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训导子女:徐母羞见儿子与母训的优化方案

正确训导子女:徐母羞见儿子与母训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三国演义》第37 回中,就讲述了一段“徐母羞见儿子”的故事。徐母是徐庶的母亲。曹操大怒,想杀死徐母,被程昱劝止,并指出徐母如此正是为求一死,以免连累儿子,还保证会设计骗徐庶前来。徐母见了儿子,大惊失色,急忙问道:“你为何到此?”徐庶慌忙人内去救,母亲却已气绝身亡。“孟母择邻”和“盂母断织”这两则小故事都表明她善于教子。正因为她教子有方,孟子才一直勤学不辍,终于成了大儒之名。

正确训导子女:徐母羞见儿子与母训的优化方案

俗话说:“养儿不教如养牛,养女不教如养猪。”这句话就说明了作为父母,其责任不但在于养育儿女,而且还在于要教育儿女立身成人。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教子有方的典范。在《三国演义》第37 回中,就讲述了一段“徐母羞见儿子”的故事。

徐母是徐庶的母亲。徐庶是个才智超群的名士,为了能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投奔到刘备的麾下,为刘备效力。

当时,刘备兵微将寡,驻守在新野这个弹丸之地。曹操为了获取荆州,派曹仁统帅三万大军盘踞在樊城,虎视荆襄。不久,曹仁就来攻打新野,刘备任命徐庶为军师,将曹仁杀得大败,并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樊城。

曹仁走投无路,只好败回许都,向曹操禀告此事,并说刘备手下有一军师,用兵如神,此次兵败都是因为有他为刘备出谋划策。曹操听了,颇敬慕之。谋士程昱就献计说:徐庶为人至孝。他幼年丧父,只有老母在堂。如今,他弟弟徐康已亡,老母没人侍养。丞相您可以派人到许昌将徐母请来,让她写封信叫他儿子来许都,那样的话徐庶一定会来的。

曹操听了大喜,派人星夜将徐母带回。曹操见了徐母,就劝说她写信劝儿子“弃暗投明”。不料,徐母厉声说:我听说刘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礼贤下士,宅心仁厚,世人对他有口皆碑,真是当世的英雄。我儿子能辅佐他,是得遇明主!而你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却说刘玄德是逆臣,想让我儿子背明投暗,真不知羞耻!说完,竟取石砚便打曹操。曹操大怒,想杀死徐母,被程昱劝止,并指出徐母如此正是为求一死,以免连累儿子,还保证会设计骗徐庶前来。

不久,程昱使诈,骗得徐母手启,立即仿其字体修书一封,命徐庶速来救命,以全孝道。信写好后,程昱派心腹之人快马送到新野。

徐庶接到这封假家书后,泪如泉涌,马上拿着书信来见刘备,请求刘备允许他去许都救母。刘备见此也不便挽留,依依不舍地送徐庶上路了。

徐庶日夜兼程,不几日便来到许都。见过曹操后,就急忙来见母亲,泣拜于堂下。徐母见了儿子,大惊失色,急忙问道:“你为何到此?”徐庶说:“近来孩儿在新野辅佐刘皇叔,因见到母亲的亲笔信,所以星夜赶来拜见。”徐母听了勃然大怒,拍案骂道:“你闯荡江湖数年,我以为你学业有成,怎么反不如过去了呢!你既然读书,就须知忠孝不能两全。怎么就不识曹操乃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却仁义布于四海,而且又是汉室宗亲,你既能辅佐他,是遇到了明主。今天你仅凭一纸伪书,也不详察,就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是愚夫啊!我有什么面目与你相见!你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之间耳!”这番话把徐庶骂得拜伏于地,不敢仰视。

徐母骂完后,径直撇下徐庶,转入屏风后去了。不一会儿,家人出来报信说:“老夫人悬梁自尽了!”徐庶慌忙人内去救,母亲却已气绝身亡。后人有《徐母赞》曰: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守节无亏,于家有补;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徐庶见母亲已死,哭倒在地,良久才醒。后来,徐庶将母亲葬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凡是曹操所赐财物,他一概不受。

从此,徐庶虽身在曹营,却终身未为曹操设置一计一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就以此而来。

贤哉徐母!壮哉徐母!在她身上,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妇女识、智、义、勇的精神世界。因为她把刘备看成是正义的代表,所以就以死激励儿子、唤醒儿子要弃恶从善,在正义和非正义之间作一个正确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不去妄议书中刘备代表正统的思想内涵,这是由历史与阶级局限造成的。我们只从一个母亲是如何教育儿子这个角度来看,徐母无疑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称职母亲,她为天下的父母亲做出了榜样。

作为父母,没有一个不疼爱子女,并希望儿女能够成龙成风,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要达到这些目的,父母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女是否上进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母亲一言一行的良好影响和思想品德方面的逐步熏陶。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颇有建树的人物,都曾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令他们一生都受益无穷。

一代儒学大师孟子的母亲孟母,就是一位想方设法教导孩子勤奋读书的贤德母亲。

据《列女传·母仪》记载:孟子小时候,母亲本来带着他住在墓地旁边,孟子游戏时就做些墓间的事情,如跳上跳下,垒土成墓型,然后再掩埋起来。孟母看了就忧虑地说:“这里不是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她立即带着儿子离开这里,迁居到市场的旁边。谁料,孟子游戏时又学做商人沿街叫卖这类事。孟母见了就又担心地说:“这里也不是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她又带着孟子迁居到学校的旁边。这下好了,孟子游戏时就学祭祀,学拜揖礼让,学进退的礼节。孟母才高兴地说:“这里才是我孩子居住的地方。”自此就长期居住在此地,再也没有搬家。

后来,孟母又送孟子上学读书,并谆谆告诫他要刻苦攻读,以光宗耀祖,为国效力。有一次,孟子还没有等放学就跑回家,想去玩耍。孟母当时正在织布,看见这种情况她很生气,但她并没有打骂孟子,只是拿起剪刀把织的布剪断并以此教导孟子:中途停学,和中途断织一样,半途而废,将来决不会有出息。

“孟母择邻”和“盂母断织”这两则小故事都表明她善于教子。正因为她教子有方,孟子才一直勤学不辍,终于成了大儒之名。

有不少人都知道“母不食鱼”和“截发待客”的故事,它们说的是东晋陶侃的母亲湛氏如何把儿子培养成一位颇有政绩的清官的感人事迹。

陶侃的父亲早死,家里很穷,湛氏日夜纺织,补贴生活,又教育陶侃结交有才德的人,以便上进。

后来,陶侃迫于生活,年轻时就到县里做小吏,管理鱼池。有一次,他让人送回家一锅咸鱼,湛氏没有接受,把鱼退了回去,还写了一封信责备他:你做小吏,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非但没能让我高兴,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你这样还有什么前程?

鄱阳孝廉范逵有一天带着众仆人路过陶侃家留宿,湛氏没有钱买东西招待他们,便悄悄地把头发剪下来卖了,买回酒菜,招待客人。湛氏为了喂养客人的马,把床上的新草垫撤下来,铡了做马料。范逵获知实情,深为感动,说有这样贤德的母亲,儿子一定不错,于是向庐江太守张夔推荐陶侃作了督邮。

陶侃后来官至刺史。他一向勤于职守,讲究人伦,不轻易收受他人的馈赠。凡有送礼的,先问礼品是怎样来的,如果是自己劳作所得,他才接受,并加倍送人礼物;若礼物是强夺来的,他不但不收纳,还给予训斥。有一次,他见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问他作什么用,回答是拿着玩的。陶侃非常生气,责备他:人家的稻子怎么能当作游戏的工具,还把那个人鞭打了一顿。他的这些行为,是湛氏不受咸鱼的教导的启发,他的较好的政治素质是受湛氏教益的结果。(www.xing528.com)

在个人生活上,陶侃也照母教约束自己,每次吃酒都有限量,有时正喝到兴头上,酒到限了,大家劝他尽兴,再来一点,他则说,想起年轻时喝醉过,母亲曾告诫他少饮,现在她已故世,但她的教诲还是不敢违背。

母教对陶侃来说,既是终生的约束力、又是终身受益的良规。东晋尚书梅陶评论陶侃,说他洞察事物机智决断,类似魏武帝曹操,忠诚勤劳又像诸葛亮,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当然这与其母湛氏的善于教子是分不开的。

通过以上这几则事例,我们就可以看出父母是否善于教育子女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重视。如今,时代变迁了,我们也可以不必拘泥于一些先贤古训,在培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选择更加文明、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即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规律,循序渐进,使孩子从小接受文明、科学的教育,更加健康地成长。

在当今时代,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了青少年教育三位一体的大环境,家庭教育在这根链条上首当其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方式自20 世纪70 年代起,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在我国日益为人重视。

现在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可以说绝不吝惜金钱、时间和感情,但不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下面的两件事很让人深思。

据报载:天津一个6 岁的男孩因玩具没有买到手,便“当众踢了其父两脚,回家后假装服毒”。半年前同在天津,一男孩去附近的姥姥家非要坐出租车,妈妈不允,他竟说:“不让老子‘打的’,回家看我揍你。”

这是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一种悲剧,这样跋扈嚣张的“小霸王”恐怕要令溺爱他们的父母心寒了吧!对子女的过度纵容,会直接导致子女品质的恶化和家长权威的丧失。

有位女中学生投书杂志诉说心中烦恼:她的父母不允许她锁自己的抽屉,并检查她的日记和私人信件,限制她学习之外的一切社交活动,和异性交往更被视为禁区,她感到“再也不愿相信父母了!”

这是现代家庭教育中另一种形式的悲剧,由于家长的专制和蛮横,两代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沟通,使“代沟”日益加深。常听到一些作父母的慨叹:“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不贴心了。”但他们却没有从教育方式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

美国女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在深入调查了1000 个美国家庭后,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为三类:放纵型的父母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听从自己的意见,给孩子很有限度的自由,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设计成长。权威型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双方的交流和尊重。戴安娜在调查中发现:放纵型和专制型的家庭教育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只有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才最有利于孩子性格的健全和能力的发挥。

毫无疑问,戴安娜推崇的是一种民主的家庭氛围和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相比之下,中国的家长们似乎有些感情用事了。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地溺爱。在我国,很多夫妇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凉了”,一味地娇惯,使孩子成为骄横跋扈的“小皇帝”、“小公主”。

对这些孩子的未来,年轻的父母们也持乐观的态度,认为小孩子调皮、懒惰、刁钻一些没啥,长大后自然会好的。不少人还振振有词:这是向西方文明学的,在人家那里家长与孩子是朋友,孩子管父母都直呼其名……

英国诗人哈代曾这样写道:孩子初生时,大家誉为珍珠宝贝,稍长都夸作玉树临风,长成则为非做歹,终至于陈尸绞架。这段话应该使那些不明智的父母有所觉悟

“树大自然直”,那必然是根正苗正,弯曲的小树长大后也直不起来,要不北京的景山上就不会有崇祯老皇帝上吊的歪脖树了。造林的都知道,树要修要剪,要扶要培。“人身如树,这一点慈爱之心,便是根茎,由本及末,由于达枝,总是这一个生意,偏枯者不仁,伤残着立槁”(清·周亮工)。弯曲的小树不会自直,放纵坏了的孩子大概更不会自尊自立自律。就像三国时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纵有绝顶聪明的诸葛亮全力辅佐,也还是个不能守成的废物。

另一个家庭教育的极端是过度地苛求。家长对孩子的前途予以过高的期望,不惜代价地让孩子学钢琴、学电脑、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甚至蛮横地插手孩子的私人交往,不允许孩子有自由活动和游戏的空间,使孩子生活在巨大的家庭压力之中。

当然,作父母的这样做,无非也是为了让自家儿童早日具有渊博的学识与深厚的艺术素养,早日成龙成风,为此他们殚精竭虑、节衣缩食、咬紧牙关,每日追着孩子喂营养品、轮流陪着写作业、拎着饭盒守候在寒风萧瑟的琴房门口。

然而,父母的努力却并不总是验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句古训。中国社科院与《中国妇女报》最近作了一个大型调查:有近6000 万对父母承认自己教育失利,是失败的家长。面对众多会弹钢琴不会系鞋带、会背宋词不会敬重祖母、会玩电子游戏不会煮鸡蛋、会精选各种名牌食品而不会将削好的苹果的一半递给妈妈的孩子时,我们的父母亲打不是,骂也不是,显得那样的无奈。

种瓜得豆的原因出在哪儿?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游戏与阳光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如果父母亲在应该给孩子充分的嬉戏、绿地与昆虫、小鸟的时候,却把他们带到冰冷的钢琴架上或阴冷的画室里,让幼小的心灵套上成人的趣味,其效果可想而知了。

莫扎特的音乐整严工丽、神秘玄奥,连贝多芬这样的大师在书信中都公开承认难以把握,却让未成年的孩子去日日操练,未免太急功近利了吧。1919 年,鲁迅先生看到一些家长威逼自家孩子诵读《四书五经》和练习“俎豆”礼仪,激愤之下,写了一篇长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结尾,先生写道:“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时至今日,当我们的孩子手持高乐高,却又被莫扎特、邓肯和毕加索团团包围时,作为被鲁迅先生称为“觉醒的父母”的今天的长辈,是否也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了?只有把孩子们“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善待孩子,给予孩子以应有的宽容和尊重,承认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不再是父母的生命的延续;正视那些孩子无法驾驭但又始终影响着孩子成败的社会因素;理解孩子自身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科学、文明的方式教育子女,才会使孩子茁壮成长。

以上所列举的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应该引起父母们的警戒。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因此,作为父母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选择理性的教育方式,成为善于教育子女的好爸爸、好妈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