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系列化细节重建现场:优化实践方法

以系列化细节重建现场:优化实践方法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老师讲授“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时,选取一系列资料,营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了《褒扬条例》,1917年又加以修订重申,明文规定表彰“节烈”。这一系列资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严重禁锢,足以说明“新文化运动”开展的背景和必要性。通过一系列历史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细节中理解历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细节的力量是巨大的。

以系列化细节重建现场:优化实践方法

历史资料非常丰富,在教学中,通过精选系列化的历史资料,营造历史场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非常有效。

有老师讲授“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时,选取一系列资料,营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了《褒扬条例》,1917年又加以修订重申,明文规定表彰“节烈”。

1914年,《妇女时报》刊载:“朱友云殉夫”事。

1917年,上海报载了“陈烈女殉夫”的事。

这一系列资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严重禁锢,足以说明“新文化运动”开展的背景和必要性。

如《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课,理论性比较强,尤其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没有直接联系,非常抽象,学生主动学习愿望不强。(www.xing528.com)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一系列历史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细节中理解历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在教学中,通过讲述“水兵起义”的故事,呈现水兵在1921年和十月革命时期的不同言论,营造历史情境,展示矛盾冲突,促使学生在“历史困惑”中思考,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新经济政策”后,以列宁斯大林名字的俄文含义——“河流”和“钢铁”进行过渡。看似细枝末节,无关痛痒,但从某种程度上“以小见大”地反映出列宁和斯大林执政风格的不同。在对苏联模式进行评价时,运用一个关于农夫伊万的笑话,让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到了苏联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

在教学中,展现这样一系列历史细节:反映余粮收集制下农民不满的民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俄国谷物产量的数据、列宁走到农民中倾听到的农民心声、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共产国际的反应以及俄国诗人勃洛宁的言行、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言论等不同类型的典型细节,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俄历史以最原始、最本真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历史图景鲜活饱满、形神兼备,学生在听、看、读中思考、感悟,不觉枯燥烦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感性材料形象、生动,在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微观到宏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思考历史价值。

细节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细节,让学生“触摸”历史,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深刻、更真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