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特别是要使其思维不能仅局限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政府发行的债券这一狭小的范围内,于是我问:我们能不能用事例说明政府债券也有不安全的一面?这一讲,不仅学生的思维放开了,而且全面理解了政府债券这一知识点。
有些知识,仅凭教材内容和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述,不仅费时,而且学生难理解,效果会不好。教师恰当设疑,调动起学生思维积极性,再因势利导,收效会更大。如在讲商品的价格、价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价值规律的内容指出:“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说明,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然而,在教材第17页上讲到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时说:“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地说与商品本身价值大小成正比。”于是我问:怎样理解这里的“一般”?为什么不说“一定”?这一问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说明原因,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就会真正搞清楚商品的价格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受供求影响”的道理。
又如,在高一下册讲政府债券时,教材说政府债券“风险最小,安全性最好”。这里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特别是要使其思维不能仅局限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政府发行的债券这一狭小的范围内,于是我问:我们能不能用事例说明政府债券也有不安全的一面?学生讨论回答的思维确实在我的预料之中——局限在现行我国政府发行的债券范围内,并以国券等为例,说明其“信用度高”,而谈不出有风险的例子。这时,我列举了国民党败逃台湾前,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了很多政府债券,然而,国民党政府跨台后,给债权人造成了损失。同时,我又讲了当天在网上看到刚刚发布的消息:美国人想通过法定程序向中国政府讨还九十多年前袁世凯发行的政府债券。中国人民政府拒绝还债,因为连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认这一笔账,新中国人民政府更不该还这一笔债。这一讲,不仅学生的思维放开了,而且全面理解了政府债券这一知识点。(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