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读课标和教材,确定教学主题

研读课标和教材,确定教学主题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入研究课标,研究教材,是确立教学主题的重要依据。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知识与课标的关系,研读教材,弄清教材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把握教学重点,是确定每一课教学主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的时候,根据历史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准确把握单元教学中心,确定教学主题,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研读课标和教材,确定教学主题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深入研究课标,研究教材,是确立教学主题的重要依据。

如人教版历史必修Ⅰ展现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政治文明的发展情况,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以及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历史必修Ⅰ的每个单元的知识也基本上都是围绕“政治文明”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和安排。因此,每一课的教学,也应该突出这一主题,努力践行这一主题。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教师应该提高教学站位,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方向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思考中国近代需要怎样的变革。这样一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和关注点不仅仅是停留在这场运动的规模大小、时间长短以及对清王朝的打击上,学生更多是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上,思考和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呼应了教材的主题。

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知识与课标的关系,研读教材,弄清教材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把握教学重点,是确定每一课教学主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以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2003年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三方面内容,展现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侵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迈出了中国现代化极为重要的一步。但这个时期学习西方,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旧制度和旧传统。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了中国人的深刻反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可以看出,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主流,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理清这个线索,把握住这个趋势。

基于2003年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知本课教学重点是掌握和认识各个阶段学习西方思想的特点,特别是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作用。据此,可将本课教学主题确立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动着中国近代史社会的发展”。

在这一主题下,整合教学内容,精选历史材料,构建如下教学流程:

以“一本新书”(《海国图志》)为抓手,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的思想特点及影响。联系“一条马路”(唐胥铁路)的修建,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之艰难,理解“中体西用”之必要,体察洋务派的苦衷和智慧,认识“中体西用”的特点和影响。结合“一场辩论”(维新派和顽固势力的辩论),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思想的特点,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思想历程中的地位。

由于主题明确,本课教学理路清晰。教学设计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彰显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突出各个阶段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使学生对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脉络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深刻体会历史发展与思想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所带来的影响。这样的课堂教学有较高的学习要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实现了主要教学目标,也提升了教学境界。(www.xing528.com)

2017年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2017年课程标准还指出,“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叙述,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上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释,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2017年课程标准为教师讲授《中外历史纲要》指明了方向。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的时候,根据历史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准确把握单元教学中心,确定教学主题,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内容涉及《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四课,涵盖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在本单元教学中,如果缺少主题,教学会显得比较凌乱,学生也会感到知识比较杂乱,没有方向感,也难以形成具有明确意义的历史认识。

2017年课程标准对这一单元内容的规定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内容,可以将“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作为本单元主题,在教学中,努力发掘相关素材,将这一主题贯穿于单元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家国情怀以及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有重要意义。

又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内容涉及《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两课。2017年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的:“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本单元内容特点,结合中国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特点,将“文明发展的特点与影响”作为本单元主题,贯穿于本单元教学中。确立这样的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包容理解的观念,使学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认识文明的多元性,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因此,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在教学中一定要有主题意识,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确定教学主题,有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