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作品简介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俄国契诃夫作。作者截取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片段,细致地描写了专制社会下不同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叙述了他们的生活,深度刻画了不同阶层人物的内心活动。作者以犀利的写作手法刻画人情冷暖,向读者铺开了一幅俄国现实社会的黑暗画卷。作品情感复杂,一是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俄国政府和上层贵族腐败奢侈的无情批判和讽刺。二是表现出作者对欺软怕硬、阿谀奉承、追名逐利的小官员、小市民的无奈和惋惜之情。三是表现出作者对被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海明威曾这样评价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人们对我说,卡特琳·曼斯菲尔德写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说,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短篇小说;但是,在读了契诃夫后再看她的作品,就好像是在听了一个聪明博学的医生讲的故事后,再听一个尚年轻的老处女竭力编造出来的故事一样。托尔斯泰也称契诃夫为一位“无可比拟的艺术家”。
契诃夫(1860—1904年),全名安东尼·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一个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开始文学创作。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都曲折地反映了俄国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契诃夫于1904年7月15日逝世。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二、作品内容简析
本书由多个故事组成,揭示了专制社会和人性的黑暗。
1.《一个文官的死》: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在一次看戏的时候打了个喷嚏,不小心把唾沫星子溅在了一个文官将军的秃头上,他很是慌张,赶快赔礼道歉。将军表示没关系,可他心里老是不安稳,反复向将军申明自己不是故意的,最终惹火了将军。在将军骂声的威力之下,他预感到自己的末日就要来临,回到家后便因为内心极度的恐慌而死了。作者对在社会的重压下人们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深刻的鞭挞。
2.《嫁妆》:奇卡玛索娃的女儿玛涅奇卡行将出嫁,母女俩缝制了许多衣服,但玛涅奇卡不幸离开人世。她的孤苦伶仃、身穿丧服的老母仍在一个劲儿地缝制衣服。暗示了一位躲躲藏藏、婚姻极度不幸的中年妇女,对女儿婚姻幸福的美好期望,彰显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体现了物贵于人这一怪诞的社会现象,贫乏的生活与空虚的心灵。
3.《胖子和瘦子》:一开头写的是自幼相好的朋友在车站相遇,他们拥抱、接吻,热泪盈眶,这无疑是人之常情。然而,当那个“做了两年八等文官”的瘦子得知胖子已是“有两个星章”的“三等文官”时,他忽然脸色发白,耸起肩膀,弯下腰,缩成一团,而当胖子向他伸手道别时,他竟只敢伸出三个指头,全身伛下来鞠躬。 作家通过这两副气氛不同、基调不同、色彩不同的画面,给读者勾勒出一副惟妙惟肖的19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世俗图,写出了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丑恶灵魂和卑秽心理。
4.《变色龙》:首饰匠赫留金被一只狗咬伤了,奥丘梅洛夫警官在处理这件事。一开始,警官答应要处死这只狗,严惩狗的主人。但一当人群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时,警官立刻换了脸色,指责赫留金故意伤狗在先。后来又有人说那不是将军家的狗,警官马上又变了嘴脸,又说要严惩这只狗和它的主人。这只狗的主人到底是谁,人们观点不一,警官的脸色也随之像变色龙似的变来换去。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5.《苦恼》:一位名叫姚纳的车夫,一心想跟别人谈谈他才死不久的儿子,减轻一些内心的伤痛,可几次三番没有人听他的,结果他只好把满腹心事向他的小马诉说。小说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借此表现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强烈地渲染出沙皇俄国的世态炎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
6.《凡卡》: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到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通过写信向慈祥的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遭受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生活,并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生活情景。这篇小说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7.《渴睡》:瓦尔卡贫病交加的身世记忆,瓦尔卡疲于奔命的仆佣生活。在极度渴睡的恍惚中,她甚至有点调皮地把娃娃掐死,然后高兴地软在地上,沉沉睡去。
8.《跳来跳去的女人》:女主人公有一套据以行事的生活观念:人的美、人的价值就在于他的不同凡响。而她的丈夫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医生,于是她整天都在寻觅英雄。女主人公虽无恶意,但她却在不断损害着自己的丈夫。小说进入尾声时才点出真正的英雄原来就是在故事中一直充当配角的戴莫夫医生。他之所以美就在于他虽然才智出众,却从未自命不凡,他总是默默无闻地尽着自己的义务,甚至不顾自身安危去抢救病人。这样一个在平凡劳动中完成着不平凡事业的人物在死后才被发现,得到承认。契诃夫一方面赞美了普通劳动者的心灵美,另一方面则鞭挞了那种蔑视劳动、欺名盗世、心灵空虚的人物。
9.《第六病室》:知识分子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罗莫夫被关进了治疗“疯子”的第六病室。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拉京在和格罗莫夫的争论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对方的激烈言辞和愤怒的抗议所吸引,渐渐觉悟和清醒过来。但是他很快也被当作疯子关了起来,最终被迫害致死。格罗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锢着,受着折磨,专制仍在延续。揭露了沙皇俄国像监狱一般阴森可怕,批判了不以暴力抗恶的主张。小说有意让人物活动在病室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暗示第六病室就是俄罗斯大监狱的缩影,而这里的“病人”则代表着全体受苦受难的俄罗斯下层人民。
10.《挂在脖子上的安娜》:主人公安娜为了改变命运,减轻家里的负担,嫁给了一个有钱但是年老丑陋的丈夫,一开始她受丈夫控制,而后来她从被丈夫“挂在脖子上”变得可以在家、在社交场上随心所欲,但是她也从一个淳朴的少女逐渐被金钱社会腐蚀成一个虚荣、庸俗、冷酷的女人。讽刺了俄国社会当时的黑暗和抨击了各种错误思想及小市民庸俗的习气。
11.《农民》:描述了农民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
12.《套中人》:描绘别里科夫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晴天带雨伞,耳朵塞棉花,把脸也躲藏在竖起的大衣领里。如果仅仅这样,那么只是孤僻可笑罢了,就让他躲在角落里吧;然而不止如此,他还要把思想藏在“套子”里,这个“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压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个劲地嚷着:“千万别闹出乱子啊!”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让他自言自语吧,用不着理睬他。但是问题远不止于此。他还要用“套子”去凑别人的思想。更令人诧异的是大家看见他都害怕。就是这么一个古怪猥琐的人,就把大家压得透不过气来,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而且全城都受他的辖制,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总而言之,人们对这个神经质的、变态的套中人妥协让步,可以说许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钻进“套子”中去了。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锋芒直指扼杀一切生机的沙皇专制制度。(www.xing528.com)
13.《醋栗》:醋栗又硬又酸,却被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捧为宝贝,成为他所向往的丰富生活的标志,它其实代表的就是尼古拉·伊万内奇穷其人生所想拥有的平庸的个人幸福。剖析了庸俗、安逸对人的灵魂的腐蚀,描写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与寄生生活的决裂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的社会现状和时代情绪。
14.《宝贝儿》:讲述了俄国外省的一位普通女性奥莲卡一生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经历。这篇小说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外观。而且主观意向表现得十分鲜明。
……
三、主要人物解读
作者高度淡化情节,只是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重要的社会现象。但他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恰恰相反,他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形象常常升华为富有哲理的象征。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契诃夫不重于细致交代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求从人物的行为举止中看出其内心活动和变化。
契诃夫短篇小说里的人物众多,但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契式“小人物”对传统形象的继承——饱受欺辱的底层平民和小官员
在《牡蛎》《苦恼》《万卡》《猎人》《风波》等短篇小说中契诃夫将描写对象聚焦于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底层的儿童、妇女和老人。《牡蛎》中一边是饥肠辘辘的孩子,一边则是脑满肠肥的成人,而围观者只有冷漠的笑。《万卡》中的小万卡孤弱无助、受尽虐待,只能把回忆和幻想当作生存的希望。这个九岁孩子的天真在小说中随处可见,那封写给爷爷却不可能收到的信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两部作品,作家选用了孩子的视角,因为纯真的孩子能比成人看得更真切,而无辜孩童所受的苦难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苦恼》中,契诃夫同样勾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有钱人吃喝玩乐,而穷人的生活充满苦难;马车夫无处宣泄,最终只能向马儿倾诉郁结在心中的痛苦。《小人物》中的小官吏涅维拉济莫夫为了加两个卢布的薪水向上司请求了整整十年,经常牺牲节假日,替别人值班。但现实却是——诚实的小人物只能穷困潦倒,而善于投机的人却逍遥自在。这类小人物拥有纯真和善良的本质,他们是勤勤恳恳的劳动者,面对生活的屈辱苦难和命运的不公,依旧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2.契式“小人物”对传统形象的发展——奴性十足的小官员
在另一些短篇小说中契诃夫对“小人物”奴颜婢膝和见风使舵的特性极尽讽刺。《钉子上》《一个文官的死》《胖子和瘦子》《变色龙》《上尉的军服》等都是这类极具讽刺意味的代表。《钉子上》中的主人公男人的颜面和自尊心已被践踏至底,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丝毫反抗的意图,甚至当作一切都没发生似的继续欢乐。《一个文官的死》将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的懦弱和奴性描绘到了极致。他只因在看戏时无意中将喷嚏溅到一位官位显赫的将军头上,就惶惶不可终日,最后竟然被自己吓死了。作家在1883年发表的《胖子和瘦子》初次表现了人的势利。1884年发表的《变色龙》更是用夸张的手法将这样的势利刻画得淋漓尽致。
3.契式“小人物”对传统形象的创新——庸俗堕落的小市民
在契诃夫的作品里,小市民饱食终日、消极懒散,对人类所关心的一切问题抱着动物式的冷漠态度。早在1883年的短篇小说《嫁妆》中,契诃夫就描绘了小市民没有任何崇高目标的生活——一对小市民母女生存的意义仅仅在于为女儿缝制嫁衣,数年如一日。1898年发表的《醋栗》中契诃夫出色地揭示了小市民浑浑噩噩的“宁静”生活。《醋栗》中的尼古拉由小文官变成一个消极的地主:终日无所事事,唯一的趣味是种醋栗、吃醋栗。作家在小说中借伊凡之口表达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你们来看一看这种生活吧:强者骄横而懒惰,弱者愚昧,像牲畜一般生活着,周围是难以忍受的贫困、憋闷、退化、酗酒、伪善、撒谎。”契诃夫在讲到他写作目的时说:“……我只想诚实地告诉人们:‘看一看你们自己吧,你们生活得多么糟糕和无聊!’最主要的就是要人懂得这一点;而一旦他们懂得了这一点,他们就一定会给自己创造另一种美好的生活。”短篇小说《姚尼奇》描绘了一个饱含激情的知识分子被铜臭腐蚀了灵魂。1899年发表的《宝贝儿》继续探讨《醋栗》和《姚尼奇》提出的富有哲理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什么是幸福?契诃夫在1903年的一封信上说:“……从任何观点来看,小市民的存在总是一件大坏事,它好比河上的堤坝,永远只为停滞服务。”他号召人们,要勇于创新,要变革,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地活着。“不要心平气和,不要让自己昏睡!趁年轻、强壮、血气方刚,要永不疲倦地做好事!”
在人物形象刻画的艺术手法方面,契诃夫表现出了独到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被淡化,选取的大都是平凡人生活中最平常的片段或极小的事件。契诃夫着力于从日常生活状态中发掘深刻的内容,他认为“情节越单纯,那就越逼真、越诚恳,因而也就越好。”要把一位命运没有什么强烈戏剧色彩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其次,为了更好地刻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片段,作家采用了一些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手法。第一,尽量表现得客观。契诃夫坚守这一创作原则,他说道:“人在写悲惨的小说的时候应当冷淡。……人可以为自己的小说哭泣、呻吟,可以跟自己的主人公一块儿痛哭,可是我认为这应该做得让读者看不出来才对。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第二,采用对比的手法。鲜明的对比在作品中形成强烈的反差,加深读者的感受,得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第三,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或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醋栗》中伊凡去看望弟弟尼古拉,看见“他老了,胖了,皮肉松弛,他的脸颊、鼻子和嘴唇往前突出,眼看就要像猪那样呼噜呼噜地叫着,钻进被子里去了。”这些合理的夸张描写,既生动又不失真实,使人物极富立体感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第四,为突显人物形象,构思了精巧的艺术细节。这些艺术细节真实展现了小人物的困窘处境和无可奈何的绝望心情。契诃夫在短篇小说中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和平实的笔调展现了底层平民的悲剧人生、小官吏的懦弱与奴性以及小市民的庸俗与无聊。小说简短的篇幅、简单的情节和对小官吏、小市民的深入剖析,是对“小人物”形象的极大突破。作家努力使读者看到人的尊严如何被践踏,人的激情和梦想如何在庸俗市侩的生活中被毁灭,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促人深思的内涵和强烈的警世作用。
四、推荐理由
严格来说,契诃夫不是在“写”小说,或者像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作家在玩小说,他是在“流”小说。他无须编故事,他甚至也不要构思,他的故事在空中四处荡漾。他能从任何角度开篇,又能从任何章节断流,但都是天衣无缝,都是自然胶合。他的人物不请自来,他的情节随手拈来。他仿佛只要拿起笔,就像拧开了自来水龙头,小说便如水源源流出……契诃夫之所以能随意地“流”小说,在于它独特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寻,文字像音符那样流动。快节奏、简洁、自然、质朴构成了清纯的文风,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列夫·托尔斯泰也给契诃夫极高的评价,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而且还说:“我撇开一切虚伪的客套肯定地说,从技巧上讲,他,契诃夫,远比我更为高明!”契诃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同时富于幽默感。他自己说过:“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少有抽象的议论。他善于用不多的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阅读和重读契诃夫,我们能够相信,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呼唤仁慈的契诃夫像世界上一切伟大作家一样,能够与时代一道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