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三、六、九”和中国传统管理的十五要素。
(1)“三”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这三条也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以人为本”,即一切以人为核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普遍发展;“以德为先”强调道德伦理的作用,管理者先“修己”以做出道德示范,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的行为,从而达到“安人”的目的;“人为为人”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和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工作,使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为人类社会更好地服务。
(2)“六”是指六家学说,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修己安人”“以人为本”;以周易为代表的“刚柔相济”“崇德广业”;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的“兼爱”“利人”;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的“唯法为治”;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的“运筹定计”“知人善用”“应敌而变”。
(3)“九”是指九部传统管理要著,即《周易》《老子》《论语》《荀子》《孙子兵法》《盐铁论》《富国策》《营造法式》《生财有大道》。前五部著作已经是妇孺皆知。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其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2.1.3 老子文化 专题网http://www.laozi.net/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20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首创语录体。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语》以记言为主,“论”读音为“轮”,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荀子提倡性恶论,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孙子兵法》的作者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孙武(前535年—前480年),字长卿,被后世尊为“孙子”“兵圣”“世界兵学鼻祖”,著有竹书《孙子兵法》13篇,分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共6000多字,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军事的方方面面,并且在每一方面都有很深刻的见解,被誉为“兵学圣典”。
①《盐铁论》原为西汉汉昭帝时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以各地贤良、文学为另一方,就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等问题举行辩论的会议纪要,后经桓宽整理增补而成的一部著作,共10卷60篇。它详细记录了盐铁会议上论辩双方在国家行政管理、国民经济管理、财政管理和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分歧,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西汉中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情况的宝贵史料。
《盐铁论》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奇书。它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一本比较客观地记录了统治阶级内部当权派和非当权派关于国家的财政、经济、外交、文化等大政方针问题争论的著作,使我们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不仅能够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有所了解,而且也能够对统治阶级内部关于为政方针的哲学基础加以了解。
桓宽,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生卒年不详。汉宣帝时举为郎,后任庐江太守丞。
②《富国策》是北宋李觏的代表性作品,全书共10篇,提出“强本节源上下有余,限制工商驱民归田,安民富民鼓励通商”等观点,并全面论述了封建国家关于土地、工商、贸易、税收等方面的管理问题。
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时期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晚年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荐,任太学助教、直讲。主张改革政治,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虚伪说教;主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重视发展生产;主张“限人占田”,以防土地不均;主张将过多的工商业者和道士、和尚、巫医卜相、倡优等“冗者”驱之归农,以增加农业劳力。其哲学思想有唯物主义因素,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③《营造法式》是北宋李诫奉旨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反映了当时中国工程管理与实践的成果,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式》,由皇帝下诏颁行,史称《元祐法式》。因该书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所以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又诏李诫重新编修,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李仲明营造法式》分为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主要部分,共34卷。书中用大量篇幅列举了包括石刻、木刻、彩画等13种共176项工程的尺寸标准以及操作要领。附有大量珍贵插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最具有理论体系的建筑设计学经典,融人文与技术为一体,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界碑。
李诫(1035—1110年),字仲明,郑州管城县(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家、《营造法式》一书的编纂者。其自元祐七年(1092年)起从事宫廷营造工作,历任将作监主簿、丞、少监等,官至将作监,监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事宜。
④《生财有大道》是明朝海瑞借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同名词,阐述其福民富国思想的一部著作。书中主要论述了治国的生财之道、理财之方及君须恤民的思想。(www.xing528.com)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属海南省海口)人,祖籍福建,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演义加工后,成为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
(4)中国传统管理的十五要素,即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勤、圆等十五个方面。
①道,是治理国家的客观规律。
②变,是应变,就是要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随机应变,采取灵活的战术。
③人,是以人为本,取人心、得人才、用人才。
④威,即权威,是管理的基础。
⑤实,指办事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⑥和,指和为贵,说明一切问题的成功解决都要建立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
⑦器,是指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⑧法,是治国之本,要求依法管理。
⑨信,指讲求信用,诚实为重。
⑩筹,指运筹帷幄,制定全面性的战略。
⑪谋,是计划、规划。
⑫术,要求管理者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克敌制胜。
⑬效,指办事必须注意提高效率和效益。
⑭勤,提倡勤俭节约,主张民生在勤。
⑮圆,是圆满,力求使事物处于合理、最佳的圆满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