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唯教科书”现象还很普遍。一些教师,尤其是很多学生,奉教科书为经典,视教科书为权威,不敢逾越。
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不是历史,历史教科书的结论和认识也容易受到主观影响,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视教科书为权威,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制造思维冲突,在思维冲突中,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去发现历史,去发现新的历史结论或认识。同时,在思维冲突中,推动教学生成。
如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对欧洲历史的意义是巨大的,正如刘军宁在《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写在即将到来的新人文运动前夜》中所说的那样:“文艺复兴的最大成就是在观念上复活了真正的个人,否定了抽象的、集体的、附庸的人。”
但是,对于文艺复兴,一直以来就有不同的声音。康天意在《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中说:“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张跃发在《近代文明史》中说:“到16世纪末,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已经衰落,审美感堕落为色情刺激,追求外表美的本性转化为轻薄与媚俗,崇尚古风的热情被歪曲为新的异教信仰。总之,它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忽视了伦理道德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应有约束。”(www.xing528.com)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声音,你应该怎么看?
通过将关于文艺复兴的不同认识展现出来,制造思维冲突,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思考文艺复兴,尤其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文艺复兴出现的时代背景,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文艺复兴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思考的过程,也是深化历史认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过程。
又如,如何评价五四运动的影响和历史地位,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制造思维冲突,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四运动以来,由于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掌握的信息不同,对五四运动这样一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参见文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案例)。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展现各个层面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如学生领袖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孙中山和毛泽东这样政治人物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康有为这样的特殊历史人物对五四运动的评价等,展现这些不同的历史评价,促使学生思考出现不同评价的原因,认识历史评价与历史的关系,对学生学会从多元视角下思考历史、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扯断那根禁锢学生思想的绳索——“教材结论”有重要意义,也适应了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要求,对实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标有重要意义。
这些反思和思考,是当事人在看到、听到一些现象基础上的思考。这些思考未必都是正确的,但呈现这些反思,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不盲从信条,学生的理性精神自然而成,体现了教学生成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