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确立教学出发点:教学逻辑的起始点

确立教学出发点:教学逻辑的起始点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出发点,是一课教学的起始点。起点明确了,围绕这个点建构教学逻辑,教学过程始终聚合于这一点,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对实现教学目标非常重要。根据历史必修Ⅱ的主题,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将“如何正确认识近代前夜的中国”确定为本课教学的出发点,即主要目的。在历史教学中,以教学出发点作为建构教学逻辑的起始点,能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确立教学出发点:教学逻辑的起始点

对于一课教学来讲,首先要明白“到哪里去”,即目的在哪里。目的不清,教学内容必然是离散的,教学环节也会是凌乱的,教学可能就会缺乏清晰的链条而迷失方向。

教学出发点,是一课教学的起始点。起点明确了,教师才可能清楚这节课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去教;学生才明白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去学。起点明确了,围绕这个点建构教学逻辑,教学过程始终聚合于这一点,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对实现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寻找课程的共性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个性特点之间的契合点,确立教学出发点,从而确定教学方向。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本课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知识的延续,又与第二单元有紧密关联——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近代前夜中国农耕经济持续发展,甚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同一时期的世界发展相比,近代前夜中国已经脱离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中国社会陷入“停滞”状态。

历史必修Ⅱ的主题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经济发展历程的学习,认识和理解世界经济走向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历史必修Ⅱ的主题,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将“如何正确认识近代前夜的中国”确定为本课教学的出发点,即主要目的。从这个点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建构教学环节、整合教学素材、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问题,形成严密的教学逻辑,使教学逐步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深入,从而实现本课教学目的。

从“如何正确认识近代前夜的中国”这个点出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盛世之耀。

以相关数据和材料展示“康乾盛世”景象,使学生对“盛世”中国形成初步的认识。

环节二:盛世之殇。(www.xing528.com)

依托《我看乾隆盛世》和《饥饿的盛世》等相关材料,揭示“康乾盛世”的另一面,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强烈冲击,对“盛世”中国有进一步认识。

环节三:盛世之新。

与学生共同探究这个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状况,使学生对近代前夜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状况有初步认识,思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对近代前夜中国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环节四:盛世之忧。

联系这个时期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对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经济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近代前夜的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思考这种落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环节五:盛世之思。

联系当今中国发展,思考中华民族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本课教学的五个环节,始终围绕“如何正确认识近代前夜的中国”这个点,形成紧密的逻辑关系。基于这个点建构的教学逻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能有效推动学生思维步步深入,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实现从知识学习向深度思维、广度思维的转变,培育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这个点出发,将中外历史有效联系在一起,培育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从这个点出发,引导学生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相关内容融为一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效落实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

在历史教学中,以教学出发点作为建构教学逻辑的起始点,能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