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概述与应用导论

互联网概述与应用导论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Web 3.0是以主动性、数字最大化、多维化为特征,以服务为内容的第三代互联网系统。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开端,在真正的物联网时代将盛行。在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网民只不过就是盘综错杂的互联网世界中的由不同符号组成的一组数据。

互联网概述与应用导论

2.5.1 课程思政

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Internet),又称网际网路或因特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串联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为“互联网”。

2.互联网发展历程

互联网经历了四个时代,即门户时代、搜索/社交时代、移动互联时代、万物互联共享时代,每一个时代都给中国互联网历史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推动着中国互联网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1)门户时代(Web 1.0)。

网络是信息提供者,单向性的提供和单一性理解,此阶段最典型的是门户网站,以百度为主的搜索引擎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增加了信息收集的准确程度,互联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网络中,人与内容的关系常常受到超链接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因而呈现出偶然性、随意性与跳跃性,而信息超载也使内容对于人的持续吸引力不断减弱,人与内容的关系往往是不稳定的,这种关系对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产生着较强的制约作用。

(2)搜索/社交时代(Web 2.0)。

网络是平台,用户提供信息,其他用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Web 2.0时代开始,“关系为王”逐渐取代了Web 1.0“内容为王”的特点,更强调内容的生产,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扩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扩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这时候内容的生产目的也不再是内容本身,而更多的是用内容来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

(3)移动互联时代(Web 3.0)。

Web 3.0是以主动性、数字最大化、多维化为特征,以服务为内容的第三代互联网系统。主动性即强调网站对用户的主动提取,并加以分析处理,然后给用户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数字最大化可以将商品或者服务以数据的方式进行统计,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准确的分析,同时可解决不同业务场景上在时空方面的矛盾问题。多维化是指更丰富的多元化媒体技术或者播放形式,如在线视频、虚拟现实、网络直播、网络教育等。

Web 3.0的典型特点是多对多交互,不仅包括人与人,还包括人机交互以及多个终端的交互。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开端,在真正的物联网时代将盛行。网络成为用户需求理解者和提供者,网络对用户了如指掌,知道用户有什么、要什么以及行为习惯,进行资源筛选、智能匹配,直接给用户答案,大互联的形成,即将一切进行互联,如语义网、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这个时代实现了“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思维指引下的新商业文明时代。

(4)万物互联共享时代(Web 4.0)。

Web 4.0互联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它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思想,核心在于互联共享,将人与人、人与物有机结合,调动闲置经济,平衡互联网生态,解决网民实际问题,以需求和被需求为切入点,带动实体经济。

3.互联网的特征(www.xing528.com)

(1)去中心化的特征。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称之为去中心化。

马克·波斯特在其著作《信息方式》中提出:“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传播系统。互联网也是在基础性的组织层面上去中心化的,促进了语言的去中心化。”也就是说,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以互联网为例,典型的中心化案例就是各大集中性的门户网站,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是一个控制中心,以门户网站为中心,可以做到信息媒介传播和散布,然而在Web2.0的第二媒介时代下,每一个参与到互联网中的个体都可以是信息的控制中心,最典型的案例也就是当前火热的微博、微信、播客等自媒体。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去中心化主要是指技术对普遍用户的赋予。另外,去中心化也不是人人绝对平等的意思,总有人更善于利用技术赋予的可能性,有人则不善于利用或不在乎。

2.5.2 互联网时代视频网站http://jingji.cntv.cn/special/internetage/01/

(2)自由、平等的特征。

由于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性,所以可以说在互联网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当中来,包括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对现实事件的看法和点评都可以没有障碍地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互联网的自由、平等的特性。在互联网上的沟通与面对面沟通不同,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和沟通中,可能会存在性别歧视、阶级等级观念束缚等问题,但是互联网的沟通交流的匿名性,消除了等级制度的束缚,体现了自由平等的特点。

(3)数字化的特征。

在互联网之中,无论是信息保存的形式还是媒介信息的转换,传播、复制和散布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得以存续下去的。因此,互联网具有数字化的特性。

(4)数据库的特征。

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当你使用个人电脑进行搜索时,搜索引擎记录下了你的地理位置、年龄层、个人喜好,再次点开搜索引擎页面它就会为你推荐相应网页。在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网民只不过就是盘综错杂的互联网世界中的由不同符号组成的一组数据。电子化的信息收集以及网络媒介海量存储的特性,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特殊的数据库成为可能。这种数据库的特征,为当下热门的“大数据”时代提供了技术上的依据和可能。可以这么说,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数据库这一特征的功劳。

(5)互联网的符号互动特征。

互联网沟通包括电子邮件、电视会议、电子公告栏、万维网等系统,早期只是将计算机或网络的传播视为人基于组织内沟通的辅助工具,但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相互连接,因而构筑起网络,并基于传统的语言而发展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看,语言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互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传递思想、情感及欲望,语言使用的同时,也是一个动态且具弹性的过程,人们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改变其语言的行为。乔治·米德认为,人在从他人那里感知自己的过程中,语言是重要的符号,语言使人获得自觉,并使人获得“镜中我”。因此,互动过程所依赖的是对符号意义的共享。由此拓展开来,人类社会的交往,在本质上就是运用符号体系的活动。从这一角度来说,在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肯定也是存在着很多交流和沟通的。互联网上的交流很多也是基于符号进行的。文字形式的交流目前为止仍然是目前互联网中普遍且大量使用的符号。此外,包括图片、视频、语音等多样的沟通形式在互联网上大量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符号的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