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材料利用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材料利用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选取必要的材料,创设教学情境,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为了深化学生对王安石的认识,教师还可以依托下面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展现一个多面孔的王安石。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主题不同的漫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材料利用

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历史教学离不开材料。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选取必要的材料,创设教学情境,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1.依托多元材料,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思想。

如关于对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的评价,可以依托各种史料,呈现多元性,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材料一:各地方政府每年两次举行放款,听民户自愿请贷,第一等户每次所贷不得过十五贯,第五等户和客户不得过一贯半,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当时民间的利息很高,一年以五分为常,甚至有超过两倍到三倍的。此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盘剥,对青黄不接的农民(主要是自耕农)暂救燃眉之急。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宋史·梁焘传》

上述三段材料能够为学生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提供一些思考。

根据上面三段材料,提出问题:上述三段材料分别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作了怎样的描述?激发学生思考。

一直以来,王安石都是以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出现在历史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世界中。为了深化学生对王安石的认识,教师还可以依托下面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展现一个多面孔的王安石。

安石之学杂以伯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而论其罪者,莫知其所本也。盖京以继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身利,故推尊王安石,加以王爵,配飨孔子庙庭。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

——杨渭生《南宋理学一代宗师——杨时思想研究》

王安石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为万世之罪人,岂宜崇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以正人心,息邪说,关系不小,令国子监日下施行。

——孔喆《孔子庙祀典研究》

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杓搅手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江居和众人看见,无不惊讶,荆公心愈不乐……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畜养鸡,都呼为王安石。

——冯梦龙《警世通言》

2.依托文学作品,创设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的感悟。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如《文艺复兴》一课,利用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歌集》中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如果命中注定我俩不能结合,

我的生命仍将依恋在你的身边,

直到夕阳垂暮,天色向晚,

当你的眼睛已失去光泽。

垂覆额际的发丝也已褪色,

金光灿灿变成银光闪闪,

而现在装饰它的花冠

经过漫长的岁月也早已失落。

那时我才敢在你耳边低语,(www.xing528.com)

吐露长久以前囚禁的情谊,

说明爱的生命超越坍塌的年月。

……

满脑子甜蜜的幻想,使我同别人

全都疏远,因而我独自浪迹天涯,

经常神思恍惚,忘乎所以,

寻找我避而不见的她。

我见她如此姣美而凶狠地走过,

我的灵魂战栗,而不敢飞向她;

她,发出阵阵叹息,像在保卫自己,

她是爱情之敌,也是我的冤家。

哦,如果我没错,我在她高扬而阴郁的

眉间,看到一丝怜悯的光芒,

使我那颗忧伤的心豁然开朗。

于是我又振作精神;我正想

在她面前冒昧地作一番表白,

可要说的话太多,竟不敢启齿把话讲。

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浓浓的人文主义色彩,体会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这比干巴巴的解读人文主义这个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3.依托各类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

与文字材料相比,图片资料直观性更强。在历史教学中,要利用各类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形成历史认识。

在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中国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选用了一张图片:“马拉铁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创设教学情境,并配以下面的这样一段文字说明:

1878年,李鸿章建立了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的需要,李鸿章请求朝廷允许筑造一条铁路。李鸿章估计会有人反对的,为了掩人耳目,在给朝廷的报告中,李鸿章称要修的是一条“马路”,并保证建成后用马拉。朝廷下旨批准,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

火车在唐胥铁路上开行的消息很快传到京城,顽固派群情激愤。他们说火车喷出的黑烟会毁坏庄稼,更重要的是它的巨大声响会震动皇陵——东陵。事实上,葬着清朝14座帝、后、妃陵墓的东陵,距离唐胥铁路还有近百公里,火车的轰鸣声根本不可能震动东陵。

迫于顽固派的压力,李鸿章被迫做出让步,用马拉。所以,在后来比较长的时期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奇观:中国的唐胥铁路,火车是用马拉的,真的成了一条“马路”。

围绕这张图片及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这种情形说明了什么?

形象的图片,明确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之路的艰难性。同时进一步思考,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洋务派坚持学习西方,开展了一场洋务运动。从而使学生对洋务运动、对“中体西用”的理解会更进一步。

在历史教学中类似的图片素材非常多,如《文艺复兴》一课,选取文艺复兴前圣母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时期圣母像,体会人文主义的含义。

由于年龄等原因,学生对漫画很感兴趣。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主题不同的漫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如“古巴导弹危机”中赫鲁晓夫与肯尼迪“掰手腕”的漫画,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美苏关系和国际关系格局,对学生理解美苏争霸及其影响有重要意义。

在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主题,选取相应的图片、漫画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化、生动化、直观化,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化解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彰显历史教学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