙运动。

问题:哪位同学可以谈谈“理性”“启蒙”的含义?

学生讨论。

教师:“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用科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判断,认为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人的“理性”,是人文主义的高级阶段。

“理性主义”是从人自身认识的发展角度提出来的。人的认识初为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后发展为理性主义,主张理性判断。

而“人文主义”是从人神关系角度提出来的。人文主义者容易用人的感情去判断,偏差会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理性主义会用人的理性去判断,一般不会偏差。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使学生掌握、理解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问题:为什么在17、18世纪会出现一场启蒙运动?

学生讨论。

展示材料: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到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

材料二:17—18世纪的法国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成员被分成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属于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其他人是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被压制地位,他们与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三:在人文主义伟大思想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人文主义者的启发,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欧洲宗教改革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材料四: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17、18世纪,自然科学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学生总结梳理: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神学的思想禁锢。

(3)自然科学进步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展示材料:

“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罗伯斯庇尔、拿破仑是马背上的卢梭”。

——摘编自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

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摘编自〔英〕柏克《法国革命论》

问题:通过上述材料,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启蒙运动的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除此之外,启蒙运动还有什么影响?同学们可以联系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思考。

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进行课堂讨论,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小结:

14世纪以来,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欧洲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粗略估算了一下,欧洲封建社会总共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经历了五百年。

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宗教神学束缚下解放出来,告诉欧洲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应该怎样享受现实幸福生活。

宗教改革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告诉人们应该过怎样的心灵生活。

17、18世纪,欧洲又发生了一场思想运动——启蒙运动,把人从王权的压迫中解放出来,这场运动提出民主、法治,告诉欧洲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

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欧洲历史的不断进步。

再看中国,自秦朝开始进入专制时代,到清朝灭亡,中国经历了两千余年的专制和思想禁锢。但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不足百年。

一千年禁锢和五百年思想解放,两千年专制和一百年思想解放。这样的数字比较,不知道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

教师:回到当代中国,可以说,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社会有了巨大发展和进步。

所以说,思想解放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一个民族思想都被禁锢的时候,这个民族还会有什么创新力?

【设计意图:拓宽视野,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想解放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