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权果敢起用新人,大胆引领新一页

孙权果敢起用新人,大胆引领新一页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瞧不起年轻人,是古今共同存在的观念。像孙权这样能大胆起用新秀的举措,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气魄。同时,大力培植年轻人,也是令人才永不出现断层的唯一途径。所以,作为领导人,心该像孙权一样,大胆起用新秀,放手让年轻人去干。

孙权果敢起用新人,大胆引领新一页

在《三国演义》中,吴国君主孙权是一位承袭父、兄之业的首脑。兄长孙策在阵亡前,将江东大权交与孙权,并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前,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若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艰难,善自图之!”

自古开国之君和中兴之君,都是借助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的。孙权掌管江东时年龄虽稚,但在举贤任能方面,却真如孙策所说,极具一位英明领袖的风范。在他执政期间,很好地发挥了江东群贤的作用,鲁肃黄盖、张昭、顾雍,都各尽其才,各献其计,甚至连庞统、孔明的才能也借用上了。因此,在魏、蜀、吴三国中,吴国的人才从未出现过断层现象,能一代接着一代地延续下去。三国时代最著名的: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有两个是东吴打胜了的。其中赤壁之战的指挥官是周瑜,彝陵之战的指挥官是陆逊。他们都是孙权一手提拔和任用的帅才。

那么,孙权到底在用人方面有些什么优点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以供人们在处理与部属关系时加以借鉴。

第一,孙权能够突破年龄、资历条框,大胆起用新秀。

孙权所重用的两位大都督周瑜、陆逊,都是年纪轻轻就身负重任的将领。周瑜与孙策曾义结金兰,为吴国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年纪虽轻就当上大都督,似乎还算不得打破陈规。但陆逊却是一介年幼书生,从未建立过什么了不起的功业。在刘备大举进攻东吴的危急关头,孙权得知陆逊实有雄才大略后,就力排众议,人胆起用陆逊为大都督,总领东吴兵马与刘备决战。为防止文武不服,孙权还特意赐陆逊尚方宝剑一口,遇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彝陵一战,陆逊果然不负孙权所望,将刘备杀得一败涂地,再也无法兴师伐吴。

瞧不起年轻人,是古今共同存在的观念。“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怎么也令人放心不下。另外,在选才任能时,论资排辈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态。像孙权这样能大胆起用新秀的举措,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气魄。

其实,年轻人朝气勃发,才思敏捷,志存高远,敢闯敢拼,不易被陈规陋习所束缚。所有这些,都是干大事的必备素质。至于经验,只要给他们机会,自然会在工作中逐渐积累起来,一步步走向成熟。同时,大力培植年轻人,也是令人才永不出现断层的唯一途径。

自古以来,有许多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战国时,甘罗12 岁就当上上卿;抗金英雄岳飞,也十几岁就带兵出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是由一大群接受马克思列宁思想的年轻人搞起来的;在井冈山、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也只有二十几岁;我国的核工业研究起步较晚,最初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们,也是年轻人挑大梁;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者李瑞环等,当年也才二十出头……

所以,作为领导人,心该像孙权一样,大胆起用新秀,放手让年轻人去干。

第二,孙权知人善任,能用人所长。

在孙权执政初期,他曾奉守这么一条原则: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张昭一向善于安抚百姓、管理内务等,若以内事问之,则能妥善解决,面面俱到;周瑜统帅于军万马,运筹帷幄,攻必胜,战必克,若把外事交给他去办,则能顺利完成任务。

事实证明,孙权这种根据不同的任务选用不同的人,选用不同的人去完成不同任务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赤壁之战中,他没有在外事上听从张昭投降曹操的建议,而是任命周瑜为帅,联合刘备共抗强敌。结果,周瑜指挥得当,赢得了巨大的胜利,保全了江东。

一个领导人只有具备知人善任的能力,将人才放到与其能力、才干相适应的岗位上,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很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刘邦在总结自己取得成功的秘诀时,就坦言是因为自己善于使用手下的贤上能人。

比如:刘邦手下有三位出类拔萃的人才,即张良萧何韩信

张良智慧过人,遇事能深思熟虑,具有远见卓识,常常有奇谋制敌,但他是个贤哲,智慧有余,热心不足。在为人处世中,若汉王刘邦主动请教,他才说出自己的主张,如果不问他,他有好的计策也不会主动献出。一旦他说出自己的计策后,刘邦采不采纳,他都毫不介意。

萧何赤胆忠心,对刘邦死心塌地。他在举荐人才或建议事情时,如果对汉室有利,刘邦要是不采纳,他就若若哀求,坚持不懈,直到获准。但他在其他方面却没有什么特别杰出的才能。

韩信文武双全、有勇有谋。领兵打仗时既勇冠三军又能知己知彼,每次挥师征战,都能大胜而回。但此人野心勃勃、目空一切,有时连刘邦也不放在眼里。(www.xing528.com)

这三位人物各有所长又各具其短。如果用其短,他们不仅成不了杰出的人物,甚至连普通人都比不上。例如,若让张良上阵厮杀,他连力大的士卒也不如;同样,让韩信呆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他不但难承重任,说不定不知什么时候还会对刘邦下手,自己好取而代之。

然而,刘邦不愧是一代英明君主,在“用人所长”方面运用得可谓得心应手。

首先,他让张良作为自己的军师,跟随自己左右,为自己制定各种计策;然后,他让萧何总管后勤事务,催办粮草军饷;最后,他让韩信统兵打仗,挥师远征,不让他靠近自己的身旁。

结果,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几次把刘邦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萧何负责后勤,提供军需用品,尽心尽力,一丝不苟;韩信则率领于军万马与敌交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正因为刘邦知人善任,用人之长,这“汉初三杰”各展所学、各尽其职,使刘邦由弱变强,最终实现了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一个领导人,若不能知人善任,就会产生不识人才和用错人才的现象,从而给事业带来致命的损失。

春秋战国时期,赵王误中敌人的反间计,罢免了能征善战的廉颇,却任命只会纸上淡兵的赵括为帅与秦国开战。结果,赵括只会空谈,不懂用兵,一出战就中了埋伏,致使40 万人军被秦军围困在长平,自己也战死军中结果,赵国40 万大军全被坑杀而死。这就是赵王用错人的恶果。

秦末汉初时的霸王项羽,有眼不识英才,竟命前来投奔的韩信当执戟郎,那韩信是当世奇才,岂肯屈就,最后弃项羽而去,为项羽的对手刘邦效力。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统帅全军,每每与项羽交战,都杀得项羽损兵折将。

唐太宗说:“用人如用器。”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人才既有大才小才之分、能力大小之别,又有全才、专才的不同。一个人某些方面胜过其他人,就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作为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的专长,把他放到合适的职务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留住真正的人才。

第三,孙权用人不疑,能给部下以充分的信任。

孙权在收取荆州时,命吕蒙为大都督,同时又和吕蒙商议,要自己堂弟孙皎同引大军前去。吕蒙反对说:主公若认为我可用就独用我,若认为您堂弟可用就独用他。过去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情的决定权虽在周瑜手里,但程普每以旧臣自居,不甘心位于周瑜之下,因此两人颇不和睦,后来因见周瑜确有真才实学,程普这才敬服。如今我的才干比不上周瑜,孙皎和您却亲过程普,恐怕我们两个不好相处。

吕蒙婉转陈词,点出了孙权此举是因为没有完全信任他。孙权听了不语,立即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兵马,令孙皎在后接应粮草。

在孙权的信任和期望下,吕蒙信心大增,施用妙计,白衣渡江,奇袭关羽,一举夺得了胜利。这种胜利的取得,与孙权最后坚持“用人不疑”的用人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用人不疑”要求领导以诚恳的态度待人、用人,放权让属下去自由发挥。对待手下的人,用与不用完全可以选择,但在“信与不信”的问题上却不可犹豫。

欧阳修在《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中指出:“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说明了任人之道,其要点就在于用人不疑,宁可多花费些时间和精力去加以选择,也要避免轻任而不信的事情发生。

信任,可以说是上级调动下级积极性的催化剂。俗语说:“你不把我当茅匠,我就不把你当屋盖。”实践证明,有多少信任作用于下级,就有多少主观能动性作用于上级。

因此,在工作中领导在选好人才后,就应像孙权一样奉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放权给下属,不要再想方设法地处处予以牵制。另外,当有不利于下属的飞短流长出现时,作领导的应该明智地认识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采用合理的手段去保护人才。还有,领导在工作中切不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即使听了不完全符合事实的批评,也要从中吸取合理有益的成份,改进自己的工作。不要功不动就怀疑下属别有用心,是在恶意攻击自己,不要损不得半点“面子”,拉不下半点“架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达到“得道多助”事业兴旺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