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葛亮守时撤军:守信力俘获众人

诸葛亮守时撤军:守信力俘获众人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快三个月就过去了,正当诸葛亮命令手下的这十万大军撤回之际,魏国却出动十万大军前来攻打蜀军。可见,恪守信约,履行诺言,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这既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处事待人的一种明智之举。汉朝范式就是一个“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典范,其坚守信约的事迹流芳后世。

诸葛亮守时撤军:守信力俘获众人

魏太和五年,诸葛亮又出师伐魏。为了保证兵力不乏,他决定将二十万大军分成两班,以三个月为期互相倒换着出祁山,与魏军开战。

很快三个月就过去了,正当诸葛亮命令手下的这十万大军撤回之际,魏国却出动十万大军前来攻打蜀军。众将领见情况如此危急,就劝阻诸葛亮说:“魏兵来得太急,丞相你不如将换班军士暂且留下退敌,等新来的兵到了,再把他们换回去。”诸葛亮却说道:“不行。我用兵命将,向来以信为本,既然有令在先,岂町失信……”随即他传下命令,应去之兵,当日就走。

士兵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人为感动,一齐大呼:“丞相如此施恩,我们都愿意留下来,拼却一条性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诸葛亮劝了几次,士兵们都执意不走,他这才传令蜀兵开城迎战。

结果,蜀兵以逸待劳,将走得人困马乏的魏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是靠什么服众的呢?显而易见,他依靠的是两个字:守信。

敌人已兵临城下,自己这个统帅已危在旦夕,在这种危急关头,诸葛亮仍然不旨食言,传令让应撤走的十兵立即起程,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正因为他信守诺言,才赢得了士兵们一致的信赖和拥戴,从而上下同心,大败魏军。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恪守信约在为人处世中的重要作用,它启发我们做人应该以信为本。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把恪守信约作为立身处世之本。恪守信约是要求人们对自己讲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言必行信,一诺千金许诺是非常郑重的行为,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不能轻易许诺,一旦承诺,则须认真加以兑现。一个人如果失信于人,就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和价值。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圣贤都留下了劝人守信的为人处世之金玉良言:

论语·为政》中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怎样可以立身处世。

孙子兵法》中更是把“信”作为将帅的基本素质之一:“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行得通呢?孔子回答说:言语要忠诚老实,讲信约……这样就是到了文化落后的蛮夷之国,也行得通,否则,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休想行得通。

可见,恪守信约,履行诺言,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这既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处事待人的一种明智之举。总结人们的成败得失,恪守信约对人们至少有以下两大好处:

第一,无数史实证明,只有恪守信约才能服众,才能得到人心,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从而帮助自己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春秋战国时,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他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3 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10 金。围观的人们不相信,谁也没去搬动它。于是,商鞅又宣布: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赏50 金。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时,一个男子站了出来,抱着试试行的心情,把木头找到了北门。商鞅见此,立即赏他50 金,商鞅的这一举动,使百姓感到他是个说活算数的人。于是,商鞅的新法也获得了人们的信任,很快新法就在全国推广开来。商鞅就靠恪守信约,促使变法走上了成功。北宋改革家因此写诗赞曰: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无独有偶,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文公重耳,也是因为重信守信,征服了将上和群众,再加上他治国有方,使晋国很快富强起来,而他自己也成为那个时期的霸主。

据史载:一次,晋文公在攻打“原”这个地方的时候,只带了10 天的粮草,他和部下约定,10 天之内攻下此地。可是到了第10 天,并没行把“原”攻陷,于是,晋文公就下令鸣金收兵。从城里逃出来的人说,里面的人再过3 天就会自动投降了。周围的人臣也纷纷进谏说:械内应该是粮尽力竭了,再坚持几天即可攻下。然而,晋文公却断然回答说:我已和士兵约定好,只在此战斗10 天。现在10 天已到,如果不撤退,我就会失信于士兵,为了得到原这个地方而成为一个失信的人,这我是绝对不会干的。(www.xing528.com)

根据晋文公的命令,晋国的军队撤回去了。原这个地方的人民,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既然晋文公如此守信用,我们为什么不归服他呢?于是,纷纷投降晋国。卫国听到这个消息后,也认为:文公这样重信义,不顺从他还要顺从谁呢?于是臣服于晋国。

与重信守诺的商鞅、重耳相反,秦王却因为背信弃义,坑杀赵国降卒,失信于天下,人人延缓了秦王统一天下的时间。

秦国与赵国在长平进行决战。赵国的主将赵括只知纸上谈乓,指挥不利,致使全军被围,自己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死。赵国有40 万大军被困在长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了是秦上就示意秦将白起劝他们投降,并答应赵国的士卒,投降了就没事了。结果,赵军放下武器投降了。秦王却在纳降之后,自食其言,除放回240 名老弱残兵,让他们回去宣布秦都的军威,余下的40 万人在一夜之间全被活埋了!

秦王坑杀降卒,使原来对联合抗秦还持有异议的韩、魏、燕等比较弱的国家,看清了秦王的无信和残忍,于是很快完成了“合纵”,共抗强秦。尤其是赵国,更是吸取教训,在几年后秦王再伐赵国的邯郸时,赵国全国是下,同仇敌忾,广大士卒宁可战死,绝不投降,结果邯郸之战导致了秦国的失败。

因此,一个人若想做人事、兴大业,就必须以信为本,收服人心,才能有利于自己事业取得成功。

第二,恪守信约可以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人们的好感和帮助。

在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可聚可离,那么,依靠什么来开辟并维持自己的交往渠道呢?当然,人们可以靠思想、情感志趣爱好等互相吸引,但光靠这些还不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这些,还要靠信用来维系。

信成于实而失于空。一个人说话实实在在,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就会使人产生信任感,愿意同他交往、合作。反之,轻诺寡信,一而再、再而三地自食其言,必然要引起人们的猜疑和不满,久而久之,人们就会疏远他、弃绝他。

汉朝范式就是一个“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典范,其坚守信约的事迹流芳后世。

范式年轻时在京城读书,和同学张元伯很要好。毕业时,他对张元伯说:两年后,我将再来这里,那时会绕道到你的家乡,专程拜见伯母。说罢约定了会面日期,依依而别。

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快到时,张元伯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并请她准备酒菜,招待好友。张母说:分别了两年,又相距千里,他不一定能来。而张元伯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决不会失约。张母于是置办了很多酒菜,等候客人的到来。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范式果然准时到来,两人执手相看,欢喜无限。

范式就凭着这种坚守信约的原则处世待人,所以他的知交遍天下,其“一诺千金”的美德也为历代所推崇。

社会交往中,守信用、重诺言是人人都应遵循的道德准则,那些言而无信的人,总会要吃亏、倒霉的。

《郁离子》中曾记载了一则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捆大麻杆,拼命地呼救。有个打鱼的人赶忙去救他,刚靠近时,商人大叫说: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 两金子。但当打鱼人把他救到岸上时,商人却只给了10 两金子。打鱼人说:你刚才亲口说给100 两金子,现在怎么只给10 两呢?商人也勃然变色说: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收入几个钱?突然得了10 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打鱼人听了,心中很不是滋味,怏怏不乐地走了。

又一天,这个商人再次从吕梁坐船而下,船被石头撞破,又碰上了打鱼人。有人说快救救他吧!打鱼人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啊!于是停住船不动,商人挣扎呼喊了一会儿,便被淹死了。

单说那个商人之所以遭此恶报,正是不守信之故,我们应以此为戒。

古人曾训导人们要“许人一物,千金莫移”,在与人交往时,言出必行、重诺守信,这样才能取信于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自食其言,必将失道寡助,自食恶果。因此,在为人处世中,我们一定要秉承恪守信约的美德,做到以信为本,一诺千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