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每一个儿童量身定制课程

为每一个儿童量身定制课程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个别化教学是一条较为理想的途径,但在实践中很难如愿。(二)“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实质是个性化教学如上所述,在实践中,我们很难全面实施个别化教学。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就是以儿童个性的差异性为基础,在深入了解每一个儿童个性差异及其成因的前提下,以发掘儿童的个性潜能为目标

为每一个儿童量身定制课程

课程设计”是一个十分系统专业的宏观领域,几乎可以同“课程开发”同义使用,它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连续性、发展性的作业,不仅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教”与“教得如何”的问题,应由课程专家、教学专家、评估专家及一线教学工作者共同完成。

学校层面,设计课程的意义主要反映为个性化的课程理解与个性化的课程开发、实施,即“我如何教”、“我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同时兼顾“我教什么”与“我教得如何”的拷问。在“我教什么”与“我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学校及个人的权力还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只能是微调与改良,而无法进行颠覆与重建。

在上述“课程”与“设计课程”的理解框架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

(一)个别化教学是“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应有之义

我们可以把“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理解为为每一个儿童单独设计各自的课程,是“个别化教学”的继承与发展。

所谓“个别化教学”,由于文化背景和所处时代的不同,目前尚无统一完备的定义。但诸多描述中,有几点我们是可以理解认同的:①因人而异的教学;②自我决定与进行的教学;③适应特殊学习需要的教学;④适应环境的教学;⑤适应并发展个性的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相对完善而理想的教学,我们认为具有以下优点:

1.有助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理想。教育机会均等并不是指入学机会均等,也不是要求有各类背景的学生,接受相同的课程,而是要求进一步重视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使学生接受一种最适合发展的教材、教法、课程和评价方式。要做到这一点,不实施个别化教学是办不到的。

2.个别化教学符合社会结构高度分化,人力精密分工的需求。今日社会结构高度分化,职业结构高度分化,人力精密分工。很多类职业需要有不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者才能胜任,培养各种人才,需要经过不同的教学或学习历程。

3.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人类的科学知识每十年增加一倍,可以说人生有涯,知识无涯。因此教学必须适应个别需要以及个人特点,促进最有利最有效的学习与发展,个别化教学正符合这种需要。

4.个别化教学有助于促进自我实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导向的潜能,并且能够顺乎个人的自我导向,作自由选择,以渡过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达到恢复人格的平衡与协调。如果给予每个人充分的自由,使其充分运用潜能,便可获得自我实现。个别化教学就反映了这个理论,努力使每个人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这是一种充分利用个别差异的教学。

5.顺应特教回归主流的趋势。分离式的特殊教育、特殊学校、特殊班等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病、问题。最主要的是分离式的特殊教育使“特殊”儿童真正成了社会上的“特殊”人,他们不会与普通儿童交往,不被接纳,进一步导致了社会适应的困难。因此近年来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特殊儿童在普通班上课,教师势必在教学过程中要顾及到这种差异,个别化教学是针对差异的最好的方法,顺应了特教回归主流的趋势。

6.配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发展。能力本位的教育是:将教育目标明确化,教学着重在行为的改变,教育评估着重在行为的定量评估。能力本位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精熟某项技能,发生预期的行为改变。通过明确目标的制定,能对个别学生学习能力与个性差异按程序、有步骤地达到目标,最后胜任工作。能力本位的教育,欲求有效而不浪费,欲求各个学生都能成功而不互相迁就,因此必须进行个别化教学。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也不难理解,“个别化教学”并非是“个别教学”,个别教学仅仅是一对一的教学,是小手工作坊在教学工作中的反映,有着致命的硬伤,即没有集体的优势与影响。而“个别化教学”是基于班级教学的,是集体教学下对个别的关照,它融合了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的优点。

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个别化教学是一条较为理想的途径,但在实践中很难如愿。因为制定个别化教学方案不仅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很高,比如诊断学生学习水平的能力,认识学生通性的能力,了解和运用个别化教学的能力,运用社会各资源解决班级中学生因个别差异引起的种种问题的能力等。而且工作量过于巨大,个别化教学拥有的经验和资源尚不够丰富,已有的经验不仅有着无法避免的缺陷,也还面临着本土化的考验。教师的每一次个别化教学方案的制定都需要大量的筹备工作,在目前的状态下全面实施的可能性不大,只能是个别教师在个别班级中有计划的实施,甚至只能是部分教师在班级中选择典型学生进行研究。

(二)“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实质是个性化教学(www.xing528.com)

如上所述,在实践中,我们很难全面实施个别化教学。我们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同时,尽量兼顾教师个性特点与学生个性特点(尤其是学生个性特点),综合地方、学校、班级、教材特点及具体的情境特点,选择合适的个性化的教与学的方法,从而获得相对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最终构建生本课程,促进教师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便是“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实质,即个性化教学。何谓个性化? 个性化就是人“在生命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于个性”(荣格语),个性化是一种固有的过程,但个性的充分发展与协调发展却需要外部的刺激,个性化教学就是希望通过相对合适的、合理的教学刺激,使儿童的个性更为充分、协调发展。与个别化教学与个性教育思想相比,个性化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关注教师的个性特点,不仅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也为了发展教师的个性。但它首先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独特性的培养、创造性的培养及个性品质的协调发展。

1.主体性的培养。无论人们对个性有多少不同的见解,主体性始终是个性的第一要义,一个缺乏独立自主品质的人必定是缺乏个性的人,至少是个性软弱的人。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真诚地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主人,确立课程为学生服务,让课程适应学生发展的理念,通过针对性的课程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进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2.独特性的培养。儿童个性的差异性是教育的前提。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就是以儿童个性的差异性为基础,在深入了解每一个儿童个性差异及其成因的前提下,以发掘儿童的个性潜能为目标,通过不同的课程,尤其是大量表现性的活动,不断发展每一个儿童的独特个性,这种独特个性不仅包括能力上的不同特长,还包括人格上的特色,从而促进儿童的差异发展。

3.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是个性发展的尺度,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素质。作为内在的个性品质,创造性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在孩提时代缺乏创造性的人在青年期表现出很强的创造性。小学创造性品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其中好奇心想象力尤为重要。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就是以保护每一个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基点,并且希望通过各种不同的课程设计,使不同的学生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创造性人格。

4.个性品质的协调发展。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面貌,小学个性教育,意在个性的和谐发展和发展和谐的个性。所谓和谐的或整体的个性,包括心理意义上的个性品质系统和社会意义上的个性品质系统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是认知和情意品质的和谐发展;就后者而言,是做人和做事、学习和交往的和谐发展。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更注重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加强情感教育,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使儿童在丰富的学校生活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在情感与心智上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个性品质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首先是认识到每一位儿童都是独立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每一位儿童都有自己的主观愿望与意志,在实践中,需要我们去倾听,需要我们在设计课程(包括实施课程)时关照。

其次是认识到每一位儿童都是不同的人。在实践中,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他们,也不能用相同的课程去教育他们。因此,我们需要为他们设计不同的课程,这种不同的课程不仅包括不同的文本材料与计划,还包括同一材料与计划的不同实施,更包括与学生的不同会谈与对话。

再次是认识到每一位儿童都是能人,他们有着旺盛的活力,有着令我们惊讶的蓬勃创造力,他们有许多让我们成人学习的地方,有许多我们无法设计的地方,他们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有时,与其说是“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不如说是让每一个儿童自己设计课程。

最后是认识到每一位儿童都应是“全人”,他们是整体的人,需要和谐的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或者叫生态发展),不是畸形发展,更不是培养现代的“江郎”、“方仲永”,他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但同样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需要一定的规范,也需要掌握基础性的核心知识,这一点,在“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掉进“儿童中心主义”的泥淖。

总之,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就是通过对儿童主体性、独特性、创造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关注与培养,达成儿童“情智和谐共融,个性生态发展,创新底蕴丰厚”的发展目标。

当然,正如上所述,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的个性特点与发展也被纳入视野,这在第四章会有进一步的阐述。

(三)“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目标与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教育从来与民族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我国历来的课程改革一直都很强调这一点。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便是对这一特点的继承与发扬;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并且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的提倡,这是新课改的重大突破和明显特色,因为受传统政治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在目标设定方面,从来都只是关注“共性”、“集体性”及“社会性”,曾几何时,“个性”甚至被狭隘地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追求被抛在一边。

而“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也便是关注集体中的“每一个”,试图通过“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弘扬、发展学生的个性,完成“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目标,这与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