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史实,是不会变化的。但历史认识是有千差万别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每个人的体验不同,思维不同,习惯也不同,对于历史的理解有巨大的差异。何兆武在《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中指出:“历史学本身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历史学Ⅰ)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个层次(历史学Ⅰ)的理解或诠释。”其中第一个层次的历史是客观的、不变的,而第二个层次的历史是随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发生着变化,历史不变,对历史的认识会适时而变。
在历史教学中,史实只是完成了历史的第一层次,历史的第二个更重要的层次是对史实、认识和价值判断的理解。基于历史本身的双重性,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教学的第一个层次,让学生知道史实,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在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地位的前提下,重视运用各种历史观解读历史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多个视角观察历史,形成多元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如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持续了四百多年,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在教学中,还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评价殖民扩张:
1.以文明史观评价殖民扩张。
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评价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可以把殖民扩张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看作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www.xing528.com)
2.以全球史观评价殖民扩张。
在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殖民扩张以前,世界各地基本上是孤立的、相互隔绝的。但在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伴随着工业革命,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和规模,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日益紧密。
3.以现代化史观评价殖民扩张。
如果站在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还可以把殖民扩张看成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发展。伴随着殖民扩张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封建生产方式要先进得多,也更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历史观多元,角度多元,认识多元,这对于培养学生多元思维非常有意义,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塑造十分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