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吕蒙成功的奥秘:生命不息中的读书之道

探寻吕蒙成功的奥秘:生命不息中的读书之道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智取荆州、生擒关羽,是吕蒙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事情,但这种功绩的取得,实为来之不易。吕蒙少年时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但就是不爱读书。后来,孙权任命吕蒙为将夺取荆州,果然没费多大劲就取得了成功。吕蒙通过读书学习,面貌大变,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同时,读书也陶冶了他的性情品格。从吕蒙和赵普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读书对人们修身正心、事业成功的巨大帮助。由此可见,为人不可忘了应多读书,读好书。

探寻吕蒙成功的奥秘:生命不息中的读书之道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羽败走麦城,是败在东吴将军吕蒙手下的。智取荆州、生擒关羽,是吕蒙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事情,但这种功绩的取得,实为来之不易。他获胜的奥秘在于他中年时开始苦读兵书和历史,从而在对关羽的战争中能得心应手。

吕蒙少年时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但就是不爱读书。每次向孙权报告军务时,他都只能口传不能书写。孙权对他说:你现在掌管了军务,应该很好地读书,才能开通思路,增长见识,把事情办好。

吕蒙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军务太忙,没有时间读书。

孙权摇了摇头,开导他说:汉光武帝当年领兵作战时,手不释卷,曹孟德也自称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以他们为榜样来鞭策自己呢?

在孙权的开导下,吕蒙开始发奋读书了。他不仅白天抽空读书,夜里还要点灯看到深夜,知识越来越丰富。

有一次,刚刚代替周瑜职务,当上了都督的鲁肃,路过吕蒙的驻防地,同他一起讨论对付蜀国关羽的事。吕蒙根据兵书上“知己知彼”的打仗原则,对两军形势作了明确的分析,又提出了五条应变之策。鲁肃听了心悦诚服,说:我原来认为你只是一介武夫,现在才知道你才略出众,学识渊博,不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自信而风趣地作答: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后来,孙权任命吕蒙为将夺取荆州,果然没费多大劲就取得了成功。陈寿在《三国志》中给吕蒙作了评语,说他不只是员大将,而且是位“国士”。

吕蒙通过读书学习,面貌大变,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读书对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性。

首先,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塑造自身人格的重要途径。

西汉时的学者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指的是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增长知识,医治愚昧。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一个人只有注意从各种不同门类的书籍中吸取营养,才能增加知识和修养,知道做人的道理。

自古以来,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通过读书来求知解惑,用知识不断武装自己,完善自己的。

据《宋史》载:宋初宰相赵普,戎马半生,凭着少时的一点书底子,追随赵匡胤打下了大宋江山。当上“百官之长”后,赵普更加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发愤读书,“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读书使赵普视野开阔,提高了决断能力,每日处理政事如行云流水一般挥洒自如。同时,读书也陶冶了他的性情品格。他觉得,读书人虽然迂了点,山珍海味认不全,但人挺正直,干事业有股子劲,做官的似乎也应该这样。

有一次,他向宋太祖举荐某人为官,连荐三次都未获准,还惹得龙颜大怒,“碎裂奏牍于地”。但赵普“颜色不变”,“跪地拾之以归”,将那撕碎的奏牍粘起,“复奏如初”,终于使宋太祖认识到被荐者确为贤能,于是“卒用其人”。

赵普活了七十一岁,三次拜相,辅弼两朝,临死前只是用手指了指身边那只书箧,嘱咐家人为人为官都不要忘了读书。他的儿子记住了父亲的遗愿,认准了要勤奋读书这个理儿,终于有所成就。

《宋史》本传论曰:“普为谋国之臣,乃能矜式往哲,蓍龟圣摸,宋之为治,气象醇正,兹岂无助乎?”这话说得很深刻,它点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读书对“成就事业”有用,“成就事业”后再下功夫读书,则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吕蒙和赵普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读书对人们修身正心、事业成功的巨大帮助。

其次,读书不仅能医愚益心,还有祛疾健身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之术。

南宋时的诗人陆游有诗云:“病经书卷作良医”,指的就是读书是一种辅助药物疗法,它能帮助人化解积郁,宽畅胸怀,起到药物不能起到的奇效,有治病之功。

事实也确系如此。国外医学界就有人做过一种研究,他们挑选了十六世纪以来欧美伟人四百名,看看哪类人的寿命最长,结果发现是读书人居首,平均寿命为七十九岁。又有人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六百多名已被确诊为老年痴呆症的患者,进行学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患者中有99%的人只读过几年书,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有二三人。这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成果都证明读书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学专家还发现,精神的触发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读书祛病并非夸大其辞。

德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病人图书馆,供给某些慢性病患者,尤其是神经系统及心理病患者阅读不同感情色彩的书报杂志,能使病人较快地得到康复的功效。

诗歌盛行的意大利,用诗歌治病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闻。在那里的一些书店和药店,可以买到与一些普通药品一样装潢的药盒,上面标有“主治”、“禁忌”、“日服用量”等字样,但盒内装的并非丸散膏丹,而是印刷精美的诗篇。医生和诗人联手研制的“诗药配方”,可以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

南京著名教授吴奔星写过一篇《背诗与长寿》的文章,研究了许多爱好写诗、背诗的人,发现他们一个个都年逾古稀,不少人还达到了耄耋之年,远的如白居易活了七十五岁,陆游活了八十六岁;近的如施蛰存、臧克家都过了90 华诞,冰心老人已到九十六岁高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长年累月运用形象思维,使脑细胞新陈代谢活跃所致。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长寿的秘诀也正在于此。

多读好书,等于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能启迪我们的心智,陶冶我们的情操,加强我们的道德修养,增长我们的知识和丰富我们的阅历,以成就事业。同时,通过从书中汲取的营养和力量,可以填补精神上的空缺,澄清生存中的迷惘,帮助我们祛除烦恼,净化心灵,活跃生机,比良药更能减轻心理上的痛楚和身体的疲惫。由此可见,为人不可忘了应多读书,读好书。(www.xing528.com)

人类历史在不断地发展,现代化的科技也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如今,我们要适应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更应该不断地读书,用知识来充实自己。

然而不幸的是,到了90 年代,在滚滚商潮拍岸惊涛的席卷下,书的魅力已荡然无存,璀璨的明珠黯然失色了。

尽管街头的书摊多了,尽管书刊琳琅满目,但真正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总归离不了“功利”二字。

拜金主义的盛行,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扭曲和心理的严重倾斜,“金钱至上”似乎成了新的价值观,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也在一夜之间被简化为“挣钱”二字。于是,在一些人心目中,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远不及一个系着金利来领带的暴发户风光。在这种充满功利色彩的心理度量下,书无疑是无法立竿见影地产生“效益”的,读书的心情自然也就薄了、淡了、没有了。

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文明、强盛的民族,同样,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也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令人尊敬的人。

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的人民都很重视读书,如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冰岛还把每周四定为“读书日”,这一天全国不放电视

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无一不以文化知识为崛起之基。贫富的差别是由于知识的差别,不重视知识的民族是精神上孱弱的民族,不重视读书的人是心理上的残缺的人。

在目前一些人们疯狂地进行近乎无序的原始积累的背景下,不读书也许能风光一时,但绝不能风光蕴藉一世。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更是双倍的无知。因此,在为人处世中,奉劝不读书的人要多读点好书,免得一味追求物欲而忽略了精神上的修养,从而变得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是非标准,没有善恶界限,浑浑噩噩,茫然而无所适从。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但应该多读书,还应该善于读书,才能使生命永远闪烁着睿智之光。

如何善读呢?总结历代有识之士的心得体会,善读要点有三,即“善择”、“善思”、“善行”。

其一,善择。读书应善于选择。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点去选择书目,用辩证的观点吸取书中的精华,扬弃书中的糟粕。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其实开卷未必均有益。关键是开什么卷,择书不同,效果会截然不同。

笛卡尔、菲尔丁和别林斯基三位名家的看法是:笛卡尔认为好书如“与高尚的前人谈话”;菲尔丁则认为“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而别林斯基讲得更深刻“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的确如此,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圣水”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使读者思想境界升华;“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诱使读者沿坡下滑,甚至会坠人阴暗深渊。

因此,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要学会提纯拔萃、弃萋存良,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礼记》)。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书籍来读。

其二,善思。读书与思考要交替进行,才能使学习收到实效。

孔子曾云:“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程颐也说:“为学之者,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读书之人,应勤于思索,思索后才会有所收获,不去思索则读书不会有所得。

读书忌死读,否则将沦为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为珠玉”(叶圣陶语)。

其三,善行。即把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化为行动。

我们的先人,对读书与实践的关系作过诸多精辟论述,我们不妨从中撷取几朵浪花,以资借鉴。

荀子·儒效》中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对于知识,没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了解,了解不如去实行。

《聱隅子·生学篇》也说:“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从书上学到道理而不能实行,等于没有学到一样。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真正精通学问,必须去亲自参加到实践中去。

清代学者陆陇其说得好: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运用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能读书;人若不能得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

读书的目的应当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行动,把理论知识化为社会实践,把科学知识化为自身本领,把伦理观念化为道德修养。因此,在读书的同时,我们应牢记古人躬行践履、重视实践的良训,活学活用,使读书取得应有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