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码细节的思维引发

数码细节的思维引发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数字化细节”是指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数字,还原历史的面貌,建构历史的链条。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平均每行走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本课教学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要改革?”用这样一种结论式的陈述来说明中国改革的必要性。通过细节呈现,使学生强烈地认识到:中国确实需要一场改革。

数码细节的思维引发

所谓“数字化细节”是指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数字,还原历史的面貌,建构历史的链条。

如某教师在教学中为更好地彰显“长征的伟大”,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长征精神,在上课时,将长征“细化”为一系列数字:

长征年龄: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

长征路线:长征跨越15个省,长驱两万五千里(12500千米),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翻越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

长征行军:在370多天征途中,红军只休整44天,其余330多天都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度过的。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长征战斗:红军始终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

长征损伤: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万人踏上长征之路,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8000人;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国仅为3.3万人;红二方面军2.1万人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仅剩1.1万人。平均每行走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感知的不仅仅是一系列数字。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必然会触发学生内心深刻的历史思考,必然会对学生心灵产生震撼。而长征的精神、长征的伟大、历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就通过这些数字彰显出来。

以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为例。本课教学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很多教师在讲课中通常会这样讲述:“十年‘文革’,给中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到‘文革’结束时,中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中国必须要改革。”用这样一种结论式的陈述来说明中国改革的必要性。

应该说,这种结论式表述也没有什么错,但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如果转变一下方式,通过一些细节性历史资料,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教学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有教师在教学中展示四个方面的材料,让学生阅读:

材料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

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有2/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1/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www.xing528.com)

——摘编自欧阳淞等《改革开放口述史》

材料二:史学家笔下的中国城镇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1957年是637元,1978年是644元。

——摘编自林蕴晖《国史札记》

材料三:数字中的生产状况与效益

1978年,我国每个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只有0.9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为6.5万美元。1952年到1983年,国家向重工业投资4150亿元,同期重工业给国家积累的资金只有8150亿元。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四:小学生守则中的中国社会

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

——改革开放时期的《小学生守则》

这些细节性材料,呈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贫穷的中国农村、困窘的中国城市、低效的中国经济、封闭的中国社会。

通过细节呈现,使学生强烈地认识到:中国确实需要一场改革。

细节,往往最贴近历史原貌,最符合学生的实际,也最能打动学生,学生愿意阅读,愿意思考,对达成教学目标非常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