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写道:
诸葛亮六出祁山,一路征进,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差点要了司马氏父子性命。多亏老天有眼,骤雨灭火,司马懿乘此杀出谷口,却从此坚守不出。蜀汉兵将累累搦战,司马氏只做不知。于是,孔明准备了一套妇女日常用具及衣服,装到一个大盒子里,并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给司马懿。
司马懿拆信一看,只见信中写道:“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三岁稚儿都知道,诸葛亮这样做是什么意思。信中不避侮辱之辞。净拣尖酸刻薄话说,好好把司马仲达嘲笑了一番。
可是司马懿却压住满腔怒火。他看完信,笑着对部将说:“孔明把我看作妇女了!”命令以厚礼打发来使。
司马懿看透了诸葛亮的激将法。他偏偏不上这个当。司马懿看准了两点:一、蜀军远道征伐,粮草不断,日久粮尽,军心不战自乱;二、诸葛亮事无巨细,汗流终日,强撑病体而躬亲,必定指望速战速决,而硬斗,魏不敌蜀,所以,司马懿抱定持久战的决心,意欲拖垮诸葛亮。
司马懿当然清楚诸葛亮的企图。他不怕受辱,倒也显得他大将度量。可是,怎样说服手下将领?
却说魏将都知道孔明把主帅调戏了一回,而司马懿却甘愿受辱,仍不出战,一个个摩拳擦掌,要以死决战,出一口恶气。司马懿说:并不是我甘心这样受人欺辱,也不是我不敢与诸葛亮拼斗。可是皇帝叫我们坚守不动,如果现在就去和蜀军决战,那不是违背了皇帝的命令吗?
这是司马懿的计谋。皇帝是天牌,诏命是尚方宝剑,司马懿这时候把它抬出来,实际上是为自己树起了遮挡牌。一般地说,这是有效果的。
也许魏将心底的火气太大,忿怒不平,尽管主帅作了解释,仍然恳请出战。
这时候,司马懿又使出缓兵之计。他对众将官说:你们既然一定要打,那我就奏请皇上,待皇旨一到,我们再同力赴敌,怎么样?这一回,将领们真的相信了。
古人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还不至于害怕到没有这点灵活性。他这样做,无非是为自己坚守、暂缓出兵找一条合适的理由。
正如辛毗所说:司马懿本无战心,因被诸葛亮羞辱,众将忿怒,故上此表,欲更乞明旨,以遏诸将之心。
果然,辛毗持节到司马营宣布皇帝的意见:如再有敢言出战者以违旨论,司马懿暗地里对辛毗说:你真是尽知我的心思呀!
司马懿找到了一条合适的理由,平息了三军将士的怒气,安定了军心。他假意请战,实际是告诉大家“你看我并不是怕诸葛亮”;但他确实不愿意徒费心力,去作毫无意义的牺牲,因此又借皇帝的至尊威信来制服众人。
这就好比我们平常为人处世,既要做得合情合理,又要做得有利有节;既要保证自己的脸面,还要使自己减少损失。
这可能是待人接物中最难于把握的一点。
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事事处处都占有十足的理由。关键是在适当的时候找一个台阶下来,不至于僵持在高台上丢人现眼。就好比在市场上买一件衣服。货主喊价五百八十元,你杀价杀到二百元。这时候有人从中撮合,对货主说“二百五十元卖一件给他”,又对你说“二百五十元买他一件”,结果皆大欢喜。
找一条合适的理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谓合适,就是说这理由,足以说服人,同时还要保障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因此,当事人必须对事情本身有透彻的认识,亦即自己心里有谱。实际上,在许多时候,你也许有预感应该怎样处理,但又不便于公之于众,而众人又都不理解你的做法,这时候就需要有一条合适的理由来搪塞。
司马懿了解了孔明的饮食起居,预感到孔明必将不久于人世。同时,他也认识到孔明这时候所希望的一定是争取时间,早日决胜。“拖”,就是司马懿的应敌法宝。面对诸葛亮的挑衅,他只有搬来皇帝老子镇服众心。诸葛亮星落五丈原,蜀兵不战自退,证明司马懿这条计策是英明的。(www.xing528.com)
与朋友相处之间,你来我往本是正常。可是很多时候,你并不能当好自己的家;或者对于朋友所求,你并不能给予帮助。耿直的人可能会说:“能办则办,不能办则罢,明说了”。但是,能办与不能办,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达,办有办的可能,不办有不办的原因。所以在这可能与原因之中,表达的合适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俗话说:“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投机不一定专指投其所好,主要是应为对方留有余地,处事通情达理,既让人感到三冬身暖,又让人觉得退而无憾——这就是合适。
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要结婚,找老板要房子。这位朋友搬出一位与老板私交甚厚的本家叔父作说客。其实,要说企业内现成的空房还真没有。但老板对他们说:“眼下的状况你们也知道。把别人赶出来让给你住,肯定不现实。不过,我可以给你出个主意,三楼上有两个单间都分到主了,但他们都空着没用。你们可以找他们协商一下,我也可以帮忙说几句话。事情办成了,我完全同意。”
就这么几句话,虚虚实实,言之有理,也不乏感人之处。老板究竟帮忙说了什么话也未可知。关键的还是在我那朋友一边,就看他怎样说了。老板的那一条理由,既给了私交脸面,又留有余地,你说合适不合适?
无可否认,表达是一种技巧。最终判断理由是否合适,还是看它技巧高低。
有一次我招待两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其中一个比较熟悉,另一个则是第一次见面。劝酒的时候,我打算与新客多喝两杯,客人感到为难,恐怕也是进退两难。我就说让那位熟客劝一劝。他说:“你们两人我都了解底细,我只能这样说,我站在你这一方感到盛情难却,站在他(新客)那一方感到于心不忍。”
嘿,这话说得恰到好处!喝与不喝,理由都是充足而又合适的。
据说,司马懿最善于使这一招,他曾经因此而躲过杀身之祸。
大将军曹爽罢了司马氏的兵权,仍对他不放心。司马懿因病不朝,曹爽就派李胜去探察虚实。
司马懿知道李胜此行的用意,就披散头发,搞得蓬乱不堪,坐在床上,衣被也胡乱地盖着,叫两个侍女扶着,会见他。
李胜说:皇上派我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告辞。
司马懿故意答道:并州靠近朔方,要好好防守啊。
李胜说:是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笑着说:好,好,你刚从并州来?
李胜想:这老头真病得不轻。恰好这时侍婢来给主人喂汤,司马懿笨嘴笨舌,弄得襟被都打湿了,还声嘶气喘,显示行将就木的样子。
李胜把这些报告给曹爽,曹爽真的认为司马懿已对自己没有多大的威胁,随即解除了对他的戒备。
与前述一样,司马懿又一次玩弄心计,这一条合适的理由,唬弄得曹爽不知今夕是何年。
在《三十六计》中,司马懿的这一手叫做假痴不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