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乐山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乐山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结合乐山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刻把握乐山市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形势任务
1.“十三五”时期乐山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是乐山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历史性决定性成就的五年。市委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复杂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冲击等风险挑战,着力打基础、解难题、利长远、惠民生,形成了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社会环境安定和谐、全市上下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市21.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5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即将进入“2000亿元俱乐部”,总量排名从全省第九位上升到第八位,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增加值从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第十三位上升到第八位,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省第一方阵。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浙川东西协作乐山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总部三基地”积厚成势,工业集中度提高到78%,“中国绿色硅谷”基本成形;旅游主导带动服务业繁荣发展,“四篇文章”开局成势,“夜游三江”、《只有峨眉山》、上中顺特色街区、沫若戏剧小镇等文旅新产品新业态精彩呈现,峨秀湖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峨眉山市、市中区分别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并成功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现代农业园区竞相发展,“8+3”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构建;峨眉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分别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绿心公园保护提升取得决定性成效,峨眉山景区违建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峨眉山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城乡交通大幅改善,岷江航电犍为枢纽通航发电、龙溪口枢纽加快建设,即将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水电气网厕等市政设施更趋完善,奥林匹克中心即将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运,全市“散乱污”企业关停转型,空气质量大幅提升;“一城两新区”加快成势,美丽乡村协调发展,乐山的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改革创新亮点纷呈,创新“心连心”服务、“环保曝光台”等社会治理新模式,调整优化景城一体旅游管理体制和市、区管理体制,国有资本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顺利实施,发展活力充分迸发。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乐山一中扩建工程等一批教育重点项目推进有力,嘉祥外国语学校、东辰国际学校、乐山国家高新区实验小学等竣工投用;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城南院区等建成投用,市新区医院、市殡仪馆完成主体工程,全覆盖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率100%;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2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9.5万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提高到68%,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乐山市中心城区绿心保护条例》《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全市信访量逐年大幅下降,平安乐山建设“五大行动”取得突出成效,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创新“护根”行动、“嘉廉话”阳光问廉等做法,政治生态动态监测预警和年度综合评价“两个体系”初步成形,干部队伍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落实,全市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满意度提高到全省第四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五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乐山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市委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一个取向、两个加快、四个定位、五个转变、六项重点工程”的总体思路,坚持“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发展主线,推动形成空间分类布局、旅游全域布局、工业集中布局、农业带状布局、城镇圈层布局、交通网络布局,探索出一条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乐山特色的发展路子,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乐山新征程积蓄了战略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乐山发展面临的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五年,“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在四川深入实施,引领性创新、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绿色化转型的发展导向更加鲜明,将为乐山高质量发展带来东部产业西移、基础设施升级、产品市场扩大、区域合作加强等新的重大机遇,将是乐山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发展位势更加凸显、发展支撑更加有力的五年。同时也要看到,产业能级不高、县域经济不强、营商环境不优、开放程度不深、民生欠账较多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仍是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面向未来,全市上下必须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十四五”时期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坚持“旅游兴市、产业强市”不动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停步,着力释放新发展势能、融入新发展格局、催生新发展动能、彰显新发展底色、筑牢新发展基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乐山开好局、起好步。
4.“十四五”时期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着力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始终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乐山作为目标统揽。坚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乐山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始终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突出主题。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始终把融入新发展格局作为基本遵循。坚持站位全局、服务大局,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以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为战略机遇,以提升全省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为战略抓手,以构建具有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战略支撑,在新发展格局中彰显乐山作为,在国家重大战略中贡献乐山力量。
——始终把旅游兴市产业强市作为发展主线。坚持把旅游作为兴市之要、产业作为强市之本,深化文旅融合、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四篇文章”,擦亮名山、名佛、名城、名人“四张旅游名片”;走好建总部、育龙头、强集群、提品质“四条路径”,突出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四项重点”,打造名品、名牌、名企、名展“四张产业名片”,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始终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作为工作取向。坚持把“干在实处”作为根本要求、“走在前列”作为检验标准,牢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谱新篇”,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答卷。
5.“十四五”时期乐山发展的重大任务。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统筹短期和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一张蓝图绘到底,与时俱进谋新篇,奋力打造“一极一地一市一城一枢纽”。
——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坚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接全省“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优化形成“1+2+6+N”市域经济总体布局,构建以乐山国家高新区为龙头,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新区为引领,以五通桥区、沙湾区、峨眉山市、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六个省级开发区为支撑,以若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节点的现代产业承载体系,培育一批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努力把乐山建成经济总量占比高、综合承载能力强、创新发展动能强、区域带动作用强的全省经济副中心,成为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建设重要旅游目的地。坚持国际化、品牌化、特色化、全域化发展方向,按照“两核两圈两带九组团”旅游发展总体布局,持续提升峨眉山、乐山大佛两个核心景区品牌影响力,基本建成大峨眉旅游圈、小凉山旅游圈,精心打造峨眉河休闲度假产业带、大渡河研学旅游产业带,加快开发大瓦山、黑竹沟、东风堰等高品质旅游区,努力把乐山建成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嘉州韵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三线四区一湖六湿地”生态建设总体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保护和建设好金口河区、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四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建成岷江生态湖和中央湿地、三江湿地、岷江冠英湿地、大渡河湿地、峨眉河湿地、竹公溪湿地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协同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努力把乐山建成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城。锚定成渝地区“后花园”功能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绿色打底、山河为骨、文化为魂,按照“一主一副四星多点”城镇发展总体布局,加快建设“一城两新区”,推动市中区、峨眉、五通桥、沙湾、井研、夹江同城化发展,建设以市中区、峨眉为双极核的组团型大城市,将犍为建成市域副中心,打造马边、沐川、峨边、金口河四个“卫星”城市,培育若干县域副中心和中心镇,实现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按照公园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提升城镇品质,促进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努力把乐山建成成渝地区文化更繁荣、生活更富裕、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的高品质山水园林宜居城。
——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落实交通强国、交通强省战略部署,按照“三维五网”立体化交通布局,加快形成“一港四梯级”内河航运网、“五纵两横”铁路网、“1+3+N”航空网、“一环九射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六纵四横两环”国省干线公路网等“五大交通网”,推动形成水陆空三维联动、多式联运的便捷高效运输服务体系,实现乐山与成渝、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快捷互通,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国—东盟走廊无缝衔接,努力把乐山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6.“十四五”时期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
——经济发展高质量。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保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十四五”末经济总量达3000亿元以上,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企业效益大幅提升,财税实力更加雄厚,县域经济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省。
——改革开放高水平。强化先行先试,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乐山经验”。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乐山对外开放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高标杆。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有机统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人民生活高品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社会治理高效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更高水平的法治乐山平安乐山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发展动能实现转换,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外开放新优势明显增强,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加深,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建成开放富强的活力乐山、山清水秀的美丽乐山、现代精致的品质乐山、平安幸福的和谐乐山。
二、坚持旅游兴市产业强市,释放新发展势能
7.培育壮大文旅经济。持续深化“四篇文章”,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动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深化文旅融合,深入挖掘佛禅文化、彝族文化、沫若文化、武术文化、美食文化,壮大文创动漫、数字文旅、研学旅游、主题乐园、月光经济、运动体验等新业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化扩容提质,实施“峨眉南进”“立体礼佛”“遗产走廊”等行动计划,将东风堰—千佛岩打造为乐山旅游第三极,推进凤洲岛、张沟片区等综合开发,提升嘉阳·桫椤湖、沐川竹海、美女峰等景区开发水平,高品质打造峨眉河休闲度假产业带、大渡河研学旅游产业带,创建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级旅游景区。深化景城一体,拓展“城市阳台”,培育“内河景观”,建设一批城市休闲街区、慢行系统、观光交通,配套旅游产业要素,提升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深化全域旅游,加快开发大瓦山、黑竹沟、大风顶等优质旅游资源,延伸旅游链条,壮大“九组团”,打造乐山旅游新增长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推进相关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旅游产业园区,做优大峨眉旅游圈,构建小凉山旅游圈;鼓励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名企,争创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8.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打造“三中心三基地两城”为抓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建设全省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和全省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全省区域现代商贸中心,统筹布局全市核心商圈、特色街区、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壮大平台经济、电商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构建多元化消费场景。打造全省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间接融资体量,优化融资结构,构建多元化融资格局。打造全省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空港物流园、成都(乐山)港物流园、燕岗铁路无水港、乐山快递物流园等,壮大冷链物流、大件物流、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引进培育一批A级物流企业,把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物流经济优势。打造全省科技信息示范基地,加快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大市场、科技金融街区等项目建设,加大研发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数据合法开放和“互联网+”在各领域的融合,优化提升信息消费环境。打造全省人力资源服务基地,建设四川文旅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中心,构建专业化、数字化、多元化的现代人力资源服务和人力资本产业链,努力建成国家级文化旅游人力资源市场。打造全省康养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一批全省乃至全国高端医养综合体、特色康养小镇,推动医疗、养老、健康、旅游、体育等产业集成融合发展。打造全国美食地标城,实施餐饮龙头企业培育、集聚载体打造、食品饮料产业园建设、美食品牌塑造工程,发展连锁经营、中央厨房等现代化经营方式,推动美食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旅游会展名城,引进一批会展重大项目,培育一批会展知名品牌,做大一批会展关联产业,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品牌会展、体育赛事、经贸投资活动,提升会展品牌引流力和辐射力,把乐山建成成渝地区会展第三极。
9.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围绕“建总部、育龙头、强集群、提品质”,提升全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升级再造一个乐山工业。按照“一总部五基地”总体布局,构建乐山国家高新区总部经济功能区,将五通桥绿色循环产业基地、峨眉山食品饮料产业基地打造成国家级开发区,提升犍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夹江民用核技术产业基地、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等发展水平,鼓励其他县(市、区)协同布局特色产业功能区。实施百亿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支持本地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打造行业标杆,力争新增百亿企业10户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上市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三个翻番”。打造光电信息、先进材料、绿色化工3个千亿产业集群,培育食品饮料500亿元产业集群,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为重点的“中国绿色硅谷”。实施产业基础提升工程,巩固提升传统产业链,塑造新兴产业链;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企业“上云”;推进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知名企业。(www.xing528.com)
10.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坚持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围绕“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四项重点,加快全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建强特色基地,以培育茶叶、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为重点,连片发展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等两个以上,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以上。搞好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区、电子商务区、冷链保鲜物流区,实现县县有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家以上,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65%以上。打造优质品牌,做强“峨眉山”“小凉山”区域品牌,力争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300个以上。促进产业融合,实施“农业+”工程,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业态,建成一批国家、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11.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坚持以数字产业化为主攻方向,以乐山国家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为引领,重点打造“四园一平台”,建设全省数字经济先导示范区。建设信创产业园,引进信创上下游企业,发展半导体产品制造和智能硬件等产业,打造西南地区重要信创产业配套基地。建设3D打印产业园,培育3D打印、高端模具制造、检测中心、应用研究等产业,形成新型制造模式,打造高端3D打印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软件产业园,重点研发设计类、过程控制类、业务管理类工业软件,建设全省软件服务基地。建设大数据产业园,运用云计算、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育数字文创、电竞游戏、网红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西部文旅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创新应用平台,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数字农业、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打造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创新高地。
三、坚持扩大内需全面开放,融入新发展格局
12.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施交通强市战略,打造“一廊一心四通道”,推动乐山由陆路交通时代向立体交通时代跨越。建设“空中走廊”,建成乐山机场及市中区通用航空机场,加快建设峨眉山等3个通用航空基地,把乐山机场打造为成渝地区国际旅游机场。建设“航运中心”,加快推进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协同畅通成渝黄金水道岷江段,推动“乐山港”加快升级打造为“成都港”。拓展“四向通道”,织密北向,以建设成乐高速扩容、天眉乐高速、天府大道南延线等为重点,畅通成乐一体化大动脉;深化南向,以建设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成贵铁路动车存车场、乐西高速等为重点,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突出东向,以建设连乐铁路、雅眉乐自城际铁路、乐安铜高速等为重点,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拓展西向,以建设峨汉高速、乐荥高速等为重点,加强与川西北、川藏走廊的交通联系。
13.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一主一副四星多点”布局,构建以主城为引擎、市域副中心为支撑、“卫星”城市为补充、县域副中心和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抓好主城建设,推动市中区按照“减容、增绿、控高、修复”原则加快旧城有机更新,加快推进城市交通缓堵保畅,基本建成苏稽文体新城,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金融中心;推动峨眉山市创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示范区;推动乐山国家高新区扩区升格,基本建成总部经济、创新高地、现代新城;推动五通桥区基本建成“中国绿色硅谷”,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省级新区;推动沙湾区拥河发展,加快省级开发区扩容提质,基本建成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夹江县、井研县建成成乐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抓好市域副中心建设,推动犍为县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建成乐山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抓好“卫星”城市建设,以增强人口承载能力、壮大县域经济、接续乡村振兴为重点,提升马边、沐川、峨边、金口河四个“卫星”城市发展能级,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动具备条件的县撤县设区(市)。抓好县域副中心和中心镇建设,推动公共服务扩面提标、人居环境改善提级、产业培育质量提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
1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一巩固五振兴”思路,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乡村。巩固脱贫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狠抓产业振兴,着力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农业产权交易体系,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狠抓人才振兴,着力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乡村规划师、新乡贤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永久牌”乡村人才队伍。狠抓文化振兴,着力实施乡村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程,留住“乡村记忆”。狠抓生态振兴,着力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占比80%以上。狠抓组织振兴,着力实施“头雁提升”行动,深入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15.拓展投资空间。围绕交通水利、新区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民生等重点领域,实施“三大千亿投资计划”,发挥好投资拉动内需的关键作用。实施千亿基础设施提升计划,聚焦“两新一重”领域,加快推进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力争“十四五”基础设施投资规模2000亿元以上。实施千亿产业提质增效计划,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十四五”产业投资规模3000亿元以上。实施千亿民生补短计划,聚焦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力争“十四五”民生投资规模2000亿元以上。
16.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突出建口岸、办会展、强合作、拓路径,努力变内陆腹地为开放前沿,加快建设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开放口岸,建立完善立体口岸体系,建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力争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办好国际会展,提高茶博会、药博会、陶博会品牌影响力,推动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升级为中国西部文旅博览会。强化区域合作,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大力推进“五联三融”工程,加快推动成乐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飞地园区和协作园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彝区脱贫振兴示范区,争创东西部协作示范市。拓宽开放路径,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友好城市(景区)交流合作,全力引进一批“553”企业、技术龙头企业和配套生产型服务项目,加大外资引进力度,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四、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催生新发展动能
17.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改革部署,聚焦乐山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四大改革”为牵引,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域存量用地、低效用地盘活激励机制,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探索建立技术交易中心和大数据交易市场,做大多晶硅及光伏等重点产业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落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规范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向产业化集团转型,培育省级重点骨干企业、上市企业各两户以上。深化市、区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市、区两级职能、权限与责任,建立规范市和区、市和县重大项目共担共建共享机制,确保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匹配。做好峨眉山市县级市改革和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等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18.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搭建“四大平台”,争创省级创新型城市。搭建区域创新平台,以乐山国家高新区为载体,打造乐山绿色科技园区,融入西部科学城“一城多园”建设。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建设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争创国家级硅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搭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乐山分中心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争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强专业化孵化载体建设和服务,构建全方位、全链条、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9.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紧紧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求人、全程服务有保障”目标,以“放管服”改革为统揽,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全面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证明事项清单等制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确保“放”出活力和创造力。坚持放管结合,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新型监管体系,认真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确保“管”出公平和质量。全面优化服务,做靓“乐易办”政务服务品牌,全面推行一门办、就近办、代帮办等“九办”服务,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机制,确保“服”出便利和实惠。
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彰显新发展底色
20.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完善“四大体系”,走出一条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完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环保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领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完善生态经济体系,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产业,持续探索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机制,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完善生态责任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常态化办好“环保曝光台”,基本建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安全体系,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严防重特大环境事件发生。
2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上游意识,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乐山贡献。建立“一个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建设“一湖六湿地”,建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两长制”,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高质量国土绿化,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岷茫水系连通、嘉峨片区水资源配置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形成“水有人管、林有人护”的责任体系。严守“三线一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持续缓解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性矛盾。
22.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源头防控、系统治理,以打好“三大保卫战”为统揽,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实行工业污染源清单制管理,完成城区污染企业搬迁改造,严格扬尘治理管控,发展绿色交通体系,消除重污染天气。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实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补齐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实现国家、省、市水质考核断面全面达标。打好净土保卫战,健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餐厨垃圾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基本消除农村面源污染。
六、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筑牢新发展基石
23.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推进“四大工程”,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程,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县(市、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建设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保护利用好文化和自然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建设一批特色博物馆。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发展影视、音乐、演艺、创意、书画纸和印刷出版五大重点产业,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以上。
24.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五大发展争先计划”,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全省教育高地。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争先计划,力争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5%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5%以上,建成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0所。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争先计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以上,力争5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同步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改革普通高中育人方式,争创省级优质普通高中10所。实施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争先计划,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光伏)产业学院,创建一批省级及以上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实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争先计划,高水平建设苏稽新区大学城,支持乐山师范学院等在乐高校创建省内一流高校,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巩固提升争先计划,持续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巩固控辍保学成果,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打造全国“学前学会普通话”示范区。
25.加快健康乐山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强“四个工程”,争创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市、健康城市。实施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补齐重大疫情防控、传染病救治等短板,努力实现三级医院县县全覆盖,创建一批三级甲等医院。实施健康保障工程,完善提升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职业病、老年病等健康服务,实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一批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县,建成全省中医医养康养示范基地。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实现公共体育场馆县县全覆盖,构建15分钟健身圈,发展峨眉武术等地方特色体育运动,高水平办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省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五届特奥会,争创全国青少年综合训练基地。
26.强化就业社保养老服务。聚焦“两战略一体系”,提升基本民生服务质量。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推进技师学院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形成全覆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助残等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27.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治理。坚持党建引领,突出示范创建,深入实施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三大行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施质效提升行动,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优化服务供给,有序放权赋能,深化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创新基层监督机制,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服务能力增强、治理效能提升。实施多元共治行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建立法治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创建一批省级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区。实施智慧治理行动,完善心连心“1+3+N”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心连心”服务机制,推广建设市民服务中心,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管理服务平台。
28.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重点领域安全防线。扎实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邪教、反恐怖斗争,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兜牢“三保”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严厉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综治中心建设运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七、广泛凝聚奋进新发展征程的强大合力
29.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等工作机制。发扬斗争精神,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力度,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30.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地方立法,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提升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水平,开展好“双拥”共建,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工作,继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31.完善人才队伍支撑体系。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发现、引进、使用和评价、流动、激励机制。以“嘉州英才”工程为抓手,聚焦“高精尖缺”广泛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农业农村等各方面人才。强化区域人才合作,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提高人才配置效能。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32.健全规划制订和实施机制。全面落实规划建议的部署要求,统筹编制全市和各地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形成规划合力。完善规划推进机制,细化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用地、资金、能源、原材料等要素保障体系,加强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督导和考核,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