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自我责任感的增强是建立在良好的辅导关系基础上的,而辅导关系又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互动过程,心理辅导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当事人的积极参与者或合作者,其介入的对象尽管不同,但最终要有利于增强当事人的自我责任。所以,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信赖性原则
所谓信赖性原则,是指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应从尊重、信任的立场出发,努力和求助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信赖关系,以确保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心理辅导人员必须做到以平等的身份来接待求助学生,以热情和蔼的态度来消除求助学生的疑虑和紧张心情,努力创造出一种能使求助学生感到安全、温暖的气氛,使他们感到心理辅导员是可信赖的和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从而建立对辅导员的真正信赖。
另外,要取得学生的信赖,心理辅导员还必须有尊重、真诚的态度。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员应该认识到,每一个来访者都是带着问题前来咨询的,当他们暴露了自身的问题之后,本身就处于易受伤害的地位,因而会变得异常敏感。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没有权力也绝不应该轻视对方。因此,尊重意味着心理辅导员要真正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充分理解他,不带任何偏见和先入之见。只有尊重,才能给当事人以温暖,而温暖来自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情感对心理辅导员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创造出一种有助于当事人认识自己,并使自己发生变化的气氛。真诚,意味着心理辅导员摆脱角色位置,自然而然地坦诚待人。这就是说,辅导员要摆脱戒备心理,为了当事人的利益,能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的力量和弱点;同时还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深层世界给当事人,而没有什么真正的隐藏。这样做,实际上也在激励当事人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咨询,同时还可以促使咨询者不再去掩饰、否认、隐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受。真诚必定可信,可信才能激发当事人的自我责任感。
2.主体性原则(www.xing528.com)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学生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体,一切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首先考虑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为此,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心理辅导只是一种手段,而调动求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其养成自助能力,在今后漫长的一生中能更好地承担起人生中的种种责任,这才是心理辅导的目的。另外,不要代替求助学生解决问题,而要给求助学生以选择和决定的自由,协助求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了解客观环境障碍,从而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求助学生才能在接受辅导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助的能力。自助能力的培养得有一个过程,对于年龄较小、人生经验特别简单的求助学生,可以先部分地代替他们解决问题,然后渐渐放手使其学会自助。
另外,对心理疾病产生原因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心理辅导工作者正确地把握辅导工作的方向。一般来说,当事人往往将自己看做是纯粹的受害者,看不到自己可以采取行动去改变自己,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于是,他们往往一见心理辅导老师就说:“老师,救救我吧!”“我一切都快完了。”这说明当事人缺乏认识自己及自己的问题的能力,这时可以采用“内引”的方式,给来访者提供一种对其有利的外在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出某些说明、解释、意见、建议,并介绍一些可行的方法,通过领悟和学习的方式,促进来访者的改变与进步。正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一样,心理辅导员提供一切外部的可能性,而真正改变要靠来访者内因的作用。要让他们懂得,世界上没有救世主,一切都要靠自己。
3.艺术性原则
所谓艺术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在辅导过程中要通晓一些技巧,并善于通过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责任感。为此,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必须首先做到在语言表达上简洁具体,应避免抽象、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用语,这样才易于求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心理辅导员的语言表达还要恰到好处,该发问时要发问,该鼓励时要及时鼓励,该强调时要适当加强语气,该沉默时要闭口不语。另外,在情感交流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视线的接触,把坦城、信任、关怀、体谅和期待等复杂情感通过目光传递给求助学生;另一方面,要凭借表情、手势、体态的恰当使用,使求助学生及时领会意图和希望,以共同完成辅导任务。此外,还应注意不要硬性地要求求助学生去改变什么,也不要单纯地给予劝慰和忠告,更不要加以批评和指责,而是用绝大部分时间倾听他们的诉说。当求助学生把内心的不良情绪完全宣泄出来后,再去点拨和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