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五四运动,很多老师比较重视对五四运动背景和影响的分析,不太重视五四运动过程的讲述,这不符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掌握历史史实是最基本的要求,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历史认识,会更真实、更深刻。
因此,在处理本课教学中,以历史材料为依托,尽可能地还原五四运动现场,让学生感悟到一个真实的五四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长期以来,教材对五四运动的评价,角度比较单一。时代不同,角度不同,对历史掌握的程度不同,历史评价必然是不一样的。在本课教学中,展现不同的历史评价,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理解,对本课的教学,做如下安排:
环节一:“五四”现场。
依据历史当事人、报刊的记载或者叙述,讲述五四运动发生的事情,尽可能还原五四运动现场,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五四运动。这是建立历史认识的基本前提。
环节二:“五四”反响。
展现全国各界对五四运动的反应,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五四运动的精神和影响。
环节三:追源“五四”。
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探究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塑造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环节四:众评“五四”。
展示各个方面的历史人物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
环节五:反思“五四”。
展现关于五四运动不同的声音,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导课:
教师:对于五四运动,同学们都很熟悉。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学校或同学们都会组织一些活动,纪念这个节日。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五四运动最值得纪念的精神是什么?同学们对五四运动有怎样的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教材对五四运动的结论,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导入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
一、“五四”现场
展示材料:
昨日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
——1919年5月5日《晨报》题为《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
问题:这是1919年5月5日北京《晨报》的通信稿,记录了五四运动爆发时的情形。从这篇通信稿中,可以得到哪些关于五四运动的信息?
学生回答。
讲述五四运动过程: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这一天正好是星期天。
当时负责北京治安的步军统领李长泰也出现在天安门。学生代表向李长泰表示:我们今天到外国使馆,只是表达爱国的意思,一切行动会很谨慎的。李长泰没有说什么,看了看传单,叮嘱学生,游行可以,千万要谨慎,别弄起国际交涉,随即乘车而去。
可以看出,当局最初并没有进行干涉。
学生在天安门集合后,一路高呼口号,散发传单,向外国使馆区前进。
在学生散发的传单中,有一份是北京大学学生、学生领袖之一的罗家伦所拟的《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内容如下:
展示材料: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
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问题:从这份传单中,可以看出学生游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继续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游行队伍来到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学生向英美领事递交请愿书,要求会见领事。巡捕表示,因为是星期天,领事不上班,无法接见。学生要求通过使馆区游行,几次交涉,都被拒绝。因为根据《辛丑条约》规定,不许中国人在使馆区居住,不得随意进入。
展示材料:
这时候,队伍排在路的西边,眼睁睁看着东交民巷的口上,有一个手持木棒的巡捕,来回走着,就是不准我们的队伍通过。青年们的热血沸腾,但是摆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铁一般的冷酷事实,使馆界不准队伍通过!气炸了肺,也是无济于事的呀!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国土,不准我们的队伍通过?什么是使馆界?是我们的耻辱。
——摘编自杨晦《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
问题:从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情绪如何?
学生回答。
继续讲述五四运动过程:学生的情绪开始变得激烈。有人高呼:“大家往曹汝霖家去!”呼声得到响应。游行队伍直奔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到了曹汝霖家,曹宅大门紧闭,门口站着一大队警察。学生向警察进行宣传。有学生发现曹宅墙上有一个窗户,就打破了窗子,从窗子爬进去,打开曹宅大门,学生一拥而入。于是发生了有名的火烧曹汝霖住宅一事。
展示材料:
时正下午四时,且见火焰腾腾,从曹宅屋顶而出。起火原因如何,言人人殊,尚难确悉……
至六时许,火光始息,学生仍将整列散归,而警察乃下手拿人。学生被执者,闻有数十人之多。
——1919年5月5日《晨报》题为《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
问题:五四运动从开始集会到火烧赵家楼,学生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五四运动爆发之初,只是一次普通的游行集会。学生是想通过游行、请愿的方式表达诉求,学生最初还是比较理性的。但“广场式”的运动一旦被点燃,就很难按照理性的轨迹发展,结果出现了暴力行为。
5月5日,北京学生举行罢课。6月3日,北京学生分成很多小组进行演讲,结果有100多人被捕。第二天,学生继续出去演讲,很多学生都带好了毯子在身上,是预备被捕的。又有400多人被捕。第三天,被捕的达900人之多。监狱关不下去,当局把北大第三院改为临时拘留所,关押学生。
政府对学生运动的镇压,激起全国各界愤怒。各地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学生。五四运动演变为全国性抗议运动。
【设计意图:以四则材料为依托,展示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为后面深入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作铺垫。】
二、“五四”反响
(一)政府反应
展示材料:
大总统令:本月四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纠众集会,纵火伤人一案。方事之始,曾传令京师警察厅,调派警队,妥为防护。乃未能即时制止,以致酿成纵火伤人情事。迨经警察总监吴炳湘亲往指挥,始行逮捕解散。该总监事前调度失宜,殊属疏误。所派出之警察人员,防范无方,有负职守。著即由该总监查取职名,呈候惩戒。首都重地,中外具瞻,秩序安宁,至关重要。该总监职责所在,务当督率所属,切实防弭,以保公安。倘再有借名纠众,扰乱秩序,不服弹压者,著即依法逮捕惩办,勿稍疏弛。此令。
——北洋政府公报1919年5月7日第1169号
(二)军阀反应
五四运动爆发后,吴佩孚致电北京政府:“大好河山,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并要求释放学生,收回青岛。吴佩孚还联络当时中国南北61名将领发表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吴佩孚在通电中说:“顷接京电,惊悉青岛问题有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
(三)学界反应
1.蔡元培与“五四”。
蔡元培是北京大学校长。五四运动当晚,北京各校学生召开会议,讨论营救被捕同学和继续斗争问题。蔡元培参加了北大的学生大会,对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深表同情,保证设法营救被捕学生,但劝阻学生不要罢课。学生未接纳蔡的意见,决定联络各校实行罢课。
虽然学生拒绝了蔡元培的要求,但蔡元培依然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在蔡元培等各校校长的保释下,5月9日,被捕学生获释。
蔡元培的态度:同情学生,积极营救学生。
2.陈独秀与“五四”。
陈独秀是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一直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支持并直接参与到这场运动中。
5月11日,针对北洋政府镇压学生和学生运动只注重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的情况,陈独秀发表文章,列数北洋政府一系列卖国行为,指出斗争矛头不能仅仅指向三个卖国贼,更应指向北京政府。
5月18日,陈独秀发表《敬告中国国民》一文,提出应该全民起来奋斗。5月26日和6月8日,陈独秀又发出战斗檄文,指出国民“应该有两种彻底的觉悟”:一是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二是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
特别是6月9日,陈独秀亲自到闹市区,散发由他亲自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传单,强烈要求收复山东主权,被当局逮捕。
陈独秀态度:热烈支持,直接参与运动。
(四)工人反应
展示材料: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交告其子,姊教其妹,师训其徒……毋忘此国耻纪念日。
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六七万工人相继罢工。各地工人也纷纷罢工,抗议政府抓捕学生,声援学生运动。
(五)商人反应
在五四运动中,商人举行罢市。一些罢市的商店,在关着的店门上,贴有这样的对联:
展示材料:
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齐心救国,岂贪区区之微利?挽救学生,不释万万不开门!
为国家,今罢市,挽救学生;实指望,除国贼,还我青岛。
(六)乞丐反应(www.xing528.com)
展示材料:
自罢市以来,路上乞丐,几不见其踪迹。闻天后宫中人云,乞丐之首领,六日曾有通告,不准在路行丐,以免妨碍国人救国之行动。其业扒手掏摸者,亦各有首领,与丐首下同一之通告,戒令罢市期内,不许行偷。故六日以来,市上绝无失窃之事。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爱国运动》
问题:全国各界对五四运动普遍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
在全国各界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不得不在6月7日释放被捕学生,10日公布了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命令。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设计意图:展示相关材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界对五四运动的反应,认识五四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是一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三、追源“五四”
展示材料: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很高兴能代表中国参加这次和会,我自感责任重大,因为我是代表了占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在这里发言……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讨论中国山东省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基本的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问题:顾维钧演讲的背景是什么?顾维钧演讲指向什么?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展示材料,讲述中国参加一战和巴黎和会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展示材料: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摘编自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问题:蒋介石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材料,讲述史实,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是长期以来反日情绪积累的结果。】
展示材料:
五四运动……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
——摘编自陈独秀《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
问题:陈独秀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
四、众评“五四”
(一)傅斯年谈“五四”
傅斯年是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的总指挥,后来担任台湾大学校长。1919年8月26日,傅斯年在给他好友的一封信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新动机大见发露,顿使人勇气十倍。”
傅斯年还在1919年10月出版的《新潮》2卷1期发表《〈新潮〉之回顾与前瞻》一文写道:“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的社会趋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雳吓得清醒……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
(二)罗家伦谈“五四”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三大学生领袖之一,在五四运动爆发仅仅三个星期之后,罗家伦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最早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一概念。在文章中,罗家伦喊出了这样三句话:“学生牺牲的精神万岁!社会制裁的精神万岁!民族自决的精神万岁!”
罗家伦认为五四运动“奋空拳,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斗,伤的也有,被捕的也有,因伤而愤死的也有,因卖国贼未尽除而急疯的也有。这样的牺牲精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元素”。
问题:傅斯年、罗家伦这些学生领袖认为五四运动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
(三)孙中山谈“五四”
展示材料:
自北京大学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
——1920年1月29日《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
(四)毛泽东谈“五四”
展示材料: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问题:孙中山、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
(五)康有为谈“五四”
展示材料:
“吾全国人宜唤醒以救被捕学生,而日请诛卖国贼。政府宜亟释放被捕学生,而诛卖国贼。”他又说:“曹汝霖、章宗祥等力行卖国,以自刈其人民,断绝其国命久矣。举国愤怒,咸欲食其肉而寝其皮。”
“幸今学生发扬义愤,奉行天讨,以正曹汝霖、章宗祥之罪。举国逖闻,莫不欢呼快心……则学生此举,真可代表四万万之民意,代伸四万万之民权,以讨国贼者。”
——魏宏运《民国史纪事本末》
问题:康有为对五四运动的态度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从多个层面展示各界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五、反思“五四”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同学们看到、听到的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肯定的。对于五四运动,一直也有着不同的声音。
(一)蔡元培的思考
展示材料:
五四运动后,蔡元培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五四运动前,蔡元培强调前半句;五四运动后,蔡元培更强调后半句。
五四运动一周年的时候,蔡元培发表文章说:“人人都知道罢工、罢市损失很大,但是罢课的损失还要大”,希望学生“打定主义,无论何等问题,绝不再用自杀的罢课政策”。
——摘编自蔡元培《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
问题:蔡元培对五四运动是有些忧虑的。蔡元培的忧虑是什么?
学生思考。
(二)傅斯年的思考
作为五四运动的总指挥,傅斯年希望学生游行沿着文明、理性的轨迹发展。出现火烧曹汝霖住宅后,傅斯年对运动的态度开始转变,基本不再参与这场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四个月后,傅斯年在《〈新潮〉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说:“我觉得期刊物的出现太多了,有点不成熟而发挥的现象。”“厚蓄实力一层也是要注意的,发泄太早太猛,或者于将来无益有损。”
问题: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傅斯年也是有些忧虑的。傅斯年的忧虑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三)胡适的思考
胡适是北京大学教授,后来也担任过北大校长。胡适认为:“从我们所说的‘中国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的观点来看,那项由北京学生所发动而为全国人民一致支持的,在1919年所发生的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
问题:怎样理解胡适所说的“历史性的政治干扰”?
学生思考、回答。
(四)鲁迅的思考
1925年,鲁迅在一次讲话中,对于发生在五四运动中的暴力现象,进行了深刻反思:“我还记得第一次五四以后,军警们很客气地只用枪托,乱打那手无寸铁的教员和学生,威武到很像一队铁骑在苗田上驰骋;学生们则惊叫奔避,正如遇见虎狼的羊群。但是,当学生们成了大群,袭击他们的敌人时,不是遇见孩子也要推他摔几个筋斗么?在学校里,不是还唾骂敌人的儿子,使他非逃回家去不可么?这和古代暴君的灭族的意见,有什么区分!”
问题:鲁迅对五四运动中学生的暴力行为进行了怎样的反思?
学生思考。
(五)梁漱溟的思考
梁漱溟是北大教授。在五四运动的第二天,梁漱溟顶着骂名撰文:“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审厅去审理判罪,学生去遵判服罪。”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中间,也有我的熟友。”但他的主张是:“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他说:“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纵然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绝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事实上讲,试问这几年来哪一件不是借着‘国民意思’四个大字,不受法律的制裁,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既然恨司法官厅,不去检举筹安会,我们就应当恭领官厅对于我们的犯罪的检举审判。”
问题:梁漱溟对五四运动中出现的暴力行为持什么态度?
学生思考。
问题:蔡元培、鲁迅等人对五四运动的思考,对同学们重新认识五四运动也许有些帮助。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五四运动有什么新认识?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展示各方面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激发学生的思考,重新认识五四运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品质。】
联系:2012年9月西安市“保钓”反日游行演变为暴力打砸抢。
问题:对这些打着“爱国”名义的暴力打砸抢行为,同学们怎么看?
学生思考。
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需要弘扬的,但任何时候,暴力、极端的“爱国主义”都是不可取的,“爱国主义”更不能被暴力绑架。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理性精神的价值,彰显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