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有哪一个成就大业的人能少得了贤士的辅佐呢?
周文王在渭水之滨寻觅到姜子牙后,如虎添翼,一举推翻商纣,征服四方,建立了大周王朝。
齐桓公重用自己昔日的宿敌管仲,实行改革,使齐国走上富强,从而“九匡诸侯”,成为中原霸主。
汉高祖刘邦,将三个杰出人物张良、萧何、韩信罗致到自己手下。张良运筹精当,每每临危定计,确保刘邦决策准确;萧何催办粮草,负责后勤保障,从未误事;韩信则挥师远征,所向披靡,攻必克、战必胜。正是因为有这三员干将的全力支持,刘邦才战败了比他强大得多的项羽,称王天下!
……
无数史实证明: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凡是具有雄才大略、急欲建功立业的人物,都能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从而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三国演义》小魏武帝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广揽人才,御智力以取天下”的典型人物。
稍作比较,你会发现当时鼎足而立的三个国家中,曹操建立的魏国可以说是实力最为雄厚,以致于相对弱小的吴、蜀两国要经常联合起来,才能与之抗衡。曹操在行生之年,诛董卓、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最后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辉煌成就的取得,与他于下精英荟萃、人才鼎盛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么,曹操又是用什么方法罗致到这么多人才呢?
纵观曹操的揽才用人之道,我们不难发现,他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为求人才,不惜重金。
曹操为了招揽人才,是最不惜血本的,仅以他招降关云长为例,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一掷千金的。
曹操煮酒论英雄,迫使刘备弃曹而走后,刘备将甘、糜二夫人委于关云长照料,关云长最后却也被曹操兵困土山,走投无路。
曹操向来对关云长的武艺人品都十分敬慕,极想把他收为己用,于是就派张辽前去说降。关云长在刘备、张飞下落不明的情况下,为了二位皇嫂的安危,被迫答应暂时降曹,但在投降前与曹操约法三章,声明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后,便当辞去。
曹操怀着一片爱慕、敬仰,违心答应下来。关云长到曹营后,曹操毫不吝惜高官厚禄,对他极为优待:上马金、下马宴,十美女进膳问安,并且让他挂印封侯,还赠以锦袍,送以千里良马……
虽然最后关云长仍心念故主,辞曹而去,但曹一操的这一番苦心也并没有白费。对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都能如此不惜重金的加以厚待,那么对那些赤胆忠心为其效力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曹操虽然失去丁一个关云长,却使天下人看清了他是多么的重才、爱才,各地贤士、奇才于是都纷纷投奔而来。
物质上的优待,往往是招贤纳土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总是要首先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的。自古以来,凡是器重贤能之才的人,对能人,对人才,总是能不惜重金加以聘用,想方设法地将各行各业的专业英才汇集一堂,为自己的事业服务。
福特曾在重金诚聘人才方面留下了一段佳话。
1923 年,他的公司里一台新安装上去的大型发电机不能正常转动,请来几位技工都查不出毛病所在。眼看要影响整个生产计划了,福特很是着急。这时,他的助手打听到有一位从德国来的移民科学家斯特曼斯对电机很内行,现在一家小型工厂工作。福特急忙叫助手请来这位德国科学家。
斯特曼斯检查了一番电机后,果然轻而易举地修好了电机的毛病,他提出要10000 美元的酬金。人们都惊呆了,但福特却答应了,并表示愿意高薪聘他来公司工作,所出的待遇之高简直可称是一个天文数字。谁想这位科学家却拒绝跳槽,他解释说:他现在的公司对他很好,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这家小公司救了他,现在他不能背弃公司。听了这话,福特更坚定了非要将这位技术高超又重情重义的人挖过来的决心。
福特到底是位有超越常人魄力的企业家,为了一个人才,他竟花巨资将那位德国科学家工作的小公司整个地买了下来。这一举动使他爱才之名远扬海内外,各处贤才闻讯纷纷前来加盟。福特公司选拔了一大批有用之才充实到各个部门。从此,福特公司兴旺发达起来。
由此可见,重金求取人才往往是招揽人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是,有些领导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造成了大量人才外流的现象。
在三年前我国举办的首届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有数十名优秀技术工人脱颖而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基于培养高水平职业技术师资人员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人才的考虑,举办了以这次奥赛车工、钳工两项优秀选手为对象的“奥赛大专班”,有26 名技术尖子争取到了这次学习的机会。
“奥赛班”即将毕业时,全国先后有30 余家企业的领导赶到天津,以高薪诚聘他们去自己的单位工作。可是,这些毕业生所在企业的领导却无一人来天津进行挽留。
结果,这26 人中只有10 人回到了原单位,其余16 名都通过双向选择另谋高就。
这些技术人才都是各省、市的技术“状元”,在记者问及他们跳槽原因时,大多数人都回答说是由于地位低、待遇差。一位车工“状元”抱怨说自己的技术水平已达技师级,可仍然只拿三级工的工资;还有一位技术能手在获得奥赛全省第一名、全国第八名后,领导不仅没有给任何奖励,还扣发了他参加比赛期间60%的奖金,年终奖也全部扣发。
像这种“状元”跳槽的事例是很多的,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衰,作为一位领导,一定要切记:高薪聘用和物质奖励是最基本的揽才之道,一定要注意在工作中给下属一个公平合理的待遇。否则,人才会不翼而飞,离你而去。(www.xing528.com)
二、宽以待才。
李斯在著名的《谏逐客书》中曾写道:“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并指出了一个领导,要有度量、能容人,这样才能招纳到更多的贤才。
曹操可谓是深明此理的领导者,从他对待别人的态度上,处处都能体现出一个“宽”字。
例如:袁绍在进攻曹操时,令陈琳写了一篇讨曹檄文。陈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骂了一顿,而且还殃及曹操的父亲、祖父。曹操见了这篇檄文,曾被气得全身冒汗。不久,袁绍兵败,陈琳落到了曹操的手里,曹操这下可有了解恨的机会了。然而,曹操并没有那样做。他慕陈之才,不但没杀他,反而捐弃前嫌,委以重任。陈琳很是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
又如:公元200 年10 月,官渡之战刚刚结束,曹操在清理战利品时,发现一批书信,其中有些信是曹营的人写给袁绍的。他们有的吹捧袁绍;有的表示要脱离曹操,投奔袁绍。这种通敌行为,实属大逆不道!左右的人见此都怒不可遏,都建议曹操把和袁绍暗通书信的人都抓来杀了。而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于是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毁,不再追究。在当时群雄纷争、敌手众多、形势严峻的特定条件下,曹操为了取得政权,原谅了这些人。这样做,使得暗通袁绍的人深感曹操的宽宏大德,从此改过自新,心悦诚服,军心更为振奋。因曹操不计前嫌,为人大度,能宽容部下的过失,也使得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效力,虽死不辞。
再如: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并一再表示要打破世俗成见,选拔那些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却有真才实学、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来担当重任。
通过这三个典型例子,曹操“宽以待人”的用人之道可见一斑。从他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个领导,要想做到大度容人,就应该注意以下:三个用人原则:
其一,不念人旧恶,曹操重用陈琳,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历史上的齐桓公任用管仲、刘邦任用季布也是典型的不念人旧恶的例子。
齐桓公小白当初和他的哥哥光,为争夺王位反目成仇,当时管仲正在为公子光效力。在他们的先辈君王死了之后,兄弟俩同时赶回国内。在争夺王位的斗争中,管仲曾射了小白一箭,差点要了他的命。后来,齐桓公胜利了,他在执政后不记旧仇,封管仲为大夫,执掌军政大权,并尊称他为仲父。管仲为报此恩,精心治国,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
刘邦与季布原先也仇深似海。季布原为项羽最得力的于将,每次交战,都杀得刘邦损兵折将。有一次季布追杀刘邦,差点砍下刘邦的马尾巴。因此,刘邦当了皇帝后,就悬重赏缉拿季布。但后来,刘邦听从了朋友朱佳的劝告,取消了通缉令,还给了季布一个不小的官。如此一来,与刘邦有仇的人也纷纷与他化敌为友,季布得到了刘邦任用后,也赤胆忠心,成为汉朝有名的战将。
由此可见,历史上贤明的君主都能不计较别人和自己的旧仇,以此来积极争取对手的合作,为自己赢得更多的人心。
其二,能原谅部属的过失。曹操烧信就体现了这一点。作为领导,切不可因一事之得失,而辱上失才;相反,宽容下属的“情有可原”之过,下属一定会加倍努力工作,以报答上级对自己的维护之情。
不止曹操,历史上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君王都能善待犯了错误的部属。
刘向《说苑·复思》中记载:
战国时期,一次楚庄王赏赐群臣饮酒,日暮时,正当酒喝得酣畅之际,灯烛突然灭了。这时,有一人暗中拉住了庄王的美姬的衣襟,这美姬十分机灵,顺手抓断了他帽子上的系缨,并立即将此事禀告给了庄王,请他迅速捉拿此人。
庄王听美姬密报此事之后,心想:赏赐大家喝酒,醉了难免失礼,怎能因此而辱没大臣呢?于是庄王命令左右:今天大家和我喝酒,如果不把冠缨摘下,就不能算尽欢。于是群臣都摘下了自己的系缨。庄王这才让人点灯,在热烈的气氛中大家尽欢而散。
三年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个臣子每次都冲在最前面,连续五次都立了首功。在打败晋军取得胜利之后,庄王问该臣子为何如此勇猛,他回答道:我就是那夜失礼被美姬扯断了系缨的人。
通过以上这些典故,作为明智的领导应具备楚庄王和曹操那样的胸襟和洞察秋毫的眼光,当下属偶犯过失处于困境时,不要“落井下石”,也不要急于“从严处置”,而应仔细地、公正地分析下属犯错的主、客观原因,给予他们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绝不能一棍子打死。
其三,要能容人之短。曹操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举措,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要能容人之短,就要求领导者对人不要求全责备,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思想,对那些有缺点、有短处的人要理解难处、关注苦处、尊重长处。把他们的短处放到整体范围内进行评判,区别主流和支流,大节和小节,做到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小错而折大将,防止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曹操曾以历史经验为借鉴,引证大量史实,说明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道理:
昔日伊挚、傅说出身卑贱,是奴隶身份,被任用后都帮助商汤和殷高宗成就了大业;萧何、曹参原为县吏,韩信、陈平都曾背负恶名,被世人耻笑、唾骂,但却辅佐刘邦平定了天下;吴起是员贪将,杀妻求荣、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而有他在魏国,秦人就不敢向东挺进,有他在楚国,晋国就不敢南下攻楚。
通过这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一经正确任用后就能建功立业的事例,说明了求全责备的理想化择人方式,往往很难找到满意的人才。相反,只要驾御得当,一些有这样那样毛病的人也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做出成绩。
因此作为领导人,要有容人之短的雅量,打破世俗成见,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以振兴自己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