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忆春
【作者简介】黄忆春 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近半个多世纪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自然生态对于我们和后代至关重要的意义,也很自然地将来源于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论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渗透到日常生活观念当中。生态学的概念、观点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借用、移植和发展,生态学成为适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的一种新型方法论和伦理观,这和同样源自生物学研究的进化论的提出、推广甚至一度泛滥呈现出相似的阐释和应用历程。“生态”这个词汇的日常含义也由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生态学”开始衍化,被更多地赋予“生态平衡”“良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这样的正面含义,“生态”代表了“绿色”“舒适”和“人生”,例如“生态农业”“生态小区”“生态住宅”等等。(www.xing528.com)
早在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就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的概念,几十年来从简单借用生态学概念到消化、吸收、发展,逐渐形成了学科雏型,开始能够以教育生态学自身的概念和方法与传统教育学初步接合,提供新的教育学研究视角和学术工具。而近年来,更时常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到“课堂生态”这个新词汇,但是,对这个新词汇不假思索的喜好并不能说明大家对“课堂生态”的词汇涵义以及与传统教育学概念的接合进行过认真的思考。这种新词汇脱口而出的现象既说明生态学的概念与课堂教学规律有着某种尚未被明确的契合和理论移植的可能,又暴露出这种语焉不详的新概念或多或少含有一些学术思潮兴起时难免带来的似是而非的“思想泡沫”。因此,如何在这个提法尚未被滥用和误读前及时以生态学的概念、观点和方法对“课堂生态”进行正面的、理性的探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