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文化民生建设认识不到位导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
如前所述,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文化建设,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覆盖区域的区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还不高。有的基层领导同志仍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的观念,导致有的区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配套资金不到位,重大工程建设进展缓慢。有的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组织唱歌、跳舞、搞活动,没有把它放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
(二)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差异大
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影响,重庆市区域发展很不平衡。2014 年重庆市各区县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情况见表10,2014年重庆市各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见表11。
表10 2014年重庆市各区县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较
续表
资料来源:2015年重庆市统计年鉴
表11 2014年重庆市各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较表(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2015年重庆市统计年鉴
2014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渝中区是巫山县的7.69 倍,在2014 年重庆市区县级一般财政收入比较中,南岸区的财政收入是城口县的30 倍左右。实践表明一个地区政府财政能力的强弱、收入规模大小与本地区文化发展水平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财政收入越高,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就越广,水平就越高。
以国家级贫困县石柱县为例,县委、县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虽然十分重视,但由于财政拮据,根本无法完全按照国家和市、县文化发展要求来解决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投入问题。《石柱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在新城区规划了占地26亩(1亩约等于667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土地,用于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电视台、县博物馆、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于一体的县民族文化中心建设。但由于整体建设计划需投入资金2亿元,在“十二五”规划期内未能完成。
(三)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强制约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出现了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也有了较高要求。然而,一些基层文化单位,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基层文化单位缺少稳定的专业的文化工作队伍,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知识结构相对陈旧,能力和素质无法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的需要。截至2016年底,重庆市接近一半的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少于15人,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达不到编制配备不小于1—2名的要求,多数乡镇文化站缺少专业文艺人才,人员队伍大多是50 岁以上的老同志和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经常被挪用,“不在岗”的情况普遍,不专干、不专业的情况比较突出。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多由村干部等兼职管理,他们缺乏主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由于文化事业单位编制不足、财政紧缺、经费得不到保障等因素,文化服务工作者工资待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很难吸引人才,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配置不足,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力和文化服务能力缺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四)评估体系不完善使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评判流于形式
重庆市的政绩评估体系还不够合理和完善。第一,在评估标准上,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缺乏硬性指标,例如对建成后的文化阵地的运行情况考核不到位,基层干部对文化阵地重建设、轻管理,“只管生、不管养”的现象极为严重;第二,在评估主体上相对比较单一,忽视公民和第三方参与评估的重要性。现实中,政府并未针对绩效评判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使得绩效评判结果往往流于形式,绩效评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