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责己是赢得大众服从的关键——曹操割发与诸葛自贬效应

责己是赢得大众服从的关键——曹操割发与诸葛自贬效应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其意义就在这里。行军路上,经过麦田,曹操下令:军中将士,无论大小,有践踏麦田行为的,都将斩首。曹操随即叫来记录官,准备惩罚自己践麦的罪过。曹操说着就要拔出宝剑自刎抵罪。曹操这一举动,可谓一箭双雕。有人评价曹操此举纯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欺世盗名的行为。曹操割发自惩,是责己的风范。这就是曹操割发代首和诸葛亮自贬带给我们的启示。

责己是赢得大众服从的关键——曹操割发与诸葛自贬效应

为人处世,不可避免的要以自己为中心去待人接物。治学求职,朋友交际,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当你手下有一帮人,或者你德高望重,实际充当着首领角色的时候,你的一言一行就更重要了。农村有一句老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可见,其言行举止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我们提倡管住自己,就是遵从古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教诲,时刻把自己放到龙头的地位,责己才能服众。

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其意义就在这里。

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受命征伐张绣。行军路上,经过麦田,曹操下令:军中将士,无论大小,有践踏麦田行为的,都将斩首。

军令如山,一路大军所过,都下马以手扶麦,相互递传,不敢践踏麦田。唯有曹操那坐骑不争气,走在田埂上,忽然惊起一只鸠鸟。那马眼生,慌乱间窜入麦田中,弄坏了一大片。曹操随即叫来记录官,准备惩罚自己践麦的罪过。

记录官说:丞相怎么可以自行议罪呢?

曹操回答:我自己制定的规矩,我又自己违犯了,如果不依法处置,还拿什么去取信众人?

曹操说着就要拔出宝剑自刎抵罪。郭嘉劝他说:《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你统领大军,是全军的主帅,怎么可以自己惩罚自己呢?

曹操想了一会儿,就说:既然这样,我姑且自免死罪,割掉头发以示受到惩罚吧!

说完,曹操自己提剑割掉头发,扔到地上,叫人把它拿给三军将土看,并布告说:“曹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儆戒,现在割发以代。”

曹操这一举动,可谓一箭双雕。一来惩罚了自己,二来保住了性命。更重要的是,割发代首,显示出行军纪律不可违逆,在三军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果然,“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有人评价曹操此举纯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欺世盗名的行为。有诗为证:“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代首,方见曹瞒诈术深。”你看,割发代首完全成了曹操的诈术了。

我们认为,三军将土懔遵军令,就是割发代首的效果。曹操割发自惩,是责己的风范。三军将领尚且这样严格执法,其他人谁还敢越雷池半步?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应当就是指这样的事。

无独有偶,蜀汉丞相诸葛亮也有类似的表现。

诸葛亮祁山伐魏,派马谡驻守军事重镇街亭。那马谡刚愎白用,一意孤行,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已冒险玩了一回空城计

战后总结的时候,马谡被斩,孔明也深恨自己未能谨记先帝遗嘱,“授任无方”,用人失当,于是自作表文进奏后主,“请自贬三等,以督阙咎。”(www.xing528.com)

正如费礻韦所说:治理国家的人,必须以遵守法度为重。如果制定法规的人都不能严格执法,那么他还有什么资格去管束众人呢?

作为领导者,敢于自责,还可以造成一种务实的环境氛围。治国治军如此,平常生活也同样如此。

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学生回答“圆明园是谁烧的”这个问题时,极力解释“反正不是我烧的。”被老师留下来谈心。学生的母亲去接孩子时,听说了此事,不由怒火中烧,责怪老师凭什么冤枉孩子,说:“不是他烧的就不是他烧的嘛。”孩子的父亲也来了,听说为烧圆明园的事,则大度地说:“烧就烧了,损失多少我全赔。”搞得老师哭笑不得。

这就涉及到一个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两位家长不能够自责,反而庇护自己的孩子,显得多么无知。试想: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前途?

我的邻居过去有“抹两把”的习惯,经常三朋四友聚会玩一玩。虽然数目不大,但他的儿子却见识长了不少,铜条刀,西北风,认了许多。小的时候好玩,大人觉得孩子聪明。大点的时候调皮,不好好上学,抽空就往麻将堆里钻。大人恨了,教育他:“麻将不是好东西”。那孩子却说:“你们不天天玩得挺开心的吗?”孩子小,或许还不懂得这叫钻牛角尖。但大人的“麻将癖”之于孩子的熏染,不知那位家长认识到了没有。

我对他说:“你多检讨一下自己。收敛一些,玩的时候避一避孩子,情况可能会好些。”

那位家长听了我的劝告,与麻将彻底“拜拜”,并与孩子互订监督盟约,那孩子果然很快不再想那方砖了。

责己,亦即批评自己,把自己的短处、不足甚至是错误的东西暴露出来给人看。我想,外人所见的不仅仅是你的缺漏,更应该铭记的是你的勇气和大度。善于批评自己的人,总能引人深思,给人指出一条避免重蹈覆辙的路径。从而,人们对自责的人会产生由衷的景仰敬佩之情。

为人处世中,人格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责己的风范一旦产生了影响,那种文过饰非的毛病就会没有立足之地。一个家庭、一个帮会、一个团体,如果形成这样的风气,那么于事业、生活将不无裨益。

其实,在人际交往中,责己往往是打破隔阂局面的敲门砖,它可以化解仇怨,消除对抗,联络感情,促人醒悟。

公共汽车也许是你最感到头疼的话题。空间小、人员多、来往杂,稍不留神,不是你踩了人家的脚,就是人家踩了你的脚。很多时候,你会听到“对不起”的道歉声,一声“没关系”,顿使趋于紧张的空气缓和下来。你想想,那道歉声中,是不是饱含着说话人的责己诚意?一句简短的言语,化干戈为玉帛,其效用不谓不大。如果代之于责怪人,说一声“你怎么站的?”或者“你眼瞎了!”试试,准保三言两语就闹腾起来。

大凡杰出人物,都善于通过责己来消除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形象,从而达到与他的下属更贴近的目的。实际上,一个人把自己的不足毫不隐讳地亮出来,等于是贬低自我,而将别人的“自我”抬高,让人感到自己不致于什么都不如他,至少有某一方面的优越感。倘若真能这样,相互间的戒备和恶意攻击还有存在的余地吗?当然没有。

在我们的周围,也许有很多人并不这样想、这样做。他们唯恐自己不被人注意,一旦有一点成绩,一点地位,就急于显示自己怎样了不起,动不动对人语含讽贬,借以表明自己如何身手不凡。

然而,这种人也许并未意识到,当你口若悬河地表白自己的时候,别人却正在从你的说话中算计你的短处。这岂不成了别人攻击你的把柄?而反过来,你能够坦然地把自己的缺点指给别人看,那么别人就抓不住你的把柄了。

这就是曹操割发代首和诸葛亮自贬带给我们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