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学落脚点,是一课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也是教学建构逻辑所要实现的目标,体现了建构教学逻辑的价值。
对于历史教学来讲,学生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目标,但不是根本目标。让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能力的提高升华为一定意义的历史价值,才是历史教学的根本意义。
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为历史教学的价值诉求,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2017年课程标准指出,所谓“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努力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唤起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注,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意识,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历史教学的最高价值诉求。
历史教学如果不能唤醒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历史教学是缺乏意义的,是没有“良心”的。
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点,作为教学的落脚点,是实现历史教育终极诉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方法。
在《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课学习中,如果学生只是知道中国在近代前夜依旧在农耕道路上徘徊,中国已经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那么学生获得的只是简单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如果学生仅仅知道近代前夜中国没有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仅仅认识到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和影响,也无非是仅仅知道和认识了一两个历史认识或结论。
这样的历史课,没有唤起学生对时代的思考,学生没有从历史学习中汲取有益历史智慧,没有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距离历史教学的“育人”还很远,历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充分彰显出来。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课教学内容,对当代中国有着重要启示。
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空前增强,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可能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更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www.xing528.com)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论点和观点——中国崛起将改变21世纪的世界格局,中国将成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最强大的国家等,而没有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真实差距。甚至还出现了一种与近代前夜非常相似的思想——满满的“自负”甚至“自大”。
如何正确面对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如何正确认识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需要足够冷静、客观和理性。
本课内容,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民族应该以一种怎样的精神面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个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学生也十分感兴趣。抓住这个点,以相关的材料为依托,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冷静思考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也提升了本课的教学境界。
抓住这个点,学生对“康乾盛世”的理解也会更深刻,也很好地呼应本课教学的出发点。
在教学中,将这一现实话题作为本课教学的落脚点,能极大唤醒学生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情怀,实现历史学习与现实问题有机融合,有效落实了发展和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目的,实现历史教学的价值诉求。
建构教学逻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深入思考教学落脚点与教学内容、教学价值的内在联系,让历史落脚现实,赋予历史“生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逻辑,能更好地彰显历史教学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目标。
教学活动有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课堂上再精彩的包装、再精妙的语言、再精到的材料、再精致的活动、再精心的设计,都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中,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抓住教学关键点,建构教学逻辑,优化和推进教学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夯实历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十分必要。
历史教育以“育人”为第一要务,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教育“育人”目标的直接体现。无论是以往的旧教材,还是今天使用的新教材,在历史教学中,依托教学支点,建构教学逻辑,能更好地实现培育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