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主要体现为一种预先控制的手段。在系统的运行中,还需要采用其他管理手段来加强控制。管理者用来进行控制的非预算方法大致分为行政控制、经济分析两类。
1.行政控制
行政控制是泛指借用行政手段监测、控制受控系统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实地观察。
实地观察即管理者亲自到工作现场,对受控系统的运营进行直接的巡视、察看,了解运行情况,直接衡量工作绩效,如发现偏差,则予以及时纠正。管理者亲临现场的这种控制方式,有其特定的功能,如可以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能亲自辨别情报真伪、能及时把握变化情况,并有利于缩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理距离。因此,它是其他控制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2)资料统计分析法。
这是指管理者借助各种数据资料,掌握受控系统运行情况,从而进行控制的方法。如果能够有连续反映受控系统运行情况的原始记录,就便于实施有效的控制。同时,坚持对有关统计资料的分析与积累,就能为控制系统运行、监测偏差并及时采取纠正行动提供有力的依据。
(3)报告。
这是指管理者搜集与阅读关于受控系统运行信息的各种报告,了解情况,以控制系统运行的方法。这些报告较为详尽地提供有关信息并进行偏差分析,为纠正偏差的行动提供依据和指南。这些报告往往是带有专题性的,可以集中阐述某一子系统的情况,对于管理者深入了解系统状态、及时采取有力纠正措施是非常有用的。
(4)审计。
审计控制是对反映组织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会计记录及财务报表进行审核、鉴定,以判断组织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从而为控制和管理组织活动提供依据。根据审查的内容和主体不同,可将审计划分为:由外部机构进行的外部审计;由内部专职人员对组织财务控制系统进行全面评估的内部审计;由外部和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对管理政策及其绩效进行评估的管理审计。
①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是指由外部机构(国家审计机关或社会审计机构)选派的审计人员对组织的财务报表及其反映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的评估。
外部审计人员通过抽查组织的基本财务记录,来检查财务报表及其反映的资产与负债的账面情况是否与组织的真实情况相符。它是对组织内部弄虚作假、欺骗行为的一个重要而系统的检查,从而迫使组织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外部审计的优点是由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可以不受任何干涉地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因而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对被审计单位或案件做出正确的评价,得到社会的信任。但外部审计人员由于不了解组织内部的结构、业务活动特点,以及组织内部人员的不配合,所以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②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由组织内部的机构或由财务部门的专职人员来独立进行的审计。
内部审计是组织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提供了检查现有控制程序和方法能否有效地保证达成既定目标和执行既定政策的手段。根据对现有控制系统有效性的检查,内部审计可以提供有关改进组织政策、工作程序和方法的对策建议,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当然,它也有自身的缺陷,因为内部审计不仅要搜集信息,而且要解释信息,并指出事实与计划的偏差所在,所以要很好地完成这一工作必须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技能训练。
③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是以组织的管理活动为审计检查的内容,对其组织机构、计划、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效益性等进行审核检查,从而评价其管理素质的审计行为。
相对于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管理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更广,它是一种对组织所有管理工作及其绩效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和鉴定的方法。管理审计虽然也可以由组织内部的有关部门进行,但为了保证某些敏感领域得到客观评价,组织通常聘请外部专家来进行。
(5)制度规范与培训。
制度规范与培训即由管理部门对一些例行工作的运作程序、工作标准及一些人员的行为规范、责任制等制定制度规范,靠制度体系进行控制。同时,对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组织规范并全面提高其素质,也是有效控制的一种根本性举措。
(6)质量控制。(www.xing528.com)
质量控制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的总称,或者说,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节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在企业里,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现场管理,是指为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顾客期望值的提升,许多企业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来控制质量,把质量观念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中,以实现持续的改进。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即质量管理不仅仅在生产过程,而且应“始于市场,终于市场”,从产品设计开始,直至产品进入市场,以及售后服务等,质量管理都应贯穿其中。
②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不仅仅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情,它和全企业各个部门都密切相关,因为产品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故每项工作都与质量相关。
③全员的质量管理。
每个部门的工作质量,决定于每个职工的工作质量,所以每个职工都要保证质量,为此,由职工成立很多质量小组,专门研究部门或工段的质量问题。
④全面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计划阶段,又叫P阶段(Plan)。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国家计划指示等,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第二个阶段为执行阶段,又称D阶段(Do)。这个阶段是实施P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第三个阶段为检查阶段,又称C阶段(Check)。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最后一个阶段为处理阶段,又称A阶段(Action)。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2.经济分析
利用管理经济学和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一些专门方法,对实际系统进行经济分析,是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比率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是常用的两类经济分析方法。
(1)比率分析。
比率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它对反映受控系统状态、作出正确评价,是很有用处的。反映系统某方面数量特征的绝对数,有时不能提供所需的信息。如利润额较高,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企业经营效益如何,而资金利润率则较好地反映了该企业相对本行业的经济效益的大小。因此,比率分析是一种必需的控制技术。一般可以把这些比率分为财务比率和经营比率两大类。
①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率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财务状况。财务比率包括流动比率、负债比率、盈利比率。例如,通过投资利润率分析,可以掌握投资的经济效益;通过销售利润率分析,可以一般地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
②经营比率分析。经营比率也称活力比率,是与资源利用有关的比例关系。它们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和各种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常用的经营比率有库存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与销售费用的比率。例如,用平均库存价值去除销售净额,即得库存周转率,它反映了商品周转的速度及库存的合理性;再有用销售费用去比净销售额,可以用来测定销售工作的效率。
(2)盈亏平衡分析。
这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盈亏平衡分析模型既是决策工具,又是控制工具。盈亏平衡分析在控制工作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运用盈亏平衡点公式可以进行生产量或销售量控制。当生产量或销售量为盈亏平衡点时,企业既不亏损也不盈利,低于这个数量就要亏损,高于这个数量就能获得盈利。这一数量界限成为控制产量、销量以及相应盈亏状况的重要手段。
②分析各种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如可以用经营杠杆率反映利润对销售量变化的反应敏感度,其公式是:
③ 进行成本控制。这一模型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分列,容易发现实际费用与预算的背离,可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能采取纠正行动的领域,从而能更方便地控制成本。
④ 判断经营安全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