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需要有核心价值引领。任鹏杰老师在《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堂》中说:“教育的全部价值尊严,恰恰在于用价值‘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人是根本,人是目的,其他一切全都是手段。知识与效益,固然不可或缺,也非常值得强调,但是,倘没有价值引领,没有把知识和效益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智慧,那还能叫作教育?殊不知,知识和效益能够助人,亦可置人于死地!”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诸要素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培育和夯实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主题。
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在教学中,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鼎盛”与“危机”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联系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建立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从历史经验和教训出发,思考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在教学中,建立起这样的联系,对唤醒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有重要意义。
据此,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将“僵化与封闭不利于社会进步”确立本课教学主题。根据这一主题,结合中外历史,从“制度没落”和“自我封闭”两个方面,组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又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在准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认真思考: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高中生究竟渴望获得什么?什么样的教学对高中学生的思想、发展更有意义?也就是说如何通过知识学习,深化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深度思考这段历史,获得新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教学目标,需要以高标准来定位本课教学主题。有高标准的教学主题,就会有高层次的教学意义。基于这样的思考,可以将《两次鸦片战争》一课的主题确定为“国家封闭、观念落后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深入挖掘本课的教学价值,使学生认识国家开放、思想解放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学中自然生成。
教学主题明确了,价值方向也就明确了。有了明确的主题和价值方向,通过丰富的历史材料和有效的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思考,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www.xing528.com)
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对于“侵略”的思考——我们能把英国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一切行为、要求都简单地归结为侵略要求吗?
关于“落后”的思考——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仅仅是因为经济、军事、政治的落后吗?近代中国挨打,仅仅是因为落后才挨打的吗?
关于新思潮的思考——普遍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这股新思潮对当时中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产生了多大的冲击力?
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鸦片战争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在深入的思考中,使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认识一点点的清晰起来,也一点点深入进去,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唤醒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
历史教学,只有把握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用价值引领知识,才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