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鲜活起来,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意义表现为:
1.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创设教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帮助感性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地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种教学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少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它还能激发学生理解记忆并引起对学习问题探索的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教学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www.xing528.com)
传统学习中学生对于脱离情境的知识的理解也仅仅限于字面上,只懂得用它解决课堂上或是试卷中的问题。而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疑难困境及产生背景,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两类:一类是认知因素即智力因素,如感知、理解、想象、思维、记忆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另一类是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如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情绪使智力活动进入积极状态,往往会唤起人们废寝忘食的钻研劲头,从而成为发掘智力潜力的金钥匙。不好的情绪,压抑、害怕、反感等则阻碍智力活动。良好的性格如勤奋、自信、自强等,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积极作用,不良的性格如懦弱、懒惰等,则对人的成长起消极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和促进孩子学习、成长的一种内驱力,它对孩子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这两类因素很好地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和谐统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理解、思维、想象,体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互补,也实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默契,提高课堂教学时效。
3.诱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有两大功能,一则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二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
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愉悦,鼓舞学生自动求知,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使学生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得到快乐与满足,激发学生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以此推动学生认真学习,顺利开展认知活动。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能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在情境之下,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探究欲望增强,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参与性不强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