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以后及元代之前,在云南地区影响较大的本地民族是白蛮、乌蛮和土僚,当时这几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风靡了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唐代《蛮书》对白蛮、乌蛮和土僚的饮食文化有生动描述。元代云南行省建立后,不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口进入云南,白蛮、乌蛮和土僚的一些人口与外来移民融合,逐渐使得云南地区的饮食文化出现多样性、不统一的情形。在云南的饮食文化中,地方汉族的文化逐渐占锯主导地位。
历代关于白族、彝族、壮族、傣族、纳西族等民族的记载较多,据此可窥知这些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情况与相关风俗。喜食生肉是白族常见的习俗。据元代《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载,白族“食贵生,如猪牛鸡鱼皆生醢之,和以蒜泥而食”;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正德《云南志》亦有类似记载。元初赴滇的李京说大理、滇中一带的白族地区多水团,“山水明秀,亚于江南。麻、麦、蔬、果颇同中国”,看来元明清时期白族的饮食已较讲究,食材与汉族基本相同。
彝族内部支系繁多,习俗亦不尽相同。居住在平坝地区的彝族,主要从事以种植稻谷为主的农业生产,居住在山地的彝族多种植玉米、马铃薯和荞麦,并大量牧养马、牛、羊等大牲畜。彝族饮食最具特色的是“坨坨肉”,即割大块畜肉以大锅烹饪,切大块分食之。清代彝族上层集会,多举办被称为“四滴水”的宴席,原料主要有猪、羊、牛、鸡等畜禽,鹿、熊等野生动物,鱿鱼、海参、海鱼等海鲜,大枣、莲子、皂角米、桂圆等果品,以糯米、玉米、荞麦为主食,烹饪方法有煮、炒、红烧、蒸与炖等,场面宏大,加工技术亦较成熟。彝族喜饮“竿竿酒”(咂酒)。其法以酒药与小红米封于瓮中候熟。饮时先数主客人数多少,以长节竹筒插入瓮中,客人皆围坐酒坛,轮次而起扶筒咂饮,同时不断增水,“味尽方止”。凉山彝族饮“竿竿酒”,还将一量酒标杆插入坛中,每一饮则检查酒面下降程度,以知饮酒的多寡,以后复添水至原处,下一人饮酒开始,颇具游戏趣味。
傣族主食米饭,喜食生冷食物,习惯喝茶、饮酒和嚼槟榔。马可·波罗说今德宏一带的傣族“食一切肉,不问生熟,习以熟肉共米而食”。明初《百夷传》记傣族宴饮,“沽茶及蒌叶槟榔啖之,次具饭,次进酒馔”;食物或喜冷而少热,多以蛇、田鼠等小动物和各种昆虫为原料制作菜肴。明代傣族的饮食逐渐精细化,万历时《西南夷风土记》载:“(傣族)饮食,蒸、煮、炙、爆,多与中国同,亦清洁可食。”宋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采茶、饮茶已较常见。《续资治通鉴》载:南宋时随贩马商人至泸州交易的大理国诸族,带去的货物中就有茶叶。居滇东北一带的土僚蛮,“常以采荔枝、贩茶为业”。在南部傣族地区,五日或十日一集,届时“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明代中期,傣族聚居的湾甸州以产细茶闻名,清代西双版纳一带有以傣族为主经营的六大茶山,所产普洱茶远近闻名,行销省内外。
纳西族的主食为荞麦、稗和稻米。《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载:元代纳西族贫富分化明显,贫困者“一岁之粮,圆根已半实粮也,贫家食盐外,不知别味”;富贵人家则“每岁冬月,宰杀牛羊,竞相请客”。丽江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听从父母,“婚配必通媒妁”,举行婚礼时必以牛、羊、猪、酒聘娶。唐代僻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种植业不甚发达,但畜养牛、羊等大牲畜十分普遍。《蛮书·名类》载:居铁桥等滇西北地带的纳西族,“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男女皆披羊皮”。今云南会泽至贵州威宁一带的东爨乌蛮,“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多以牛羊肉烹饪菜肴,杂以野菜,烹饪方法主要是烹煮,肉熟切块上桌。
宋代云南养羊极为普遍。《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载:傣族地区“少马多羊”,纳西族地区“多羊、马及麝香、名铁”。由于畜牧业发达,祭祀和宴会时山区民族均大量宰杀牛羊,这在一些地区成为时尚。如彝族地区祭祀时,亲戚毕至,“宰杀牛羊动以千数,少者不下数百”。纳西族凡有家产者,“每岁冬月宰杀牛羊,竞相邀客,请无虚日;一客不至,则为深耻”。(www.xing528.com)
壮族的主食是大米和玉米,喜食腌制及生冷食品。元明清时期,农业地区壮族的饮食习惯与汉族逐渐接近。居住在山区的壮族,明代仍较贫困,据《炎徼纪闻》,山区壮族“冬编鹅毛,杂木叶为衣,抟饭掬水而食……衡板为阁,上以栖止,下畜牛羊猪犬,谓之麻栏”。
在云南地区,称以粮食为原料酿成的低度原汁酒为“辣白酒”,其味类似浙江黄酒。少数民族酿造的这一类酒,出名的有彝族的辣白酒、纳西族的窨酒、哈尼族的紫米酒、普米族和纳西族的酥理玛酒、藏族的青稞酒以及苗族的米酒等。要酿造优质原汁酒,关键在于有上好酒曲。在少数民族中,最早流行口嚼米以酿酒。居住在怒江峡谷地带的傈僳族,擅长以龙胆草制作酒曲,其法是将龙胆草舂碎捏成团,在甑子中蒸后放在竹筐中发酵,遂成酒曲。彝族地区可制作酒曲的植物,还有黄苓、柴胡、茜草、一把香、兰勾、土瓜、草乌等12种,其制作酒曲的方法与傈僳族相同。
以蒸馏法制造的酒统称“烧酒”。烧酒起源于唐代,以后逐渐传入边疆地区。明代云南少数民族已经掌握蒸馏烧酒的技术,并制作出一些品质优良的蒸馏烧酒。据清人檀萃说,产自昆明的南田酒,出自武定的花桐酒和大理的鹤庆酒,皆名震一时,“其味较之汾酒尤醇厚”。产自嵩明县杨林湖畔的杨林肥酒尤为有名。杨林肥酒以党参、拐枣、陈皮、桂圆、大枣等10余味中药配制入酒,并加入适量的蜂蜜、蔗糖等调味,具有清亮绵甜、健胃润脾的特点。杨林肥酒首创于光绪六年(1880年),清末以来享誉西南各省,1922年在巴黎名优酒展览会上荣获银奖。
云南各民族很早便知以药物入酒,制成饮后可保健或治病的药酒。知名者如文山的三七酒、哀牢山出产的茯苓酒、滇西北一带制作的虫草酒以及滇东北出产的天麻酒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