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性问题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比较单一,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尤其是没有递进、转折、补充等关系。这样的问题,不能有效抓住学生的思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组合式问题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有紧密关系的问题组,制造不断的问题冲突,紧紧地抓住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思考,实现教学目标。
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教学中,“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应该说是教学的重点。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和教材的基础上,提出第一个问题:“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何显著的变化?”
经过讨论,学生初步理解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就在这个时候,提出第二个问题:“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当时的俄国,一些人认为新经济政策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严重的倒退。是倒退吗?”
新问题的出现,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必然会认真思考其中的原因。
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对新经济政策有了深入的认识。此时,提出第三个问题:“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三个问题,一环套一环,引发学生的思想冲突,激发了学生思考,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苏俄的实际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是本课教学难点。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背教材结论,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苏联模式,教学难点没有真正突破。
为有效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以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材料为依托,提出问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会得出对苏联模式肯定的答案。(www.xing528.com)
第二,以斯大林时期西方国家向苏联移民这一现象为抓手,提出问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学生仍然会得出肯定苏联模式的答案。
第三,以斯大林时期农民悲惨生活的材料为依托,提出问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当学生看到第三组材料的时候,感到很震惊,对如何评价苏联模式,势必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三组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时期的三个现象,呈现相互矛盾和冲突,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积极思索,对苏联模式有了全面的认识,形成比较客观的评价。这种方法显然比单纯记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最后,再提出一个问题:“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曲折过程中,我们可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获得什么启示?”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历史学习的意义。
在教学中,通过一个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打造“问题链”,营造出浓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逐步走向成熟、深刻和理性。
可见,组合式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课堂活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该大胆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设计组合式问题,并非等于问题越多越好。组合式问题,必须围绕课堂教学中心,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尤其是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否则的话,课堂可能就会成为乱糟糟的“满堂问”,并无真正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