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人物教学,有助于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近距离触摸历史人物,感悟历史人物的思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人物教学,有助于落实历史教学价值诉求。
历史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教育”。茨威格在《犹太人的命运 茨威格的心灵世界》中说:“历史是人类全部经验的总和,教育年轻人,历史课始终都是最重要的功课……”“如果说历史应当有点儿什么意义,其意义就应当在于使我们认识错误,克服错误……”
开展人物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感悟历史人物的智慧与品质,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定位人生的目标,能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如《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讲述了马丁·路德的心路历程,使学生了解到马丁·路德是如何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转变为一个天主教的叛逆者。讲述马丁·路德的斗争历程,充分展现一个宗教改革家的勇气和胆略,展现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凸显欧洲思想解放历程的艰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宗教改革的意义。讲述马丁·路德的晚年生活,将一个有血有肉的马丁·路德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一个伟大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拉近历史人物与学生的距离。
围绕马丁·路德,将历史学习与历史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真切体验了历史,体验了人的精神,也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本来面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
2.开展人物教学,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开展人物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历史人物为抓手,重新整合教材,使教学活动在新的思路下开展,这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长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历史人物比对历史事件更感兴趣。开展人物教学,能有效抓住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好奇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彰显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开展人物教学不是在教学中简单地讲几个历史人物,一定要重视人物教学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使教学浑然一体,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人物?选择人物的哪些方面?如何让人物与教学内容真正有机结合是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的。
3.开展人物教学,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发生的时间往往都比较久远,与现实总是有一定的距离。由于知识和年龄的原因,学生在历史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开展人物教学,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好地理解历史。(www.xing528.com)
以岳麓版历史必修Ⅲ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为例。在本课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19世纪文学作品的特点及其成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照本宣科的讲述概念,教学过程将会非常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在教学中,如果从雪莱、拜伦的人生经历讲起,让学生了解雪莱、拜伦的人生历程,这对学生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从而理解他们作品的特点非常有效。
下面是某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对李鸿章这个人物进行的设计:
传统的李鸿章:
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美〕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插图重校第6版)》
彷徨的李鸿章:
材料一:顽固派骂道:“李鸿章、丁汝昌直欲不用夷变夏不止。”丁汝昌还被送了一个“丁鬼奴”的绰号。面临声势浩大的保守势力,李鸿章慨叹:“天下事无一不误于互相牵掣,遂致一事办不成。”
——刘大椿等《新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的大撞击》
材料二: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双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甲午增补本)》
通过这样的设计,一个比较立体的李鸿章展现在学生面前,强烈冲击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中体西用”的深入思考,对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